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1751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物理全国用二轮复习精练四 高考仿真练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子射出偏转电场时,平行于电场方向的速度vy=at,由以上式子联立可得vy=

,又有tanθ=

,故U2变大、U1变小都能使偏转角θ变大,B正确。

答案 B

17.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小球a和b,正碰前后两小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则小球a和b的质量之比为(  )

图4

A.2∶7 B.1∶4

C.3∶8 D.4∶1

解析 由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可得,正碰前,小球a的速度v1=

m/s=-3m/s,小球b的速度v2=

m/s=1m/s;

正碰后,小球a、b的共同速度v=

m/s=0.2m/s。

设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m1、m2,正碰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2v2=(m1+m2)v,得

,选项B正确。

18.如图5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有交流电源,保持输入电压不变,开始时单刀双掷开关K接b。

S断开时,小灯泡A发光较暗,要使小灯泡A亮度增加,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图5

A.闭合开关S

B.把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

C.把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

D.开关K接a

解析 闭合开关S,副线圈回路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增大,并联部分的电压变小,灯泡A变暗,故A错误;

把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副线圈回路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灯泡A两端的电压变大,灯泡A变亮,故B正确;

把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副线圈回路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灯泡A两端的电压变小,灯泡A变暗,故C错误;

开关K接a,根据

,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减小,灯泡A中电流变小,灯泡A变暗,故D错误;

故选B。

19.如图6所示,A是放在地球赤道上的一个物体,正在随地球一起转动。

B是赤道上方一颗近地卫星。

A和B的质量相等,忽略B的轨道高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A和B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B.A和B受到的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

C.A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比B大

D.B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比A小

解析 A随地球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万有引力除了提供其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外主要表现为物体的重力,对于近地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者质量相等,向心力不相等,故两者向心加速度大小不相等,A错误;

忽略B卫星的轨道高度,A和B与地心的距离相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它们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B正确;

因为B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其向心力,而A则是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F向=

知,B的线速度大于A的线速度,故C错误;

A与B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相等,B的线速度远大于A的线速度,结合T=

可知A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比B大,D正确。

答案 BD

20.在如图7所示的虚线MN上方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纸面上直角三角形OPQ的∠Q为直角,∠QON=30°

两带电粒子a、b分别从O、P两点垂直于MN同时射入磁场,恰好在Q点相遇,则由此可知(  )

图7

A.带电粒子a的速度一定比b大

B.带电粒子a的比荷一定比b大

C.带电粒子a的运动周期一定比b大

D.带电粒子a的轨道半径一定比b大

解析 由题意作出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a粒子顺时针方向偏转,b粒子逆时针方向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a带正电,b带负电,由几何知识可知,a粒子转过的圆心角为θa=120°

,则其运动时间为a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

,b粒子转过的圆心角为θb=60°

,则其运动时间为b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

又由于两粒子的运动时间相等,因此可知

,因此Tb=2Ta,因此C错误;

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因此可知周期大的粒子比荷小,因此带电粒子a的比荷一定大于b的比荷,B正确;

由几何知识可知,两粒子的轨道半径大小相等,则D错误;

粒子的轨道半径大小为R=

,因此比荷大的粒子的速度大,所以带电粒子a的速度一定大于b的速度,A正确。

答案 AB

21.如图8所示,光滑轨道ABCD是大型游乐设施过山车轨道的简化模型。

最低点B处的入、出口靠近但相互错开,C是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的最高点,BD部分水平,末端D点与右端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无缝连接,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逆时针转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轨道AB上某一固定位置A由静止释放,滑块能通过C点后再经D点滑上传送带,则(  )

图8

A.固定位置A到B点的竖直高度可能为2R

B.滑块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与传送带速度v有关

C.滑块可能重新回到出发点A处

D.传送带速度v越大,滑块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越多

解析 设AB的高度为h,假设滑块从A点下滑刚好通过最高点C,则此时应该是A下滑的高度的最小值,则刚好通过最高点C时,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则mg=

,解得vC=

,从A到C根据动能定理mg(h-2R)=

-0,整理得h=2.5R,故选项A错误;

从A到最终停止,根据动能定理得mgh-μmgx=0,可以得到x=

,可以看出滑块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与传送带速度v无关,与高度h有关,故选项B错误;

滑块在传送带上先做减速运动,可能反向做加速运动,如果再次到达D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则根据能量守恒,可以再次回到A点,故选项C正确;

滑块与传送带之间产生的热量Q=μmgΔx相对,当传送带的速度越大,则在相同时间内二者相对位移越大,则产生的热量越多,故选项D正确。

答案 CD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25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7分)

22.(6分)小环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一多用电表的电阻挡有三个倍率,分别是×

1、×

10、×

100。

用×

10挡测量某电阻时,操作步骤正确,发现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为了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应换到________挡。

如果换挡后立即用表笔连接待测电阻进行读数,那么缺少的步骤是________,若补上该步骤后测量,表盘的示数如图9所示,则该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Ω。

