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32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学院第八讲文档格式.docx

一直到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我们看他的传记,年谱或者《文钞》,祖师自己也讲,年轻的时候读儒家的书,受程朱辟佛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诽谤佛法。

蕅益祖师在明末清初,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也受到影响,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十六七岁就写文章辟佛,就是批判佛教。

后来蕅益祖师读到莲池大师的《自知录》《竹窗随笔》,才知道自己以前作《辟佛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没有真正去接触佛法,去了解佛法,去认识佛法,受程朱的影响,造了毁谤的罪业。

所以他看到莲池大师这些著作之后,就痛改前非,忏悔了,就把自己的写的《辟佛论》这些文章,我们现在讲论文,全部都烧毁了,重新去认识佛教,去学习佛法,进一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作为他忏悔业障具体的表现,后来也成为一代的祖师。

这些祖师大德的传记也都是提示我们,特别我们凡夫,有错误是难免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不是圣贤,是一个凡夫,哪里会没有过失?

一定有,但是有过失不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又过失,不知道自己有过,当然就不能改过,所谓知过才能改过。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那他怎么去改?

因此我们学习圣贤、佛陀的教育,就是学知过改过。

这些方面,古来祖师大德也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要从中去效法、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蕅益祖师大概的事迹。

他把自己的著作《辟佛论》烧毁之后,他二十岁的时候就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之志],蕅益祖师有《占察善恶业报经疏》,这部经在我们中国是第一家注解的。

蕅益祖师在九华山住的时间也很长,特别跟地藏菩萨的缘非常深。

诵了《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个时候他就发心出世,[发出世之志]。

出世就是发愿出家,修行证果,弘法利生是他的志向。

我们人的一生都必须有一个志向,所谓立志,你要立定一个志向,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

志向立定之后,我们就往这个方向、目标,努力修学,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世间的每一个人,志向都不一样,所谓人各有志。

同样发愿出家,但是每一个人的志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发心出家要领众修行,有的人发愿修苦行,有的人发愿做义工,为常住、大众服务,有的人发愿讲经弘法,这是每一个人的志向不同。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世间法、佛法都要有一个志向,你才有努力的方向目标。

那么在世间法里面就更多,各行各业的,有的人立志要做医生,有的人立志要做科学家等等,都是志向。

他[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

他是二十四岁,跟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

憨山大师也是我们中国佛教明末四大师之一,憨山、紫柏、莲池、蕅益。

憨山是其中一位。

他剃度之后,就改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东升的旭。

[夏秋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叩问之,得[性相两宗不许和会]之答,师犹不解其意,遂往径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冲突]。

他二十四岁剃度之后,在夏天秋天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云栖寺是过去莲池大师主持的道场,在杭州。

他去听《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佛顶经》是讲法性,唯识是讲法相,在佛教里面这是两个主要的学派,一个法相宗,一个法性宗。

他听了《唯识论》,疑惑法相跟法性在宗旨上好像有矛盾的地方,[叩问之]是他去向人家请教,得到的答案是[性相两宗不许和会],就是性是性,相是相,这两个宗派是合不来的,也不能去互会,他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师犹不解其意],他听到这个答复,还是不能理解,怎么性跟相不能融合,不能圆融呢?

所以他自己就到径山去坐禅。

他坐禅也有心得,[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冲突]。

这个味道就有点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去各个宗学派去参学,学了十二年,得不到结果,自己就跑到尼连禅河菩提树下去打坐,最后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也跟本师有相似的地方。

他听到这些答复,还不能解决疑问,所以自迅速发展就到径山坐禅,坐禅就是把万缘放下,万缘放下,自性的智慧光明就显露出来了,所以他就开悟了。

我们从这些传记里面也可以理解到,悟就是开悟,他有悟处了,能够悟性相二宗,本来就没有冲突。

有冲突就是有对立,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上讲,佛法是不二法,不二就是没有对立,二才会有对立,佛法是不二法。

也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不二法,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对立。

所谓对立不是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着产生的假象,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才现出这些假像,其实不是真的。

真的是不二法,所以性相二宗本无冲突。

这是祖师二十四岁、二十五岁当中的事情。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

他二十六岁发心受菩萨戒,[翌年]就是隔一年,他就遍阅律藏。

蕅益祖师他写了一本《阅藏知津》,就是他阅览《大藏经》,他所知道的精要,收在《蕅益大师全集》里面,古人是开悟以后才阅藏,现在很多人还没有开悟,他就阅读《大藏经》,没有开悟读《大藏经》,读前面不知后面,读到后面,前面也都忘记,而且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性宗、相宗,不能融会贯通,往往到最后,越读疑问越多,矛盾越多,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那么我们看祖师的示现,他是在开悟之后才去阅藏的。

