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683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民版必修1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这和旧大纲是迥然不同的。

就这节课而言,第一目标“知识和能力”,和老教材相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删掉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压缩了历史背景,减少知识记忆量,重点更加突出,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单独作为一个子目。

“能力要求方面”新课程更加突出提高历史事实比较的能力要求。

第二个目标是“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

授人以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

我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执教这节课,就是想体现这种精神。

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旧大纲作为思想教育目标,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拓展加深,把历史学科从政治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

这一目标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情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一、知识和能力

1.新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

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3.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4.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和教法确定:

这节课的重点和旧教材应有所不同,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作为重点,因为第三子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而旧教材是“开拓外交新局面”,重点是不难看出。

难点应当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旧教材是一致的,新课程后的一道“自我测评题”:

“试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方法上,我重点突出学法指导和合作性探究学习,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教学难点

1.“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2.“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

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读书指导:

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和思考比较

3.情景教学:

影视资料、生动语言、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课下研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5.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6.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的概述:

一、导入新课,提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像导游一样,导游要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让旅途轻松愉快而不至于疲惫。

其中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

而新课的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兴奋点。

这节课我采取”抒情独白”的方式导入新课,目的是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

导入语: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

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多媒体演示:

国旗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

“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

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

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

“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三.史学习第二步:

“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

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

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

老师如导游。

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

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其意义何在?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4、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通过精读“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

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

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

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

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知识链接]:

在国际关系形成两极化的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中共的敌人不愿意看到新中国站在苏联一边,就是作为中共的朋友党外人士、甚至党内的部分同志都认为,走一条美苏之间的中间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

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80年代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从中美关系看,中共在46年6月前,曾多次强调未来的中国将与美苏英等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

解放军渡过长江后,毛泽东还曾指出:

“如果美国及其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但是,美国国务院指示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前往北京。

新中国刚一成立,美国就急忙宣告承认国民党政府。

从中苏关系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

苏联对1935年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持怀疑态度。

1945年斯大林电报“如果再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可能”,1949年斯大林“希望中共沿长江停止进攻”的意图。

这些,都为中共所抵制。

因此,当时中苏关系十分微妙。

在当时,如果真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的可能。

再者,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力量一边。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其意义何在?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

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

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知识链接]: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被作为英国向中国西藏发展势力的基地。

英国在西藏享有一系列特权。

印度独立后,在西藏问题上采取原英国殖民利益的立场。

期间,阻挠解放军入藏、提出派兵来亚东江孜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