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项目申请书 避免非学术失败Word文档格式.docx
《写好项目申请书 避免非学术失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好项目申请书 避免非学术失败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譬如2008年度《项目指南》前面专门列有“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清楚地说明了有关问题。
所以,仔细阅读和理解《项目指南》、《基金条例》、《基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各依托单位科研处负责基金项目管理的老师对相关规定和政策也能提供有力的帮助。
须知的基本问题主要指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非学术性填写内容。
首先,申请者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它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是:
“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
”它的评审原则是: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
”因为这些原则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资助走向,不管是从学者个人的兴趣出发,还是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终极目标都是要探索、寻找、发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的必然性。
其次,申请者还需要了解《基金条例》和《基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譬如关于申请条件和资格、经费预算中的管理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以及劳务费的比例和使用范围、限项的一些规定,等等。
此外,还需要认真阅读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与自己的申请有关的部分。
这些基本的功课做完之后,动笔才会比较流畅,没有障碍。
如果能做到意在笔先,申请质量应该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于基本信息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只要如实填写即可。
对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组成员也不必过多,一般情况下4~6人足矣(包括研究生或博士后在内)。
如果邀请海外学者参加课题,则需要提供参加者的确认函副本(传真件亦可)。
关于申请代码。
2008年将使用新版申请代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代码是按照学科领域涵盖原则构成的,不同级别的代码,覆盖的领域大小不同,有一些代码之间会有所交叠。
不要简单按字面意思理解,找到对应的代码就一填了之,而是在理解代码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项目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再选择合适的申请代码。
关于项目的研究期限。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的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从申请年的下一年1月1日开始算起,到3年后的12月31日结束,譬如,对2008年度的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其研究年限应该是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关于经费预算。
对于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地区基金而言,项目管理费用的使用额度是5%,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的使用额度是15%,劳务费的使用额度是15%,而且其使用范围仅限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津贴。
在备注栏中要给出各项预算的简单计算依据与说明,对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费用预算,需要给出较为详要的必要性说明。
关于申请者正在承担的其他项目和基金项目。
申请者如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与申请的基金项目相关,应该对两者的关系给予说明。
对在研基金项目进展情况如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描述,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新申请者不必考虑这一点)。
关于承诺和签字。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非常好:
“Honestyisthebestpolicy”。
这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之一,而这里主要就是体现申请者的诚信意识。
要实事求是地填好申请书的每一部分,对每一部分涉及的基本信息、使用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负责。
关于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承诺。
应该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原件(纸质文本),而且单位名称必须与公章一致。
申请书的电子文本必须与纸质文本严格一致,并具有前后一致的版本号(无页码部分除外,如承诺页)。
关于工作基础。
工作基础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地下是有地基的。
狭义上,有一些前期工作基础应该更好一些,因为前期基础往往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
在水中泡过足够的小时数,才能体会和驾驭水的浮力;
驾驶过一定的里程数,才能开始体味驾驶的乐趣。
如果没有直接的基础,也只好给出间接的基础,即概要描述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什么结果,但这些叙述只能提供一种间接证明,起到让别人了解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作用。
关于工作条件。
应该围绕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思路,给出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条件,不需要罗列很多面面俱到的高精尖“武器”。
如果工作中涉及到的个别工具和手段不具备,则需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加以解决。
关于申请者简历。
这里的申请者既包括项目负责人,也包括项目主要参加者。
所以简历的填写不要漏掉后者的信息。
既然是简历,当然也包括论文发表等能够说明问题和体现个人工作价值的内容,但没有必要罗列相对次要的信息。
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前面主要罗列了一些申请书撰写须知的非学术性注意事项和说明,其实更需要申请者加强关注的是,在撰写申请书中的学术性内容时,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索和考虑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真正内涵。
自然科学基金新申请者,当开始考虑进入学术内容的撰写时,最先进入脑海的应该是什么呢?
答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选题和立题,即需要先考虑在申请的项目里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选题不是选领域和研究方向,而是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
相当多的申请书都是给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没有聚焦到一个“到位”的点上。
此外还需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吗?
其重要性如何?