(2)下列关于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测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测量电阻时,如果红、黑表笔分别插在负、正插孔,则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B.测量阻值不同的电阻时,都必须重新欧姆调零

C.测量电路中的电阻时,应该把该电阻与电源断开

D.多用电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但仍能调零,其测量结果与原来相比不变

(3)用多用电表探测二极管的极性,用欧姆挡测量,黑表笔接a端,红表笔接b端时,指针偏转角较大,然后黑、红表笔反接指针偏转角较小,说明________(填“a”或“b”)端是二极管正极。

解析 

(1)刚开始多用电表指针偏转角度较小,说明选用倍率偏小,应换用大倍率。

每次换挡之后多用电表都需重新欧姆调零。

多用电表的测量值是指针读数与倍率的乘积,为22×

100Ω=2200Ω。

(2)多用电表测电阻时,红、黑表笔插错不会影响测量结果,A正确;

测不同的电阻时,只要没更换倍率,不需重新欧姆调零,B错误;

测电路中的电阻时应将待测电阻与电源断开,C正确;

多用电表中的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后,会影响测量结果,D错误。

(3)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多用电表的红表笔接的是表内电池的负极,接b端时,指针偏转角度大,二极管电阻小,说明b端是二极管的负极,a端是其正极。

答案 

(1)×

100(1分) 欧姆调零(1分) 2200(1分) 

(2)AC(2分) (3)a(1分)

23.(9分)如图10所示,用光电计时器等器材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在滑块上安装一遮光条,把滑块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使其静止在A处,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一端连接滑块,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光电计时器安装在B处。

测得滑块(含遮光条)质量为M、钩码总质量为m、遮光条宽度为d、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将滑块在图示A位置释放后,光电计时器记录下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图10

(1)实验中是否要求钩码总质量m远小于滑块质量M?

________(填“是”或“否”)。

(2)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用文字及相应的符号表示)。

(3)用游标卡尺测遮光条宽度时示数如图11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cm。

图11

(4)本实验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以上对应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5)如果实验结果为系统动能增加量大于钩码重力势能减少量,请指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实验中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不需要让钩码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故不要求钩码总质量m远小于滑块质量M。

(2)为了求出运动过程中钩码减少的重力势能,需要测量A、B间的距离L。

(3)游标卡尺的示数即遮光条的宽度,20分度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5mm,由图11知遮光条的宽度d=(10+5×

0.05)mm=10.25mm=1.025cm。

(4)我们验证的是ΔEp与ΔEk的关系,即验证-ΔEp=ΔEk,得mgL=

(M+m)v2,而v=

,所以本实验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mgL=

(M+m)

(5)问题是可能气垫导轨不水平(左端高于右端)造成的,改进意见:

接通电源,将滑块静止于气垫导轨上(不挂钩码),调节轨道底座上的调平螺钉,使滑块能保持静止,或稍轻推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1)否(1分) 

(2)A、B之间的距离L(2分)

(3)1.025(2分) (4)mgL=

(2分)

(5)见解析(2分)

24.(12分)(2017·

江西南昌十校二模)如图12甲所示,A车原来临时停在一水平路面上,B车在后面匀速向A车靠近,A车司机发现后启动A车,以A车司机发现B车为计时起点(t=0),A、B两车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已知B车在第1s内与A车的距离缩短了x1=12m。

图12

(1)求B车运动的速度vB和A车的加速度a的大小;

(2)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A车司机发现B车时(t=0)两车的距离s0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1)在t1=1s时A车刚启动,两车间缩短的距离

x1=vBt1①(2分)

代入数据解得B车的速度vB=12m/s②(1分)

A车的加速度a=

③(2分)

将t2=5s和其余数据代入解得A车的加速度大小

a=3m/s2④(2分)

(2)两车的速度达到相等时,两车的距离达到最小,对应于v-t图象的t2=5s时刻,此时两车已发生的相对位移为梯形的面积,则

s=

vB(t1+t2)⑤(3分)

代入数据解得

s=36m⑥(1分)

因此,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两车的距离s0应满足条件

s0>36m⑦(1分)

答案 

(1)12m/s 3m/s2 

(2)s0>36m

25.(20分)将一上表面光滑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θ=30°

,在斜面内有两条平行线MN和PQ,在两平行线间加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如图13所示。

一矩形导体框abcd放在斜面的底端,导体框cd边与斜面底端重合,从t=0时刻开始在导体框ab边上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使导体框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导体框没有发生转动,ab边始终平行MN。

已知导体框的质量为m=1kg,电阻R=0.2Ω,MN与PQ间的距离为s=6.9m,恒力F=10N,磁感应强度B=0.5T,导体框ab边和bc边的长度分别为L1=1m、L2=0.4m,重力加速度g=10m/s2。

若导体框从进入磁场开始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求:

