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8412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Word下载.docx

成绩:

授课教师签字: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

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

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制约都会限制自我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扭曲:

“自我性”压倒“一致性”会造成抵制性认同,即通过一味贬损他者而建构起虚假的自我认同,个体出现敌视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一致性”压倒“自我性”则会造成雷同性认同,即由于从众心理导致的完全认同于各种外在规范而放弃了自我的主体性,由此造成个体生命力的弱化和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当然,多数人的认同处于动态性的不断重构过程。

而不会被固化在某种认同类型中。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问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性,也有文化上的盲目抵制和一味趋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与虚无主义、保守的原教旨主义与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即代表了两种极端。

要克服此类极端心态,还需借助于开放性认同。

二、国家认同综述

(一)国家认同概念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台湾学者江宜华则认为国家认同问题试图分析的是一个人如何决定其国家归属、如何看待国家归属与私人生活秩序的关系。

也有台湾学者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大陆学者郑富兴则将国家认同感定义为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

佐斌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指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

郭艳提出,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

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具有该国一员的身份资格。

(二)国家认同分类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

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

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是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的。

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政治构建,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认同的过程,即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力量对比此消彼涨的情况下确立适当的国家地位和自我身份,进而明确其利益,决定其对外政策和行为。

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多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影响着国家认同的构建。

对于国内层面国家认同的研究,目前多见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多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个案,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或者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因素。

按照文化认同的差异程度,国家认同可以分成三类:

  1、含有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2、不含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3、不含族群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三)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主导西方舆论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学者纷纷放言:

“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

事实上,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并没有消失。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一直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

如果说国家制度是现代国家构建所必需的“硬件”,那么国家认同就是“软件”。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保障。

国家认同不仅确立了民族国家的身份,而且还使它获得巨大的凝聚力和复原力。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当下的全球化进程并非均衡化过程,文化之间有强势弱势之争,国家之间有综合国力的竞争。

文明之间有不同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些竞争与差异必然表现在文化身份的竞争之中,所以文化身份认同的竞争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形态。

各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冲突也必然反映到个体的身份认同之中。

个体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价值,又面临着这种价值与现代性价值、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从而导致了个体的多元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导致了个体的民族文化身份与外来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

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公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而中华民族认同感也在这一趋势下显得弱化。

(一)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纵观中外各国,每一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均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种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于个人内心的结果,不仅产生了一套指导各人行为反应的价值系统,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认同于所属文化系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必定与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要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文化的力量,不少国家正在日益加强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投资比重。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传授民族的文化价值,培养对本民族的忠诚始终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题。

近年来,正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

(二)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就是要对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体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认同,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同,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认同,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认同。

但须注意的是,强化国家意识、认同民族国家,并不等于否定全球意识,民族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绝对

不是有我无你的关系,它们之间能够实现有机的统一。

2.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历史学科本身的范围而具有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及久远的历史素材。

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好素材。

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思索人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强化他们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责任感;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吸取历史经验,认清历史变迁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强化其思考与分析能力,增进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A]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宁.文化认同的多面性[A].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C].周宪.北京:

[3][黎]萨利姆·

阿布.文化认同性的变形[A].文化认同性的变形[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4]陈剩勇.全球化、族群认同与历史教育[J].史林,2003(6):

24-27.

[5]黄岩.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J].前沿,2007(11):

28-30.

[6]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7

(2):

17-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