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04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用法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

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语言整齐,富于美感;

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

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

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

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

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

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

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

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

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

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

喧腾的大海"

比作热闹的"

东西长安街"

,有相似点:

例2把"

青蛙"

模拟成"

歌手"

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的本体和"

拟体"

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

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

一片翠蓝的水"

和比喻词"

像"

,例4只出现本体"

曙色"

和比拟词语"

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

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

死"

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

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

黑夜"

,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

比喻"

,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借代的作用是"

称代"

,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

"

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

害人虫"

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

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

解放军"

代"

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

,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

对称"

,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

对立"

,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

反对"

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

满树繁花,一街灯光"

,或"

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

要"

是提挈语;

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

美"

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

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药》中"

红白相间的花环"

,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

但是《拿来主义》的"

大宅子"

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

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

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

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其他回答2:

【简介】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等。

[编辑本段]【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编辑本段]【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编辑本段]【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编辑本段]【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编辑本段]【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编辑本段]【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编辑本段]【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编辑本段]【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编辑本段]【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编辑本段]【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编辑本段]【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编辑本段]【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编辑本段]【顶针】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编辑本段]【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示例:

例子

(1):

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

朝晖夕阴"

和"

朝阴夕"

」。

朝"

夕"

、"

晖"

阴"

是互文。

例子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不因"

物"

﹝所处环境﹞或"

己"

﹝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

或"

而悲。

例子(3)《木兰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

文省而意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

互省。

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

,句后部分省去"

将军"

,"

与"

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

互补。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

理"

贴"

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形式:

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句,"

秦"

汉"

是互相补充。

又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东船西舫悄无言"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犬西吠"

亦属此类,还有"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一句。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如《木兰诗》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

西市"

南市"

北市"

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编辑本段]【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可以简单的将比拟看作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

[编辑本段]【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

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

你笑得很甜"

,这就是通感。

甜"

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编辑本段]【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八十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易经.系辞》

例子(3):

非人磨墨墨磨人。

例子(4):

自我突破,突破自我。

例子(5):

你需要警队,警队需要你。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

通体回文"

就句回文"

双句回文"

本篇回文"

环复回文"

等。

历史上的今天:

胆汁返流胃炎治疗?

胆汁返流性胃炎伴糜烂如何治疗2010-09-19康桥怎么去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2010-09-19什么原因会导致早产:

胎盘低置也叫宫颈短吗?

2010-09-19前列腺增生怎么治疗无副作用-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2010-09-19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