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设计学习专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资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设计学习专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设计学习专用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打点计时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1.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
使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
工作电压为多少?
2.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使用这种电源时打出的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二、实验: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2.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
4.实验步骤
(1).按课本31页图2.1-1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每5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则T=5T0=5×
0.02s=0.1s。
计数点分别标为A、B、C……,用刻度尺量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x1、x2、x3……
(5).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5.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点和计数点。
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s。
6.数据处理: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v―t图象
观察所画图象是,可以判断小车的运动是:
可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a是。
例、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
测得:
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
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
v1=m/s,v2=
m/s,v3=m/s,v4=m/s,v5=m/s。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说明)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课时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活动:
(1)导入上节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图象,引导学生思考图象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车v-t图象,组织学生讨论图象的特点:
图象形状、速度、加速度等。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图象特点。
(1)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组织学生总结图象特点,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加速度与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总结汇报,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车运动的特点,明确运动的性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点评:
利用图象的方法引入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在对规律的把握上感觉比较直观,有利于学生迅速抓住运动特点,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化了的图象(如图所示),组织学生讨论:
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均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启发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
学生观看图象,讨论图象的区别及共同点,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
出示课堂练习(如图所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速度、加速度如何变化?
是匀加速运动吗?
完成课堂练习。
让学生知道图象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优点是直观形象,通过图象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
在应用中加深对图象及概念的理解。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除了图象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达物理规律?
启发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指导学生推导公式。
思考教师的问题,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述过程,根据有关知识进行公式推导。
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理解公式,进一步思考:
式中各符号是矢量还是标量?
直线运动中正负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直线运动中矢量性的表示。
通过例题1和例题2,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和审题,理解题意,画出运动草图,挖掘隐含条件,正确应用公式及公式变形解题。
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画出运动草图,找出有关物理量,正确应用公式解题。
通过推导公式,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过程的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通过具体题目,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画草图分析运动学问题的能力。
直线运动中,物理量的矢量性通过正负号来表示,要指导学生在矢量运算中的符号如何确定。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
的掌握。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a不能说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a决定于
和
的比值。
3、
而不是
,
即
,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4、公式中v、v0、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课时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于时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问题: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下面的一条纸带,我们应如何测出小车在D点时的瞬时速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小结:
1.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近似地代表瞬时速度。
2.如果时间间隔Δt取得越小,平均速度就越接近瞬时速度。
取得共识,引入讲述:
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面我们用v-t图象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
板书:
一、用v-t图象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明确学习目标)
【探究】为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我们先来看看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
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x=vt。
(教师活动)问题1: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表示相应的位移呢?
启发:
我们能否运用类似“用平均速度来近似地代表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当成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学生活动)回答:
可以把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过程分成几个比较小的时间段,把每一小段时间内的匀变速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简单处理,我们可以用时间间隔Δt内任意一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来代表该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然后把运动物体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即小矩形的面积)都表示出来,最后求和,就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了。
(教师活动)问题2:
由于时间间隔Δt取得比较大,所以上面的做法比较粗糙。
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该如何改进?
讨论得出:
可以把时间间隔Δt取得很小。
课件演示:
时间间隔Δt取得越小,小矩形面积的总和就越准确地表示物体发生的位移:
(1)如果时间间隔Δt取得非常非常小,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准确地代表物体发生的位移。
(渗透“无限逼近”的思维方法)
(2)如果时间间隔Δt取得非常非常小,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刚好等于v-t图象下面的面积。
结论: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拓展】:
所有的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都表示位移,其正负表示位移的正负。
问题3:
对于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表示相应的位移呢?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面积表示位移”。
(加深认识)
(渗透“化曲为直”的思维方法)
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所以我们只要把“面积”表示出来即可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计算公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学生活动)板演:
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推导出位移公式:
1.把“面积”看作梯形或割补后的矩形,都得到:
。
2.把“面积”看作小矩形加上三角形,得到:
3.把“面积”看作大矩形减去三角形,得到:
(教师活动)讲述:
以上公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匀加速时a为正值,匀减速时a为负值。
对于所有的变速直线运动都有
,而对于匀变速直有,比较以上两道公式,你能发现什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引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以上得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三、位移公式的验证
1.问题:
是否需要三道公式都一一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与回答:
(教师活动)分析:
(不需要,因为由结合
,即可推导出其他两道位移公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深理解)
2.实验验证:
三道公式中验证哪一道位移公式比较方便?
(验证最方便,因为它不涉及加速度,容易测量)
3.如何利用桌面上的仪器来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用一条细线跨过定滑轮拉动轨道上的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在轨道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打出的纸带就可以测出
v0、v、t和x,从而验证x是否等于
。
学生动手实验:
每组打一条纸带,利用这一条纸带进行两次测量。
数据处理,得出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上面推导出来的公式是正确的。
教案的格式(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love87421|755EF1B1ED57422C练习:
某物体沿水平地面向东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右图所示,请你能尽量详细地说出该物体位移的变化情况。
教育调查报告小学(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所有的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都表示位移。
“面积”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
第一象限内“面积”为正,表示位移为正。
第四象限内“面积”为负,表示位移为负。
(概括归纳,使本节知识系统化)
描写学习态度的成语2.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位移公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
课时四自由落体运功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
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
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梦结束的地方阅读短文及答案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思考,联想,答问。
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2.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
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
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
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
3.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5.解释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
4.课堂总结、点评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时五巩固练习
一、问题概述
师: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要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何为追及、相遇或相碰。
在高中阶段,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都将物体看成一质点,若两质点在一条直线上同向运动,当它们处在同一位置时,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相遇还是相碰?
生:
不好说啊,应该是相遇也是相撞吧?
是相遇!
那什么是相碰呢?
很简单,当它们处于同一位置时,它们相遇,若此时后质点的速度大于前质点速度,则会发生相碰;
若相遇时它们速度相等,则恰好不相碰。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
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
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
若甲比乙早出发△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
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二、解决问题
在关于这类知识的讲解上,许多辅导资料都将各种情况一一归类,我学得,有时学物理,处处都是1、2、3……反而会让你们觉得物理太复杂,太难。
其实物体在逻辑上是很严谨的,关键在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深入脑海。
所以在讲这节内容时,我只需要同学们好好来理解、思考,因为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照模型来学习。
例1、甲车以15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26m处乙车正以10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甲车立即关闭油门并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甲车能撞上自行车吗?
若不能相撞,两车最小距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