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9
1038
17.1
2007
98.6
56.7
4.8
3606.9
179.0
74159
72.3
95.9
54.9
1413.6
36.2
2008
148.5
50.6
5.9
7081.2
96.3
131771
77.7
143.6
35.1
1869.3
32.2
2009
189.8
27.8
6.9
12253.9
73.1
172530
30.9
181.4
26.4
2313.4
23.8
2010
247.76
30.5
8.02
16238.3
32.5
221860
28.6
237.0
30.6
2945.5
27.3
资料来源:
根据《山东旅游统计便览》整理
1.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2007年提出并确定旅游业“三年突破,十年一流”发展目标;
200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
同时,出台《潍坊市旅游工作考核办法》和《旅游工作考核标准》,把旅游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专项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机构设置上,在行政编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2010年将市旅游局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新批旅游监察支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旅游规划的编制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科学指导旅游业发展。
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青州泰和山旅游区、晨鸣国际大酒店、V1滨河旅游购物休闲广场、杨家埠提升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
截止2010年底,全市在建重点旅游项目108个,总投资45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8.6亿元,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3.乡村旅游迅猛发展。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充分发挥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以民俗旅游为龙头,规划培育了一批乡村民俗游、乡村休闲娱乐游、乡村田园风光游、节会文化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重点培育了安丘辉渠镇、昌乐高崖库区、潍城军埠口镇、寒亭萝卜基地等乡村旅游点,带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十一五”末,全市乡村旅游合作社达20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4.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策划提炼,推出“放飞梦想·
逍遥潍坊”整体旅游品牌,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
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投放了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片,在济青高速设置潍坊旅游形象宣传牌。
在潍坊日报开设《潍坊旅游》专版,创办《潍坊旅游》月刊。
依托风筝会、鲁台会等节会平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成功举办中外千家旅行社潍坊行、旅游买家大会、优秀旅游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
临朐县实施旅游促销“彩虹工程”,收到良好效果,姜大明省长作出重要批示,省旅游局在全省推广临朐经验。
诸城市邀请中央电视台对恐龙发掘进行现场报道,引发恐龙文化游热潮。
5.旅游产业素质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旅游要素建设,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
截止2010年底,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54家,其中4A级14家,居全省第二位。
星级饭店总数达69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9家,另有待评、在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饭店29家。
全市旅行社达到12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39个。
在市区交通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规范设置62套旅游交通标识牌,在潍坊飞机场、火车站及主要广场设置6套旅游地图宣传牌,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组建金宝旅游集团等一批龙头旅游企业,带动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6.创新工作有新突破。
旅游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7年以来,先后推出“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潍坊旅游护照”;
探索推出“冒险鸭子游”、“旅游大篷车”、“旅游包机”三位一体的“水陆空”宣传营销新模式,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新奖。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够大,旅游项目“有群山无高峰”,缺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有震撼力的龙头旅游景区。
二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旅游资源一体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市场效益。
三是受经费等因素制约,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大。
我市宣传促销经费与省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全省17城市中居后列,与我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不相称。
四是对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大。
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龙头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力度,打造旅游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上市旅游公司;
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强化旅游营销推介,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潍坊旅游品牌形象,将潍坊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版块,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先行原则
在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高于全市GDP增长率的发展速度,不断丰富旅游业发展内涵,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旅游业创新能力、促进就业、助民致富等方面走在全省前面,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创新原则
