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067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三期行政管理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它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

法律制度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规定并保障行政组织在国家系统中的现实地位及权力关系。

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法律的完善化,是指各类法律形式的完备程度;

法律的科学化是指法律的内容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体现的程度;

法律的完善化与科学化是有机的统一。

科学化是完善化的内在本质,而完善化却是科学化的外在形式。

(三)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地球环境影响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行政系统的发展模式

地球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口的分布、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社会发展的快慢,从而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最后,影响到各国行政组织的特点形成、稳定与变革的快慢.。

2、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其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和功能发挥

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所处的地势、自然资源丰富的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大小及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从而影响—国行政组织的财力基础与对外行使职能的独立程度。

3、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

各国不同的自然资源环境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结构,从而影响行政组织的部门设置与职能体系。

4、地理形状影响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系统稳定状况

5、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

(四)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

3、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使各国相应设置了解决问题的职能机构

4、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对应的职能及机构

5、国家行政系统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受到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所制约

三、行政职能

(一)文化教育职能

文化教育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

我国行政管理的文化教育职能的具体内容是:

1、制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负责实施;

2、制定和颁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和规定;

3、指导、监督、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

4、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的改革;

5、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各级政府搞好社会服务,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职能。

这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增进人民福利而采取的各种服务措施及其管理活动。

它包括搞好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市规划、旅游娱乐以及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我国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

(三)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思想指引下,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手段为主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的任务。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

1)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四、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机构的类型

1、首脑机关

首脑机关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领导机关。

它是行政组织的中枢,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指挥机关。

2、职能机关

职能机关是指各级政府中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

3、辅助机关

辅助机关又称幕僚机关,通常指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

4、咨询机关

咨询机关亦称参谋机关或智囊机关,是指由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建议方案的机构。

5、派出机关

派出机关是指上级领导部门按管辖地区划分的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

6、监督机关

是对各种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执法性机构。

7、信息机关

是专门负责信息的搜索、加工、传递、贮存,为领导机构和有关部门提供各种行政信息,沟通情况的情报服务机构。

(二)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美国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研究车间工厂组织管理为起点概括出组织原理。

2、行政管理组织理论

3、科层组织理论

德国的马克思.为韦伯以19世纪末德国普鲁士的官僚组织为基础概括出“官僚体制”原理即科层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了一些具有规范性的 组织建设原则。

但仅侧重对组织内部的静态研究,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和组织的动态变化及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等。

(三)我国行政组织理论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在政府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一些适合我国实际的行政组织原则。

主要是:

  

(1)坚持共产党对政府组织的领导。

  

(2)依靠人民大众管政府。

  (3)强调政府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革命中心任务的需要。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较好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5)实行精兵简政,要求“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6)注重政府组织的作风建设,强调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

  (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人际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经验和原则被应用到政府行政组织的建设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2、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1)他针对我国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的问题,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论断。

  

(2)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体系。

  (3)改革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五、行政领导

(一)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

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具体表现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几种主要的领导方式

1、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的行政领导方式

这是按行政领导活动的侧重点对行政领导方式所作的分类:

1)重人式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进行行政领导活动。

2)重事式注重行政组织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效率的提高,以事为中心进行行政领导活动。

3)人事并重式则既关心人,也注重工作,做到关心人与关心事的辩证统一。

关心人,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关心工作,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显然,应该提倡人事并重式的领导方式。

2、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的行政领导方式

1)强制式。

一个行政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行政指令来规划和指挥行政人员和行政活动的参与者,保证他们不违反行政指令,保证他们服从自己的权威,并借此保证最低限度的行政效率。

2)说服式。

行政领导经常使用的领导方式,应是说服式的。

说服,包括劝告、诱导、启发、劝谕、商量、建议等易于领导者和群众双向沟通的方式。

3)激励式。

这是一种最直接服务于提高领导效能的领导方式。

它是行政领导者使用物质或精神的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以达到决策目标的推进型领导方式。

4)示范式。

最有益于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的方式,莫过于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一个行政领导人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身就是对本组织成员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工作的无声号召。

(三)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

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

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是行政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行政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

现代行政领导者既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般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要求,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3、能力素质

1)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

行政领导者多从事非常规性的面向未来的工作,创新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要求。

其具体内容有:

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

2)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

综合能力有以下一些内容:

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心理素质

敢于决断的气质;

竞争开放型的性格;

坚忍不拔的意志

(四)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1、合理的静态结构

年龄结构;

知识结构;

智能结构;

气质结构

2、合理的动态结构

1)合力关系

经验、阅历的互补关系;

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关系;

品德互动关系

2)合力状态

团结合作能力;

科学决策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社会动员与社会统御的能力;

清除积弊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六、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的范围

1、公务员的界定标准

1)依法履行公职。

即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他不是为自己工作,也不是为某个私人的企业或者组织工作或者服务。

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如有一在国家事业单位里工作的人员,他们从事的也是公务活动,但并未纳入国家的行政编制序列.因而不能被认定为公务员。

3)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也就是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工资、退休和福利等保障。