图13

(1)导体框的ab边到达MN前的加速度以及导体框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大小;

(2)从导体框的ab边与MN重合到cd边与MN重合的过程,导体框中所产生的热量Q;

(3)斜面的底端到MN的距离以及从t=0时刻开始一直到ab边与PQ重合过程导体框运动的总时间。

解析 

(1)导体框abcd进入磁场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θ=ma(2分)

导体框进入磁场前的加速度a=5m/s2(1分)

导体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做匀速运动,所以导体框abcd受力平衡:

F=mgsinθ+FA(1分)

ab边进入磁场时切割磁感线,

产生的电动势E=BL1v(1分)

形成的感应电流I=

(1分)

受到的安培力FA=BIL1(1分)

代入数据解得v=4m/s(1分)

(2)导体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做匀速运动,根据功能关系有Q=(F-mgsinθ)L2(2分)

解得Q=2J(2分)

(3)导体框abcd进入磁场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进入磁场的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导体框完全进入磁场后至运动到PQ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进入磁场前导体框的运动时间为t1=

=0.8s(1分)

该过程中导体框的位移为x=

t1=1.6m(1分)

则斜面的底端到MN的距离为

L=x+L2=2.0m(1分)

进入磁场过程中导体框匀速运动时间为

t2=

=0.1s(1分)

导体框完全进入磁场后导体框受力情况与进入磁场前相同,所以该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仍为a=5m/s2

该过程有s-L2=vt3+

at

(2分)

解得t3=1s(1分)

则整个运动过程的总时间为t=t1+t2+t3=1.9s(1分)

答案 

(1)4m/s 

(2)2J (3)1.9s

(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3.【物理——选修3-3】

(15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给2分,选对2个给4分,选对3个给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每一个分子热运动的速率一定都增大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C.两个分子的间距从极近逐渐增大到10r0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D.液晶具有流动性,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E.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碳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2)(10分)如图14所示,用质量m=1kg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壁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开始时活塞距离汽缸底部的高度h1=0.50m,气体的温度t1=27℃。

给汽缸缓慢加热至t2=207℃,活塞缓慢上升到距离汽缸底某一高度h2处,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增加的内能ΔU=300J。

已知大气压强p0=1.0×

105Pa,重力加速度g=10m/s2,活塞横截面积S=5.0×

10-4m2。

图14

(ⅰ)初始时汽缸内气体的压强和缓慢加热后活塞距离汽缸底部的高度h2;

(ⅱ)此过程中缸内气体吸收的热量Q。

解析 

(1)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增加,故平均速率也增加,但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加,A错误;

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距离,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故液体存在表面张力,B正确;

两个分子的间距从极近逐渐增大到10r0的过程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开始时是斥力,当距离大于r0后表现为引力,所以该过程中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它们之间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正确;

液晶具有流动性,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D错误;

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碳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E正确。

(2)(ⅰ)初始时汽缸内气体的压强

p=p0+

=1.2×

105Pa(2分)

气体做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可得:

解得:

h2=0.80m(2分)

(ⅱ)在气体膨胀的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

W0=pS(h2-h1)=18J(2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气体内能的变化

ΔU=-W0+Q(1分)

得Q=ΔU+W0=318J(1分)

答案 

(1)BCE 

(2)(ⅰ)0.80m (ⅱ)318J

34.【物理——选修3-4】

A.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B.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向外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C.泊松亮斑支持了光的波动说

D.由红光和绿光组成的一细光束从水中射向空气,在不断增大入射角时水面上首先消失的是绿光

E.用同一实验装置观察双缝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越大,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就越大

(2)(10分)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15甲所示,A、B、P和Q是介质中的四个质点,t=0时刻波刚好传播到B点。

质点A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图15

(ⅰ)该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ⅱ)从t=0到t=1.6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ⅲ)经过多长时间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谷?

解析 

(1)任意波,只要频率相同,均能产生干涉现象,A错误;

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稳定的电场不能再产生磁场,故不能激发电磁波,B错误;

泊松亮斑是衍射现象支持了光的波动说,C正确;

绿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由临界角公式sinC=

知,绿光的临界角小于红光的临界角,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在不断增大入射角时,绿光先发生全反射,从水面消失,D正确;

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

,用同一实验装置观察,光的波长越大,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就越大,E正确。

(2)(ⅰ)由题图甲可知该波的波长λ=20m,振幅A=2m,由题图乙可知,该波的周期T=0.8s(2分)

波的传播速度v=

=25m/s(3分)

(ⅱ)从t=0到t=1.6s,质点P通过的路程

s=2×

4A=16m(2分)

(ⅲ)质点P、Q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L=85m-10m=75m(1分)

由L=vt,解得:

t=3s(1分)

即经过3s时间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谷,则经过3.8s时间质点Q第二次到达波谷(1分)

答案 

(1)CDE 

(2)(ⅰ)25m/s (ⅱ)16m (ⅲ)3.8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