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3350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xià

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2、教师指出: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老师问: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

“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

“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

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后一点呢?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

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

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

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

(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

(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

“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

(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⑴ “卒”:

① 死,“卒葬之”。

② 终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⑵ “文”:

①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

② 文字,“独其为文”。

   ⑶ “道”:

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 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⑴ “舍”: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⑵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⑶ “穷”:

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

   ⑴ 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答:

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

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

记游华山洞经过

八、课后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三课时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第2段

  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⑴ 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

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

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

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

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课文第3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观”:

 ① 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

“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

n,“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

   ⑵ “得”:

    ① 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

“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

   ⑷ “相”:

    ① 帮助、辅佐,读xià

ng。

“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xià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

“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

“险以远”。

    ② 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⑵ “胜”:

    ① 尽,shēng。

“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 优美的,shè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 胜利,shè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⑴ “谬”:

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

   ⑵ “传”:

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2、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全班齐读3、4、5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

写游山心得

第4段:

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四课时

  解答重点练习并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一、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

代词,它(代“穴”)。

 后“其”:

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

代词,它(代后洞)。

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二、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1、过渡衔接;

2、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3、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

“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

“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

“可讥”和“人咎”;

“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

“仆碑”和“有碑仆道”;

“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

“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三、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教学反思】事实证明:

脉络清晰学生就会创造出令人惊异知识的沃土。

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需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大海、蓝天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吧。

【教学建议】语文的图表式教学

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经过了几次巨大变革,整个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导读法等曾被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接受,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又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但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步履维艰,改革的步子喊了几十年,变化不是很大,一些旧观念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满堂灌,机械填鸭、死学死记还常有所见。

为高考而教学,整天讲练,还普遍存在。

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挣脱精神的窒梏,走向一条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这样就必须建立语文立体化教学的新格局。

所谓语文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提出是时代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为此,我认为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学习去充实,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便是难于超越的语文教科书。

我想本文宜图表式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