大力实施创新战略,通过资源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创新、项目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打造我市旅游业发展新优势。
3.统筹原则
统筹国内、入境、出境三个市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正确处理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鼓励产业融合发展并开发旅游新业态;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旅游经济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2011-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相当于GDP比重超过10%,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入境旅游经济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2011-2015年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0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突破3亿美元。
表2“十二五”期间潍坊旅游业发展目标(预期)
国内游客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入境游客人数(万人次)
入境旅游收入(万美元)
总收入
(亿元)
2011
3387.3
272.6
25.4
18674.1
284.9
2012
3895.4
313.4
29.2
21475.2
327.7
2013
4479.7
360.5
33.6
24696.4
376.8
2014
5151.7
414.5
38.7
28400.9
433.3
2015
5924.5
476.7
44.5
32661
498.3
年均增速
15%
规划组预测
2.产业要素指标
规划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
5家五星级饭店,20家四星级饭店;
规划创建3-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打造6个具有全国影响的节会旅游品牌;
培植2-3家龙头旅游企业集团,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培育1-2个国家级旅游服务品牌,2-3个省级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5-6个知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2-3个能够进入全省层面的重点乡村旅游项目;
加快发展自驾汽车营地、旅游房车、游艇俱乐部等旅游新业态。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十大旅游版块
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优化与创新同步”的开发方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地质旅游为亮点,乡村旅游为特色以及其他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十大旅游版块。
1.民俗文化旅游版块
主要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安丘、高密等县市区。
潍坊风筝、年画、剪纸、泥塑、仿古铜、嵌银、婚俗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做好开发利用工作,开发一批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修学性、度假性等当前最有市场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规划一批具有传统和典型民俗意义的“专业民俗旅游村”,开展“入户”的、体验式的“深度民俗旅游”活动,突出打造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俗旅游社区。
2.山水文化旅游版块
临朐沂山、嵩山、黑松林、石门坊,青州泰和山、仰天山,安丘城顶山、五龙山、柘山,坊子九龙涧,诸城马耳山、障日山等山水自然风光和森林资源得天独厚,适合开发山岳观光旅游、山水生态旅游、森林度假旅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
注重资源地内部的产品配套,进一步完善山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开发方面,突出山水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发和老景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塑造亮点和特色。
3.宗教文化旅游版块
青州驼山摩崖石窟佛教造像群、龙兴寺、真教寺、泰和山“三教”圣地,临朐石门坊崇圣寺,诸城常山万佛园,安丘青云寺、法兴寺,奎文金宝金泉寺佛教文化产业园等宗教文化资源有特色、体量大、知名度高,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有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提升,要注重融合旅游要素,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朝觐等文化旅游产品。
4.地质文化旅游版块
“恐龙化石”、“山旺化石”、“蓝宝石”、“奇石”是山东省旅游资源体系中著名的“四石”,诸城市、昌乐县、临朐县是发展地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
加快推进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综合开发,规划打造山东省首家国家5A级地质景观旅游景区;
加快推进(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开发建设有新突破;
科学规划,有效整合20余处火山口群资源,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震撼力的远古火山口群景观旅游区。
5.湿地文化旅游版块
潍坊湿地资源丰富,全市20余处湿地资源遍布寿光、诸城、安丘、昌邑、昌乐、滨海、峡山等县市区,开发前景广阔。
以生态保护为主,深入挖掘湿地文化内涵,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别规划开发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湿地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以安丘市山河湖湿地为依托,整合青云山、青云湖、青龙湖等资源,开发城市型湿地休闲旅游目的地;
根据寿光市羊口清河湿地、巨淀湖湿地、滨河城市湿地公园等不同的资源特色,制定详细的项目开发规划,注重旅游要素的配套完善,打造休闲度假型湿地景观聚集区;
诸城、昌邑、滨海、峡山湿地资源特色独特,体量大,要以保护生态为主,先规划,后开发,宜打造震撼力大、带动力强的大旅游项目。
6.滨海旅游版块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丰富潍坊的旅游产品种类,弥补旅游产品要素的缺失,而且有助于提升潍坊旅游的品质。
寿光和昌邑市北部以及滨海区临海滩涂、河口湿地等资源丰富,发展滨海旅游前景广阔。
按照“滩涂湿地、旅游城镇、海上游线”三重空间布局,整合森达美港、小清河、下营港、滨海老河口及风筝冲浪基地等资源,规划开发海水冲浪、水上高尔夫、游艇观光等海上游线项目;
整合滩涂海岸、防潮大坝、万亩柽柳和芦苇湿地等资源,规划开发滨海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滩涂湿地游线旅游产品;
滨海新城欢乐海、寿光羊口镇、昌邑下营镇资源基础好,优势明显,以城镇为依托,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分别规划打造滨海旅游小城镇项目。
