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3875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照

大地

太阳辐射有二分之一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

大气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大气还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易误辨析]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

提示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

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变化差异

日变化

约14时

日出前后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

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7月

北半球1月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

沿海地区年较差小

南半球1月

南半球7月

[易误辨析] 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

提示 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

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例1】 (2017·

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第

(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

(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

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第二步,思维路径:

(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

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

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第三步,筛选答案:

(1)B 

(2)C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9·

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

“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

2.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

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错。

“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错。

“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对。

“风寒效应”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错。

第2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错。

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错。

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对。

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D错。

答案 1.C 2.C

考点二 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

【例2】 (2015·

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尝试自解]                                    

                                    

[错因诊断] 对青藏高原气温特点与变化规律认识不清,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文本信息“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图像信息“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

第三步,写出答案: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为-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年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如上图)。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南半球

等温线较平直(如上图)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同纬度

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

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温馨提示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

N~30°

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

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湖南长沙第二次模拟)“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据此回答3~4题。

3.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 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 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 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 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增强

4.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

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

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

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3月份约为17℃,7月份约为13℃,10月份约为15℃,所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

3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格尔木白天气温回升快,春季气候干旱,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晚上气温低。

第4题,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较少;

牧草生长受降水影响大,受年均温的影响较小,且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温不高;

气温日较差大,枸杞品质优良;

冬季气温低,羊毛细密,品质优良,D正确。

答案 3.B 4.D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

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

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

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

1.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  )

A.4:

00~6:

00B.8:

00~10:

00

C.12:

00~14:

00D.18:

00~20:

2.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原因是(  )

A.增强吸收太阳光B.加大空气对流

C.增强大气逆辐射D.产生温室效应

解析 第1题,日出之前,逆温最严重,加上一天之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易发生冻害。

春季一般6:

00之前日出,A正确。

第2题,风扇转动可加大空气对流,加强热量交换,将高处相对温暖的空气吹向茶园,也可阻止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起到防冻害作用。

B正确。

增强吸收太阳光、增强大气逆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与风扇无关,A、C、D错误。

答案 1.A 2.B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的时间分布状况。

秋季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1)导致图示区域入秋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白露生”是指秋季近地面早晨易出现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主要是热量条件差异所致,而热量的纬度差异则由太阳辐射不同所造成的。

(2)雾的形成主要是由降温所造成,秋季晴朗的早晨,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降温幅度大,易出现浓雾天气。

(2015·

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柴达木盆地,D项正确。

第4题,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四川盆地内由于秋、冬季节阴雨天少,晴天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答案 3.D 4.D

主观题增分策略(四)气温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气温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通常有如下几种设问:

1.根据图文资料,描述某地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成因。

2.根据某地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3.依据图文资料,对比分析两地气温时间或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2017·

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

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

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样卷评析]

[标准答案] 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

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

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比较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应比较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气温主要从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以及年温差等方面比较,而降水则从降水量最多月、最少月及降水年内变化、年总降水量等方面比较,而比较两地气温差异,则要考虑影响气温的因素。

命题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特征描述

某地气温时间分布规律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或终年高温(终年凉爽)(终年严寒);

年温差大(或小);

日温差大(或小)

某地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气温由×

×

方向向×

方向递减(或×

高×

低),等温线与纬线(或海岸线、等高线等)平行,地区温差大(或小)

对比两地气温异同

夏季两地气温×

低,冬季气温×

低(或气温相差不大),×

地温差较大,×

地温差较小。

影响因素分析

温差大小影响因素分析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等温线平直与弯曲分析

陆地:

地形平坦、下垫面均一,平直;

某地地势较高(较低),气温较低(较高),弯曲。

海洋:

某处有寒流或暖流经过,气温较低或较高

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

从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

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解析 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

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

答案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

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

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一、单选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北京丰台模拟)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第1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解析 “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故霜来得晚些。

答案 D

下图为浙江省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

据此完成2~3题。

2.影响该省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洋流B.海拔高度、洋流

C.大气环流、纬度D.海陆位置、地形

3.下列四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

A.杭州B.丽水

C.舟山D.温州

解析 第2题,7月份是夏季,图中东部7月的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受海陆位置影响;

图中部有闭合的等温线,说明受地形影响。

第3题,纬度高,距海洋远,大陆性增强,气温年较差大。

杭州地处长三角平原,夏季气温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年较差最大。

舟山和温州的海洋性较强,且丽水和温州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年较差也小。

答案 2.D 3.A

(2018·

浙江温州中学测试)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远离河湖与林草地

5.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

解析 第4题,高速公路是水泥地面,由于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地面不断地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形成。

第5题,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条件外,还需要大量的水汽,③地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团雾发生频率最大,选C。

答案 4.C 5.C

湖南雅礼中学质检)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7.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8.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

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早晨起床去晨跑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

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

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

解析 第6题,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C正确。

第7题,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A正确。

第8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B正确;

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旅行可减轻对自身的危害,而不会解决雾霾问题。

答案 6.C 7.A 8.B

福州质检)大兴安岭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

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东西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年变化,气温直减率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山脉东西两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  )

A.夏季差异显著B.变化幅度相同

C.东坡大于西坡D.变化趋势相反

10.该山脉东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最高的月份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脉阻挡,冬季风弱B.靠近海洋,降水丰富

C.气流下沉,气温升高D.昼短夜长,日照较弱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东坡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均大于西坡,故C项正确。

东西两坡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在2~3月的差异是最显著的,故A项错误。

东坡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西坡,故B项错误。

东、西两坡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第10题,北半球冬季,大兴安岭山脉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

冷空气经过山脉后下沉增温,使山脉东坡不同海拔之间温度差异加大,气温直减率上升。

答案 9.C 10.C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11.(2019·

广东深圳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10分)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解析 第

(1)题,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生成答案。

(2)题,图中反映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

答案 

(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

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

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

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

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12.(2018·

福建八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