所以最好是开悟了再去阅藏,这就没有障碍。

他在阅藏的当中偶然[罹病],就是生病,而且病情非常危险,[乃专意求生净土],病重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二十六岁时候的事情。

[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

这是讲三十岁时,[依道友]有一个同参道友叫雪航,他邀请在龙居寺讲戒律。

[后至金陵],金陵在南京,现在南京还有金陵刻经处,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杨仁山老居士家里办的,现在还有。

祖师到了金陵这个地方,[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就是在那个时代,他很深切的体会、观察到宗门,就是禅宗,所谓教外别传。

在我们佛教里面有两个主流,一个宗门,一下教下,教下讲经说法,宗门参禅,它的方式跟教下完全不一样。

因为教下有经典、有理论、有方法、境界,也有层次,让我们修学有依据。

宗门是特殊的修学方法,所谓教外别传,就是教以外,个别的传授,因此在宗门里面也会产生很多流弊。

有真正会参禅的,不懂得参禅的也有去参,那么说真话,真正懂得参禅的人毕竟少数据,不懂的占多数。

法传久了,难免就产生很多流弊,最主要的流弊就是不重视戒律,这个流弊最严重,其实宗门并不是不重戒律。

因此祖师看到当时这个情况,[自此决意弘律],因为他也参过禅,而且参禅开悟的,所以对禅宗这些情况、流弊,了解的非常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有很多人用参禅的名义,不重视戒律的学习,因此产生很多流弊,祖师发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决意弘律,弘扬戒律。

所以我们看蕅益祖师一生的行仪,他的著作,不但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实在讲也是当时佛门律宗的一代祖师,他对戒律的修学、弘扬,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

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

这个是讲三十二岁以后,因为弘扬戒律,他就想注解《梵网经》。

中国佛教出家众受菩萨戒,都是依《梵网经》菩萨戒本,《梵网经》上班部是讲经,下半部讲戒律,所以有《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就是菩萨发心,他要注解这部经。

那么注经在我们中国佛教,从隋唐之后也成立了好几家,像华严、天台、慈恩,这几家比较著名的,但是流传到以后,注解经典的大部分依天台跟华严比较多,到后来,天台宗这种注经方式,还比华严更流行,更多人采用。

华严宗以十门开启,分十个门类,用这样的方法来注解经典。

天台宗是以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更合适后人的口味,觉得比华严要简要详明。

当时蕅益祖师要注这个经,不知道要依哪一家,我们看到他做四个阄,就是用四个纸条写上四家,然后至心在佛前念佛拜佛,求佛菩萨加持指点,就像我们抽签一样。

拈阄是根扰《圆觉经》,不知道那一家好,自己没有办法选择,透过这种拈阄的方式,求佛菩萨加持指点,他就去抽。

做了四个阄在佛前,他拿起来是拈到了天台宗之阄,所以他就依照天台宗的教理去注解经典,[乃祥究天台教理]。

[翌年]就是第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九华就是九华山;

[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在这些地方[弘扬台教,注释经论],就是弘扬天台宗的教理,以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来注释经论。

注解、解释这些经纶。

[年五十六],这个讲他五十六岁的时候,[于灵峰卧病,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九部之书,名为《净土十要》]。

这个《净土十要》,印光祖师非常推崇的,我们在《文钞》里面看到,很多同修写信向他请教,他都介绍《净土十要》,另外一部就是《净土圣贤录》,这两部书是印祖对净宗同修最推崇的。

《净土十要》第一要就是《弥陀要解》,这也是他的学生给他整理的,这是讲五十六岁的时候。

[病愈后,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

他又著作这两本书,[十月病再发,口授遗嘱,并制求生净土偈。

清顺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绳床,举手向西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四]。

他五十七岁就往生了,发腊三十四,就是他是二十四岁出家,前后是有三十四腊。

以上简单给我们介绍蕅益祖师,就是注解笺要,笺要主的生平。

后面再把[笺]这个字给我们做一个解释,因为现代人对这个字比较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笺。