滨海经济开发区是我市开发海滨旅游的重点,要抓住潍坊蓝色经济区和北部沿海大开发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威尼斯水城、国际影视城等大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有新突破。
7.乡村旅游版块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的空间大,前景广阔。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深入挖掘乡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地编制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开发各具特色、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乡村资源丰富,潜在市场空间大,宜采用土地租赁、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依托城郊明显的区位优势,规划开发以田园休闲为主的市民菜园、市民果园等休闲田园类乡村旅游项目。
(2)临朐沂山镇和九山镇、青州王坟镇、诸城昌城镇、昌邑饮马镇、安丘辉渠镇和石埠子镇乡村山林、梯田、农田、茶园、果园、板栗园、丹参园等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开发以体验、观光、采摘、度假等为主的休闲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
(3)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三元朱村、青州黄楼镇、昌乐尧沟镇、昌邑绿博园等各具特色的“菜、花、瓜、苗木”等资源是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采用“农户+庄园”式的农家乐发展模式,融入多种特种园艺元素,配套完善旅游要素,规划开发集吃、住、游、娱、购等于一体的农家乐类乡村旅游产品。
8.红色旅游版块
按照《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潍坊红色旅游。
诸城、寿光、青州、奎文、寒亭等市区红色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
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革命类纪念馆、博物馆、故居遗址和纪念地为两条轴线辐射发展:
市区重点开发潍县集中营、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小黄楼”、革命烈士陵园、庄龙甲故居、潍县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等中心城区红色旅游产品;
以台头镇巨淀湖为依托,有效整合以马保三抗日武装起义历史文化为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规划打造寿光巨淀湖红色旅游区;
以王尽美纪念馆为依托,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文化,丰富王尽美展馆展览内容,实现由单纯类纪念馆向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转换。
9.度假休闲旅游版块
我市地下温泉资源丰富,体育产业发达,适合规划开发温泉度假、康体休闲等高端旅游产品。
温泉资源主要分布在潍城区、寿光市、安丘市、昌乐县、临朐县等县市区。
加快推进温泉度假类项目的规划、推介、招商、开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昌乐县为重点,相关县市区协同开发,深度挖掘地热资源,科学编制开发规划,打造潍坊温泉度假旅游目的地。
加大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发展理念、规划、资源、政策和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的融合力度,统筹发展体育旅游业,规划开发一批以高端休闲为主的高尔夫、滑雪、滑草、滑翔、冲浪等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等部门要统筹体育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大力发展体育节会旅游,做大做强体育休闲旅游市场。
10.工业旅游版块
充分发挥潍柴、北汽福田、景芝酒业、得利斯、晨鸣纸业、新郎欧美尔、孚日家纺、歌尔、浪潮、比德文等知名企业的品牌效应,以生态化工业园区风貌、企业文化、产品特色及工业生产过程为吸引物,规划开发以观光、修学、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产品。
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支撑,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工业旅游景区。
(二)打造三大旅游聚集区
规划打造潍坊北部、西部、南部3大旅游聚集区,形成潍坊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虽然景区较为分散,但适合规划打造旅游集聚区。
寿光市要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为中心,整合寿光农业生态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蔬菜交易市场、三元朱村及体育中心等周边旅游元素,规划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聚集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青州市要以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整合云驼风景区、仰天山景区、泰和山景区、九龙峪景区、玲珑山景区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规划打造古州文化旅游聚集区;
诸城要以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为中心,整合常山景区、刘墉板栗园、马耳山景区、潍河公园等资源,规划打造远古地质文化旅游聚集区。
(三)建设一批龙头旅游项目
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开发、精品建设、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我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优先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吸引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1.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0亿元,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
计划5-8年时间,建成城市拓展功能区、旅游服务功能区、生态度假功能区三大旅游片区。
“十二五”末,建设完成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大马山运动主题公园、薄板台民俗文化旅游区、桐峪沟山野休闲旅游区、黑虎山滨湖度假和田园乡村度假区等项目。
2.诸城恐龙文化旅游产业区,总投资50亿元。
规划建设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臧家庄暴龙遗址馆、黄龙沟恐龙足迹馆三大旅游片区。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十二五”末,完成项目建设工程。
3.坊茨小镇,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坊茨展示中心、1898啤酒联合国、横田驿馆、正金银行会馆、坊茨美术馆、国际青年旅舍、乐未坊啤酒广场、近代影视基地、胶济铁路博物院、坊茨农艺观光园等项目。
“十二五”末,计划完成坊茨农艺观光园、德国中小企业工业园、近代题材影视拍摄基地等景点开发。
4.青龙湖高端旅游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山东半岛游客中转服务中心、生态康复养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中心等高端旅游项目。