然后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新视角来理解它,随后还要回答这样的思路或者理解是否对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物理学的进化》,1938年)。
这需要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之后才能有所发现和超越。
问题锁定之后,需要的则是打开这个问题的钥匙。
长时间的必然思考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偶然所得,都可能帮助自己到达向往的彼岸。
申请书是你的敲门砖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
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
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
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
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两者缺一不可。
项目特色或创新之处(即创新点)实际上是点睛之笔,是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思考的必然结果。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
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炼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
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
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
第一个题目太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
应该围绕实际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
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
摘要部分应该看作是展现申请项目特色的地方。
因为有400字的字数限制,要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充分利用好这里的空间,不要浪费文字资源,把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表达出来,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表达出来。
比较好的摘要应该能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申请项目的进一步信息,提供比题目更丰富和细致的内容,可以结合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叙述。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
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
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
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
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揉透,才有可能蒸出好吃的上等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
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具体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
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
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须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层次和脉络。
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
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
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工作的实质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
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要围绕主线展开。
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
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项目的研究内容。
应着重考虑由科学问题延伸出来的最相关要素和本质关联作用、规律,需要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空间可以挖掘。
引申出来的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是涵盖式的,即科学问题覆盖的范围内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关系也可能是纲举目张式的……不管是哪种形式,需要申请者注意的是,不要罗列太多的研究内容,3~5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足够了,关键是内容涉及的深度;
也不要泛泛地讲述尽人皆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一定要突出特色角度和考虑,才能引人入胜。
研究目标。
应该明确、简洁,突出项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科学基金的目标不是追求具体做一件什么事情,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思路去达到预期的目的。
应该从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出发,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拟探索的最终目标。
避免目标和内容相混淆和相似。
归纳、凝练好的目标应该是项目的科学指向,或者是阶段性驿站。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项目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而不至于卡壳。
所以,需要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应避免一般化,要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方案能够确保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同样的实验手段,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内容,甚至不同工作深度都会对方案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要求,申请者应该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方法、技术路线等给出有针对性的考虑和构思,并给出可行性分析。
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重点应放在方案的思路上进行,而不是人员和设备条件。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也就是创新点。
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
可能是技术和方法层面上的,最好是一种思路上的新理解,以独特的角度看旧的问题,或者提出新问题,避免罗列似是而非的东西。
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
年度研究计划。
应该尽量具体一些,主要体现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工作安排,应该结合研究方案,再加上时间安排,就能产生很好的年度研究计划。
“一年一句话”式的表述不应该称作研究计划,只能算作计划纲要。
预期研究结果。
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和学术有关的产出上,与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与之有所呼应。
重心最好放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不是简单地发表多少论文。
完成的工作发表之后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金申请书由若干部分组成,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
从题目到摘要,到立项依据,到研究目标和内容,到研究方案,等等,撰写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整体性,不要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半路杀出程咬金。
综上所述,写好基金申请书需要做到视野开阔、问题明确、内容具体、思路清晰、角度独特、重点突出、方案可行。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基金项目的申请与受理尽管每年基本上都是那个时间节点,但科学研究活动是连续的,不会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完全同步。
所以,功夫应该更多下在平时,多思考、勤梳理、常总结、练好内功。
这是走向成功的最可靠保证。
把握细节始于锤炼成于超越
再谈如何写好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编者按:
2008年,本报曾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车成卫(《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质量》一书作者之一),撰写过一篇名为《写好项目申请书避免非学术失败》的文章。
该文以申请实例为基础,系统剖析了立项论证等重要技巧,介绍了申请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和经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近两年,科学基金资助格局、资助政策和申请要求有较大调整。
为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写好申请,本报再次邀请车成卫对科学基金申请中的重点和容易忽略的细节进行梳理,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科学基金申请竞争力问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车成卫
当前,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量和经费快速增长,国际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继续坚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在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的资助格局之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资助模式,资助申请者开展富于创造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并向更高的目标推进,面向未来,引领前沿。
申请者应该对当前总体形势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并精心准备自己的申请书。
众所周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基本形势是竞争仍然激烈,所以,基金申请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申请书决定了基金项目的命运。
若想让自己的基金申请能够在众多的申请中胜出,比拼的就是申请书。
那么申请书之间比拼的是什么呢?
说起来也简单,比拼的就是学术思想、思路。
好的基金申请应该以更好的、更独特的学术思想实现对别人的超越,或者对自己的超越。
超越是一个结果,实现超越则需要敏锐观察、深入分析,透过现象,找到差别,发现本质。
撰写申请书是一个总结自己和别人工作的过程,是一个锤炼自己思路的过程。
如何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发现现象背后存在的价值,是写出idea-driven申请的前提。
更好地锤炼自己的研究思路,在于思考的功夫,在于思维的功夫。
在前沿上锁定和切入问题,在系统积累当中发现新的问题。
无限的想象,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把握细节的能力,都是申请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以发散的思维天马行空地寻找、探索新思路,以新的角度、交叉的眼光和视野去看待老问题或者提出新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思考一件事情,从哪里开始着眼,从什么地方入手,是基金申请的首要问题。
我们以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为例。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一侧的凸出部分正好对应另一侧的凹进部分,由此魏格纳大胆地假设,很久以前大陆应该是一个整体,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大陆出现裂缝并漂移,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陆洋分布状态。
我们还知道,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杨由烟斗中吹出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得到启示,并对此展开研究,进而提出光的干涉理论。
再比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了闪电和电的相同之处,这是透过现象(联想和洞察)看到事物本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何锤炼一个学术思想或者思路?
