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0820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Word下载.docx

歌德很早就通过木偶戏接触了浮士德冒险故事。

受莱辛观点的影响和启发,歌德开始构思浮士德的形象,想通过浮士德的形象塑造,创造出能够体现时代进步的优秀人类面貌。

从创作历程看,《浮士德》创作不仅贯穿了歌德一生,也反映了歌德对人生价值、社会发展、人类理想的探索。

1773-1775年,歌德写成了《浮士德初稿》,在旧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浮士德和格蕾琴的爱情故事。

格蕾琴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她深爱浮士德,但浮士德的个人主义却毁灭了格蕾琴。

剧本中的浮士德是一个反对中世纪教条主义和抽象科学的学者、叛逆者,一个渴望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人。

初稿中没有魔鬼梅菲斯特第一、二次出现以及与浮士德签订合同的场次。

歌德随后应邀到魏玛从政,《浮士德》创作中断了12年。

1786年夏至1788年,歌德两次去意大利旅行,这对歌德的世界观和创作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788年,在第二次去意大利和归国的一段时间里,歌德写了《森林和洞窟》《女巫的丹房》《莱比锡城的奥尔巴赫地下酒店》。

1790年作品以《浮士德片断》为名发表,但当时社会反响很小。

歌德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才能,一度疏离了创作。

1797年,在席勒的敦促与鼓舞下,歌德决心完成《浮士德》创作。

1797年写了《献词》,接着又写了《舞台序幕》《天堂序曲》《城门口》《书斋》等。

经十载增删披阅,至1808年,歌德完成了第一部写作,并以《浮士德悲剧》出版。

随后又中断约20年,直至1825年,76岁的歌德又继续《浮士德》创作,至1831年完成。

歌德说:

“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

材料积累得很多,现在的困难工作在于剪裁。

”而“这第二卷的意匠经营已很久了……我把他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的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歌德的《浮士德》借用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立足人类大历史,结合时代精神,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生命,肯定了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浮士德》以诗剧形式写成,分两部,共12111行,第一部25场,分场不分幕;

第二部5幕27场。

全剧没有首尾贯穿的情节,特别是第二部分,“以人为纲而不是以事为纲”,略显松散,但它却是歌德探索时代“大问题”的重要部分。

歌德认为,“个别部分都应鲜明而有重要意义,而整体则是不可以寻常尺度去测量,像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永远耐人钻研和寻思。

”虽然如此,但贯穿全书的时代精神却是一致的。

歌德诞生时,欧洲社会正处在以专制统治和启蒙运动为主的旧时代;

到他晚年的时候,德意志帝国解体和拿破仑革命已过去多年,浪漫主义运动已成为时代潮流。

歌德作为欧洲伟大变革时代的亲历者,用《浮士德》演绎了历史故事,回答了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构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精神。

可见,浮士德题材的历史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歌德的《浮士德》创作前后历时60年,虽时断时续,但它却集中表达了歌德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探索,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深刻反思,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能动构建等,他使《浮士德》成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综合表达。

《浮士德》第一部以抒情的《献词》开始,它是歌德初创悲剧时的回忆,当初聆听《浮士德初稿》的许多人事都已发生变化。

“我向亡灵们唱过最初的歌曲,可惜他们听不见下面的乐章;

友好的聚会久已杳然无寻处……”而“我产生一种久已生疏的憧憬”,那“消逝者又将现出来向我重演”。

[3]歌德于是重新创作《浮士德》。

《天堂序曲》是全剧的开端,也是理解《浮士德》情节和全部“意义”的钥匙,作品的基本思想和哲学概念在这里都得到呈现。

歌德在这一场里描写了天主和梅菲斯特打赌。

歌德笔下的天主代表了永恒的善,它是自然力量的体现,与代表恶和破坏力量的魔鬼处于对立地位。

梅菲斯特轻视人、否定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否定智慧的力量和人类的进步。

“关于太阳和大千世界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我只知道,人类是怎样把自己折磨。

”如果天主没有把“天光的光泽交给他,他也许会过得稍好一些。

”人类把它称作“理性”,“可一旦运用起来,却变得比任何野兽还要残忍。

”在魔鬼看来,人类“像一只长腿的蚱蜢又飞又跳”,在草丛中“唱它的老调”。

浮士德也如此,但他却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多少明白一半自己的疯癫”“想摘天上最美的星斗”“想寻地上最高的乐趣”,可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没有一样可以满足他“深处激动的心曲”。