5.临朐老龙湾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完成西大门、东大门、水上漂流、水上人家以及弥河开发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潍城白浪河上游湿地体育公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962亩,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高档会所、童军营、旅游地产等项目。
7.寒亭禹王生态湿地项目,占地1.8万亩,总投资15亿元。
规划建设旅游休闲设施、优质淡水鱼类养殖、高档娱乐旅游设施、生态餐饮等项目。
分两期开发,“十二五”末完成一期建设。
8.寿光巨淀湖红色旅游景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岛、湿地欢乐岛、创意科普区、主题拓展区、生态栖居区、湿地涵养带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9.昌乐小黄山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5亿元。
依托小黄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下温泉资源,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火山温泉、民俗文化、原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十二五”末,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
10.滨海风筝冲浪基地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5亿元。
规划建设赛事服务中心、运动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
“十二五”末,完成项目主体建设工程。
11.昌邑博陆山生态旅游区,总投资3.2亿元,规划建设农业生态观光园、山阳民俗大观园、山阳民俗文化村以及环山公路等项目。
“十二五”末,完成建设工程。
12.高新区亿丰时代广场项目(二期),总建筑面积124800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及旅游饭店用品交易中心。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部建设工程并投入运营。
13.高密市红高粱民俗村项目,总投资2.4亿元,占地面积600亩,分两期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规划建设高端商务休闲、红高粱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三大功能区。
“十二五”期间,完成一期项目开发。
(四)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1.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营销战略,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模式。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网络营销,建立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
重点在旅游信息化上下功夫,建立并完善城市旅游信息中心服务功能。
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
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市对外宣传计划,扩大在国家、省、市和境外媒体的宣传面。
在机场、车站、商业区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置旅游公益广告。
充分发挥文联、摄影家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弘扬潍坊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创作,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
2.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
认真执行《潍坊市旅游营销策划》,指导全市旅游业科学营销。
加强网络营销,完成多媒体营销体验网建设。
实施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省旅游局捆绑营销活动,推行产品配套打包销售。
构建面向省外的高端旅游市场体系(地质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特色乡村游等),面向省内的多元化旅游市场体系(湿地景观之旅、宗教文化之旅、山水观光之旅、休闲体育和工业之旅等),面向市内以及周边城市的近郊型市场(环城市休闲游憩、主题公园、乡村田园游、逍遥北海游等)。
整合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游线,引导旅行社推出环潍坊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产品线路。
3.打造品牌节庆活动。
精心策划节庆活动,扩大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鲁台会、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乐中国宝石节、安丘雹泉桃花节、临朐红叶节和奇石节、寒亭萝卜节、诸城(国际)烧烤节、昌邑山阳梨花节等各类节会影响力。
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办会模式,积极打造旅游盛会,开发节会旅游产品,形成5至6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旅游节会品牌。
(五)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
结合潍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将旅游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纳入火车站扩建规划。
在火车站南广场,规划建设潍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奎文商业聚集区和汽车总站以及旅游重点县市设立旅游集散分中心,构建“一心多点”的旅游集散格局。
2.构建城市旅游交通网络。
依托白浪河、虞河等河流资源,配套完善旅游码头设施,构建“冒险鸭”水陆旅游观光交通体系。
在风筝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火车站及商业聚集区规划设置观光巴士站点,方便市民出游。
旅游重点县市要规划设计从市区到景点、景点到景点的点对点公交车或专线车,重点考虑安排串连市内或附近景点的旅游公交车,实行一票通。
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按照《关于设置旅游引导标识的通知》(潍政办发〔2011〕5号)要求,加快推进县市区旅游交通标识规范设置工作,增强全市道路的旅游交通导引功能。
3.构建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汽车旅馆、度假酒店、星级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
引入喜来登、宜必思、奥威斯等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积极推进高档酒店品牌化建设。
依托地域和民俗文化载体,在青州泰和山庄、奎文金宝乐园、诸城板栗园、安丘青云山和青云湖等旅游中心城镇、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文化主题酒店。
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
安丘辉渠镇、临朐沂山镇、昌邑饮马镇、青州黄楼镇、潍城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