笺就是纸条,我们现在讲便条纸。

一个纸条方便写字的,古时候叫做笺。

我们现代人叫便条纸,不是很正规的一张纸。

那么古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经本得来不易,非常珍贵,因此看到经有什么意思,自己有什么心得,他也不敢在经本里面写,所以就拿一些便条纸,写在便条纸上面,比如说看到哪一页,写一条夹在书里面,夹在这个书中,把它的重点、注释写在上面,这个就叫做笺要。

下面是给我们讲蕅益祖师,他叫八不道人,[八不道人者,大师自言:

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

蹴然就是恭敬的样子,就是不敢当的样子,[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艴然就是神情不悦的样子,所以他又称为八不道人。

[蕅益大师本来要依憨山大师剃度,但憨山大师当时在广州南华,蕅师在江苏,古时交通不便,]

所以他就依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剃度。

要往生前,他有遗嘱坐缸三年。

坐缸三年开缸。

现在在我们大陆,在安徽九华山这一带寺院,坐缸还是很普遍的,出家人往生大部分都是坐缸,一般都是三年后开缸。

大师交代,三年后开缸就把他火化了,骨灰就[分施禽鱼],就是把他的骨灰磨成粉,现在也有人把骨灰磨成粉,和成面粉,然后丢到海里跟鱼结缘,或者放在荒郊野外给这些鸟来吃,跟它们结缘,他的遗嘱是这么交代。

[结果三年后遗骨未坏,发长覆耳,面貌如生,门人不忍从遗命,遂贴金身,建塔于灵峰大殿右。

三年一开缸,他的遗骨没有坏,而且头发又长出来,把耳朵都盖住,指甲也长出来了,面貌和生前没有两样。

他的门人弟子,这些学生看到,不忍心火化,所以就给他贴金身,在灵峰寺大殿右边建一个塔,给他供奉起来。

以上是我们介绍[笺要主],藕益大师简单的生平。

下面是补释主。

这个释主,补就是补充,释是解释。

[后学昙昉校并补释]

后学就是以后的学人,昙昉校对并且作了补充解释,就是补充解释笺要。

这个昙昉是谁?

[即弘一大师,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之高僧,浙江平湖人。

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它别署甚多。

性情倜傥恬惇,于诗文词赋之外,尤好书画,工篆刻,书法颇得汉魏六朝之秘。

三十九岁出家于杭州大慈寺,投礼了悟和尚为师。

未久即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号弘一。

尝慨叹僧界之所以往往为世所诟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发愿毕生精研戒法。

初学有部之律,后则专弘南山律宗。

操行至苦,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以在闽南时为最久。

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

这段就是给我们讲补释主这个人的简介,昙昉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很有名的,现在又演成影片,他是民国初年,中兴南山律学的高僧,他是浙江人,俗家姓李,他的字号非常的多,大概有一百多个,所以我们看弘一大师的书法,还有他篆刻的印章,他的别号非常之多。

他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对诗词歌赋都非常深入,尤其喜欢书法,对于篆刻也都很有兴趣,他的书法[颇得汉魏六朝之秘],所以他的书法也非常物别,我们看看他写的字画就知道。

这些记载我们有打在字幕上,大家一看也很容易明了。

弘一大师[性情倜傥恬惇],就是人这个人行事很周密,因此做什么事情就无往不利。

他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中兴佛门的戒律,因为佛门常常被社会上的人批评甚至瞧不起,这个事情不能去责怪这些社会上的人,要反过来自己反省检点,为什么佛门僧人都被社会上的人批评、讥笑、瞧不起呢?

因为[不守戒律之故],僧人不守戒律。

所以他[发愿毕业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后来他就[专弘南山律宗],就是道宣律师这个系统。

他自己操行很苦,也是修苦行,[恒跣足]跣足就是打赤脚;

穿草鞋,[孑然一担],就是他身边的东西很简单,几乎要跟佛陀一样,三衣一钵,很简单。

[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他在福建闽南住家的时间最久,他晚年自己号称晚晴老人,又叫做二一老人。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示寂于晋江温陵养老院,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

师生平最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

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对民国以来的佛教界影响极大。

这是讲弘一大师,他是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在福建晋江温陵养老院往生的,他的世寿是六十三岁,僧腊是二十四,他三十九岁出家。

大师生平最推崇的是印光大师,这个我们在《印祖文钞》里面可以看到,弘一大师常常写信请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也给他回信,都收在《文钞》里面。