通过什么契机进行这样的锤炼?
科学发展史中精彩例子不胜枚举,这里试举两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不论是从写作本身还是对一般原则的认识,都是反复思考和锤炼的结果。
另外,像狄拉克在量子力学中关于c数和q数的考虑,以及相对论性电子理论的提出,也都是千锤百炼之后,才“化为绕指柔”。
如何另辟蹊径,以新的思维视角,开拓和深入一项研究,也是基金申请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里举一个开普勒在思考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的例子加以说明。
开普勒一直努力探索行星为什么更偏爱椭圆轨道,却没什么思路来证明这一点。
经过16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他终于发现,行星运动的周期和半径(长半轴)之间的关系是2次方和3次方的关系,从而发现他的第三定律。
把握细节的能力,不但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基金申请书形成过程同样不可或缺和值得注意。
所谓细节,既包括政策细节、申请书格式细节,也包括具体撰写内容细节。
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博士后人员、申请书违反法律及涉密,以及申请书相似度检查等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另外,还增设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详见《项目指南》),以完善人才类项目的资助模式;
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也有所提高,达到80万/项。
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当年的《项目指南》,吃透指南上的每一句和自己的申请相关的表述。
关于博士后人员,需要由依托单位提供书面承诺,保证获得项目资助后延长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项目资助期满;
或者是出站后继续留在依托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关于申请书相似度的要求,以下诸种做法是不允许的。
申请书内容相同或相近,以不同类型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申请,或者通过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或者以不同申请人名义进行申请,或者将已获资助项目,向同一科学部或不同科学部提出重复申请。
除了需要注意每年《项目指南》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及申请书格式上的一些细节外,在撰写申请书具体内容时,也要十分注意细节的把握。
比如在立项依据的论述过程中,表述一定要严谨、到位,切忌粗枝大叶,在自己还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或者自以为是的情况下,就对一些概念、问题和观点大书特书。
如果自己的认识确有问题,难免让人贻笑大方,并成为申请书中的败笔。
此外,在阅读文献或者了解别人工作的过程中,切忌不求甚解,在没有吃透文献或者别人工作的情况下,就会导致错误的认知,从而使自己的想法建立在误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想法,要么不正确,要么了无新意。
申请书中研究方案部分的撰写,很多人写得也不够细致。
在不涉及成分、工艺和方法等需要保密的内容,研究方案部分还是需要写得尽可能详尽一些。
申请者只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细节,同行专家才能对项目的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把握和判断,不管是方案思路上,还是具体操作细节。
年度计划的撰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申请者写得简单、粗糙。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比较细致的、带有时间标度的工作计划,能够让同行专家了解到一个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什么时候具体做什么事情,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计划是否安排得合理,等等。
还有,对于申请者正在负责承担的其他项目,不管是基金项目还是其他来源的项目,申请者也应该就项目的研究内容讲清楚其和新申请项目之间的关联性。
总之,创新思路是一份基金申请的灵魂,而严谨、严密、细致的叙述则使申请书血肉丰满、筋骨传神,每一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自洽则使申请书浑然一体。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写出有竞争力的申请书。
【科学时报】我说基金:
项目申请书中的共性问题
每年要评的论文、项目、成果一大堆,说实在的,真正感到有压力的,只有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
可能是自己也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一路走来,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很看重,觉得其他申请人也会很看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自己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而感到责任重大。
评了几次科学基金项目,看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也积累了一点评审的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指正。
从项目申请书来看,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文献综述与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没有无缝衔接,我个人在评审中就发现不少此类问题。
二是项目的研究内容应该多少适当,研究目标必须大小适当。
今年只看到一份申请书的研究内容不足,大部分研究内容都太多。
在所有申请中,研究目标没有小的,都提得很大、很高。
其实我更看重的是最有可能完成的有限目标。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完成、有限,都很重要。
最后给出A的都是能完成的、具体的目标。
三是关键问题太多。
1个项目解决1个关键问题就够了,少数项目会多一些,但个人觉得最多3个,再多就不能称作关键问题了。
四是研究基础不是该项目最直接的基础。
几份申请书立论、内容、方案都很好,但为什么要给你呢?
因为你已经在做了,有了一定的前期研究,有最直接的基础。
建议申请者对一般的项目,尤其是初次申请的,最好是在进行了1/3以后再来申请。
从评议方法来讲,首先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没给评议人任何限制。
我曾希望给个ABC等级的比例,后来觉得没有任何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