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5618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选稿文档格式.docx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

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

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

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

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

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

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

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

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

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文心雕龙·

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

(建安文学成就)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人极度动乱的时代旋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了新的面貌,汉代那种铺张堆砌的大赋消沉了,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散文则趋于自由洒脱,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

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曹工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

”,初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三曹、七子

简述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曹操诗歌流传下来的仅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歌辞。

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一脉相承。

(一)内容: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薤露行》对汉统治者任用非人,以及何进、董卓等祸国殃民的罪行表示了愤慨。

《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争权夺利,不能合作,以至自相戕杀的情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景象,被称为“汉末实录”。

《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则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动乱之中军旅征戍生活。

另一部分则咏唱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分三部分:

首先写其对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慨,接着写其求贤若渴的心情,末段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其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

诗人深沉的忧思,和为实现壮志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十分动人。

《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通过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直抒心志的语句,则表现出那种老当益壮、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艺术:

1、曹操的诗沿用乐府古题来抒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说: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曹操吸取了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精神,用乐府记时事、抒壮怀,使其作品既具有民歌的特色,又富有独创精神。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

《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

《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

2、他的五言诗善于将叙事、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为当时和后世写时事的诗歌提供了可贵经验,如《蒿里行》等,即为杜甫、白居易等所继承和发展。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曹操继承《国风》《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篇章,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产生过积极影响。

3、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

4、风格悲凉而豪壮,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在建安时代自成一家。

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宋敖器之《诗评》谓其: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都恰当地指出了他的特点。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

一反骈偶倾向,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的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答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

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

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

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以《白马篇》和《赠白马王彪》为例,说明曹植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14简答——后期诗歌特色)

内容:

以曹丕称帝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受到曹操的赏识、宠爱,志意昂扬,而且由于“生乎乱,长乎军”,在汉末动乱中,随其父曹操征战,目睹了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和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是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2)后期由于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压抑和迫害,曹植壮志不得施展,心情抑郁不畅,诗多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清,典型代表作是《赠自马王彪》。

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概之音,整个诗摘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用比喻的手法指斥谗任鄙毒的小人包围蛊惑曹丕陷害诸王,也微言讥刺了曹丕对诸弟的迫害。

但也能着出曹植哀而不伤、悲凉高迈的精神。

此外《野田黄雀行》、《吁磋篇》也都是这种沉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

艺术:

(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趣的独特艺术风格。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

其诗作中不仅出现律句,还出现了律联“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堪为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凉风飘自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用“惊”、“飘”、“忽然”、“归”数字令人警醒。

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大笔如椽,笼罩全篇。

有人说“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

”你如何理解这一论述。

//简析曹植诗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建安之杰”。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具体来说,他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的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吸收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讲究艺术表现,已完全文人化了,其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形成了“辞采华茂”的一面;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凝聚在其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可谓“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成就也主要表现在五言诗方面,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表现在:

一、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怨缠绵如《七哀诗》者,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一。

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注重对偶、炼字和生色。

如《公宴》诗中“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接连三联对偶,十分工整。

其中,“被”、“冒”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感,足见诗人炼字功夫。

曹植这类诗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有音乐性,孕育了新体诗的因索。

三、工于起调,善于警句。

四、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

“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

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

”如何理解陈对三曹的评价?

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三曹”的文学成就。

建安时代,“三曹”与“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曹操:

“曹公莽莽、古直悲凉”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开创了建安文学新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作性的作品影响了一代诗风。

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乐府歌辞,其风格慷慨悲凉,真气回荡,有的反映了汉末动乱中的军旅生活,抒发征夫怀乡之思,深切感人,如《苦寒行》等,有的则直接描写他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著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

另外,他的名篇《观沧海》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山水诗,曹操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就,体现为他的四言诗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二)曹丕:

“便娟婉约”。

清人沈德潜说:

”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特色主要如下:

其一,风格清丽深婉,善于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如《燕歌行》之一。

其二,诗歌形式多种多样,而尤以五言和七言成就最高,两首《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影响颇大。

(三)曹植: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

其作品兼有父兄之长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曹植还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体现了《诗经》“衰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通过他的创作获得完成,曹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一个阶段的集大成者。