他也效法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徒众,不做住持。

他喜欢写字跟人家结缘,他的形像清纯恬淡,孤高耿介的风范,对于民国以来整个中国佛教界的影响非常之大,甚至影响到东南亚这一带。

  下面是做一个补充注解,跣足是赤脚,芒鞋就是草鞋。

晚晴,大师晚年住在晚晴院,大概就是这个养老院,有一个院叫晚晴院,乃取唐李义山诗: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意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他取这个号的意思。

二一老人,大师自谦,弘一大师自己很谦虚,说他是[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

以上我们简单把《五戒相经笺要》的补释主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还有五分钟,我们简单答复我们学院有一位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我把他这个问题的文念一遍:

[学生是一位女居士,有时候会找机会在家中按仪轨自受八关斋戒,学生在持戒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学生要照顾母亲和婆婆,两边跑,还要照顾丈夫的生活,每每要持八关斋戒的时候,学生都会把几方面的生活安排好,让自己有一天空闲时间,但自己的安排总会被一些想不到的情况打乱,比如母亲或婆婆有事找我,有时下午要我去,会给我一些吃的,如果我不吃,老人家就会不高兴,老人喜欢看电视,我坐在那里陪伴,不知不觉的眼睛也会看几眼电视,耳朵也会听到音乐声。

到了晚上,我想不睡,想好好念佛,或在沙发上睡,但此事又无法与丈夫说清楚,他不学佛,更不懂八关斋戒的事情,我不敢说,怕他造口业。

这个问题,八关斋戒就是,你看电视、听音乐、故意的去听去看、这才犯戒,你并不是自己故意的要去听,去看的,所以这是可以开缘。

所以八关斋戒这个条文我们要看清楚,[不得故往观听],故就不是人家找你,是你自己想看,或者你自己买票去看,你自己故意要去看,这个就犯戒。

那么你这个情况是对婆婆、父母的孝顺,这个是属于开缘,不算犯戒,如果为了父母吃一点东西,也是可以开缘的。

所以佛在戒经上有开遮持犯,这个不算犯戒,因为这些都不是你自己故意去犯得。

如果你自己故意就叫犯戒,这一点要明白。

下面说,[我记得有一个规定,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可以跟一个神志清楚,能够听明白意思的人说一遍,就可以舍戒了。

可我身边没有别人,跟母亲和婆婆说,他们不但不理解,还可能会生烦恼,跟丈夫说更是无法讲通,甚至还会让他产生反感]。

舍戒就是说你到道场去受戒,有引礼师或者对一般的人前面讲,你要舍哪一条戒,就可以舍了,你如果不方便,你下面也有讲,[这时候我就到佛像前,说明自己的难处,请求退戒,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个是可以的,因为你不方便外出。

你受八关斋戒也是在自己家里,照仪轨在佛前发愿受,你自己在佛前发愿受的,当然也可以在佛前舍戒,这也是一个方便法,因为环境关系,也就没有关系。

那么下面最后一段话,[请悟道法师开示,我这种情况会结罪吗?

如果有罪,是什么样的罪,可悔吗?

像我这样的情况如何持八关斋戒?

你这样的情况不结罪,因为你不是故意的,故意的就要结罪。

如果有罪,也是一些过失。

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难免会影响我们的清净心。

就是你写这个问题来,你清净心受到影响,是这个问题,不是罪,是会影响你的清净心。

所以这个是可以忏悔的,忏除业障。

像你这样的情况如何持八关斋戒。

求佛力加持,平常你可以多念佛,回向给父母、婆婆、先生,求佛力加持,让他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慢慢的你这个情况就会改善,最重要自己学了佛,还是要帮助家人也能够学佛,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帮助家人学佛,家人对于佛法还不了解之前,必须要有一些善巧方便,那就是旁敲侧击,点到为止。

不要很直截了当的勉强他们一定要来学,这样他会生反感。

所以比如说《认识佛教》这个书,你可以摆一两本放在家中,或者有一些光碟,属于介绍佛教方面比较浅显的,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的这些资讯,可以在家里,有时候请家人一起来欣赏。

比如戏剧类,这些都是方便法,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去观察,因为家人的情况还是你自己比较清楚,因为你们天天相处在一起,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当然比一般人要了解。

那么在此地只是提供一个原理原则,根据这个原理原则,自己去斟酌,应该会得到改善,佛菩萨会加持。

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把《五戒相经》笺要主,补释主作个简单介绍,到这里是一个段落。

下一集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本经的经文,谢谢大家收看。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