2、公务员的范围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

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

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二)公务员的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十八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1、行政执法类职位

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

这是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本质特征。

2、专业技术类职位

指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

3、综合管理类职位

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

这类职位数量最大,是公务员职位的主体。

(四)公务员的任职回避

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

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七、行政信息

(一)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发展或转化而形成的,并且信息资源仍属于信息的范畴之内,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内容本身所构成的信息有序化集合,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

广义的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等,即信息资源及与它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二)行政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

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

1、数据元素标准

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一类数据的总称。

例如:

企业中的众多设备可抽象出"

设备名称"

这一数据元素,每一台设备都有编号,可抽象出"

设备编号"

这个数据元素。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是标准化的一个领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

3、用户视图帮助

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是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对数据实体的看法。

也就是数据在系统外部的样子,是系统的输入或输出的媒介或手段。

4、概念数据库标准

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是用户信息需求的综合概括。

简言之,就是主题数据库的概要信息。

一般用数据库名称及其内容的描述来表达。

如:

设备信息设备基本信息、组成、变更、运行、故障、维修、考核等

5、逻辑数据库标准

  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一个逻辑主题数据库由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组成。

基本表是按规范化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来的数据结构,要达到三范式(3-NF)的要求。

(三)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四)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妥善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电子证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八、政策过程与分析

(一)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

1、内在的引发机制包括:

(1)自然灾害;

(2)意外的人为事件;

(3)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

(4)资源分配中的偏执与失衡;

(5)生态变迁。

2、外在的引发机制包括:

(1)战争;

(2)武器技术的重大发展;

(3)国际冲突;

(4)世界性联盟的格局发生变化。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1、感受政策问题

2、提出政策诉求

3、进行政策分析

(三)建立议程的途径

1、外在创始型

2、政治动员型

3、内在创始型

(四)公共政策合法化

所谓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地过程。

1、决策者及其权力的合法化

2、政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3、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4、政策内容的法律化

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五)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的主体及其对象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或权力机构是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以及立法。

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立法机构或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与政策具有最高效力。

从政治意义上来说,立法机关制定政策要接受执政党的领导。

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拥有立法权、政策制定权,还有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的权力。

2)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日常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地方政府更直接地与公众进行接触和沟通,他们既是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本身又是地方规定、规章的制定者,具有执行、制定双重身份。

3)司法机关

4)(执)政党

5)准公共政策主体

(六)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决定因素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2、政策资源因素

(1)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

执行者的素质要求

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较高的管理水平。

政策执行组织的合理结构

(2)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

政策对象对政策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是对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影响甚大的一个要素。

3、外部环境与政策执行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自然条件。

(2)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七)定量分析方法

1、收益一成本分析

收益一成本分析就是对实施一项公共政策所需要投人的全部成本和因实施该政策而获得的全部收益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进而计算该政策的净现值。

如果净现值为正,即收益大于成本,说明该政策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或者收益与成本之比大于1,说明该政策的实施是值得的,反之,则是得不偿失的。

2、成本-效果分析

在有些情况下,一项公共政策的收益很难与成本直接进行比较,因为政策产生的很多收益特别是一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收益无法货币化。

成本一效果分析是在收益无法货币化的情况下,对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各个政策方案的成本分别进行计算,成本越低的方案就越好。

九、行政公共关系的任务

(一)了解公众,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行政公关的有效措施,疏通信息渠道,尽可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反映民意,为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告知公众,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

通过有效的公众传播,帮助公众了解决策和施政的程序、方法和政策执行的情况,了解政府机构各部门的功能,正确认识其政绩和谅解其困难,满足公众知情权。

(三)疏导公众,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发挥公共关系教育引导的作用,向公众宣传、解释国内外形势,预测、分析和报告公众所关心的各种社会事务及发展动态、稳定民心、稳定社会。

(四)吸引公众,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运用公众传播沟通的各种形式,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机会和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对政府的凝聚力。

(五)服务公众,为政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十、行政沟通的要素

(一)行政沟通发动者

沟通发动者是指发布命令、制定计划、颁布规章的行政机构或个人,也可以是提供情况、反映意见的行政机构或个人。

(二)行政沟通的内容

行政沟通的内容实质上就是行政信息。

行政信息包括与行政管理活动有关并且影响行政管理的信息。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信息普遍存在。

行政工作人员每时每刻都在接触行政信息,即他们收到信息,然后理解信息并采取行动。

(三)行政沟通的媒体

行政沟通的媒体是指行政机构或个人依据沟通内容所决定采取的沟通媒介,如语言、文字、报告、通知、会议等。

行政沟通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其程式和时机,即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沟通程式,如是用命令、通知等还是用报告、规则等。

同时,还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沟通程式,如是用命令、通知等还是用报告、规则等。

同时,还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心理状态或其他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

(四)行政沟通接受者

行政沟通接受者指行政信息送达、接收的行政机构和个人。

一般而言,在行政沟通中的接受者多为下级或一般执行人员。

但是,由于当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上级再也不能凭经验随意决策和发布命令,而是首先要了解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