曹植的诗作以其兄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如《白马篇》;

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激起的悲愤,内容包括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浮萍篇》,述志咏怀之作,如《杂诗》中的篇章,象征理想世界的游仙诗,如《远游篇》等。

阮籍嵇康

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06简答、15论述)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阮籍通过《咏怀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阮籍诗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苦闷孤寂的情怀和忧生俱祸、孤独渺小的无奈和深沉的绝望,如其三十三“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忧惧。

也批评了社会的黑暗和时政的腐败,如其三以“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棘”来暗示社会的变乱。

同时表现了饮酒、求仙、隐逸等消极出世情绪,如其三十二写自己“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以仙游来逃避世患,追求遗世高蹈之情。

阮籍也有少量表现要求建功立业,情调慷慨激昂的篇章。

如“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极为豪壮动人。

(2)阮籍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古诗十九首》的传统,在艺术上大量地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来抒情言志,因而形成了隐晦曲折、旨意遥深的艺术风格。

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李善《文选》注说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造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二:

一是政治原因。

李善《文选注》说: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另一原因是阮籍的美学追求。

其《清思赋》说: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

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抒情。

”这种美学观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表现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3)阮籍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但已脱离了建安文人模仿乐府民歌的陈轨,全力从事五言诗的创作,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技巧,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阮籍之后,以咏怀为题或以咏怀为内容的抒情诗,如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显然都受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忧心如焚,夜不能寐;

起坐弹琴,企图求得排遣和发泄。

然而如水的月光、冷风瑟瑟、野外孤鸿翔鸟的哀鸣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伤心。

这里写的是外在的景物,实则写作者的心境以及暗示出他未来的命运。

全诗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画出一幅凄清的夜景;

无寐、弹琴、徘徊、忧思,乃是诗人在此背景下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

故情在景中,也在人物的行动之中。

至于诗人因何忧思,缘何伤心,未经挑明,也不必挑明,因为这里所描绘的并非实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事件,而是借诗的意象,用象征手法,寄托一种孤独感,忧伤情。

方东树说本诗为《咏怀》的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

这首诗末尾两句可以概括《咏怀》组诗的总体风格。

左思咏史与郭璞游仙

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左思的《咏史》诗的艺术创新(亦见笔记)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

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张协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

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

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

(其《咏史》诗所抨击的现实和抒发的情感,不仅对当时有有抱负的寒士是很典型的,是一种时代的呼声,就是在后世也有一定典型性,因而能引起很多士人的共鸣。

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

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

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

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

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郭璞游仙诗(亦见笔记)

郭璞游仙诗今存十九首首,《游仙诗》十四首是其代表作。

(1)内容:

“坎壈咏怀”。

(郭璞的《游仙诗》既有道家愤世嫉俗的成分,又富于道教服食飞仙的色彩,是二者的奇异结合。

如“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等。

此外。

其《游仙诗》具有把哲理与抒情结合起来的特征。

如其五“珪璋虽特达,明月难闇投。

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杂有“仙心”。

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并不符合实际。

玄言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是一种自我保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

郭璞“好经术”,立身行事接近儒家。

因“才高位卑,乃着《客傲》”(《晋书·

郭璞传》)。

所以《游仙诗》写隐居高蹈实是仕宦失意的反映,非鄙弃仕途;

所抒发的不是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实际上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咱特殊方式。

钟嵘《诗品》:

“辞多慷慨,乖远玄宗”。

陈祚明:

郭璞“《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如以‘列仙之趣’求之,非其本旨矣”(《采菽堂古诗选》)。

“文藻粲丽”

1、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孙楚、潘尼诸人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郭璞《游仙诗》则以文采富丽见称。

刘勰《文心雕龙·

才略》:

“景纯艳逸,……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

”钟嵘《诗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

“平淡”,即淡乎寡味,郭璞的诗与这类作品相反,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写得十分美好,具形象性,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

2、借游仙写坎壈之怀,继承《诗》、《骚》比兴寄托传统。

朱自清:

“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

咏史,游仙,艳情,咏物。

”“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

陶渊明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