在魔鬼看来,浮士德的努力只能让他坠入地狱。

他和天主打赌,要用世间的情欲和欢乐引诱浮士德,便能让他在欲望中毁灭。

天主认为:

“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但“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

魔鬼感觉天主和他讲话,“竟这么富于人情味,实在难能可贵”。

天主便将浮士德交给了梅菲斯特,只要浮士德还生在世上,就可任由魔鬼摆布。

天主相信人类总是向好、向善、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是客观的规律,是魔鬼推翻不了的。

《浮士德》的全部内容贯穿了这一总思想。

可以认为,天主对人的看法就是歌德对人的看法,这一神魔之争也就是关于人类命运的争论,是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使命和人的意义的探索。

《天堂序曲》赋予浮士德魔鬼相通的历史使命,它象征人类善与恶的斗争,从而使《浮士德》具有全人类范围的普遍意义。

《浮士德》第一部由浮士德的新生和浮士德的爱情两部分组成。

在第一场《夜》中,年过半百的浮士德经年累月蜷缩在中世纪的书斋中钻研学问,他发现中世纪哲学无用,当代科学无力,它们都不能和生活结合,他痛感自己的知识与生活格格不入。

“神创造人类,让它进入大自然,你不投身于这生动的自然,却在烟雾和霉腐里为兽骨和尸骸所围困。

”他想自杀。

但在自杀的瞬间却听到了复活节的歌声,唤醒了浮士德对青春时代情感的美好回忆,他决定重新活下来。

“我泪如泉涌,大地重新有了我!

”人心中只要有理想,即使被黑暗包围,也会有前进的力量。

随后的《城门口》则描写了浮士德和弟子瓦格纳一起走进春天,大自然和市民生活唤起他对生活的热情。

重新回到“书斋”,浮士德又感到忧愁与烦恼,他要“学习珍视超尘脱俗的事物”,想要在《新约全书》中寻找一切的答案。

他将《约翰福音》中“神圣的原文翻译成我心爱的德语”。

当他看到第一句时就发生了思想的冲突,“这里给卡住了!

”先写下“太初有道!

”但已滞涩,因为“道”字太不分明。

又改成“太初有心”,但“心”怎么能够创化天地万物呢?

应该译为“太初有力”,但“力”字意义还不恰当,但我已有“警觉”。

“我可有了主意,于是心安理得地写下‘太初有为’”。

浮士德在怀疑和探索中,克服了思想上的矛盾,将其翻译为“太初有为”。

“为”即劳动、实践、创造。

浮士德已选择了唯物主义立场。

在书斋中,浮士德与魔鬼签订了合同,魔鬼愿意奉行浮士德的“任何指示,决不偷懒”,浮士德则“奉陪到底!

如果我对某个瞬间说:

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

那么你就可以把我铐起来,我心甘情愿走向毁灭!

”浮士德有了生活热情。

“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属于人性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以我的心神掌握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积累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

”这和《天堂序曲》中魔鬼与天主打赌的情节相呼应。

浮士德和魔鬼签订合同是浮士德性格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他理智的“觉醒”,喻示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歌德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精神的批判和对自由解放精神的向往。

根据合同,梅菲斯特要带领浮士德畅游世界,并想方设法满足他的所有欲望。

在《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浮士德对那种放荡、贪吃、酗酒的生活毫无兴趣,“我真想把他们摆脱”。

魔鬼失败后选择了以肉欲诱惑他,想让浮士德的崇高梦想庸俗化。

他将浮士德引入《女巫的丹房》,面对魔镜,浮士德感叹,“难道真有这样的美女?

我从这横陈的玉体看到的,敢情是天姿国色的凝聚?

人间哪能找到这样的尤物?

”但“我们还是快点离开吧!

”魔鬼便用魔药让浮士德返老还童,引诱格蕾琴,迷恋海伦。

从《街道》开始到《地牢》,浮士德进入了市民社会。

他初见格蕾琴,便被她的纯洁与美丽吸引,“漂亮的小姐,我可不可以伸手护送您回家?

”继而被她的和平、安适吸引,“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使我高兴,胜似世上所有智慧”。

在浮士德沉醉于甜蜜中时,他仍明白并感受到这是魔鬼的诱惑,“蛇!

你这条蛇!

”“恶棍!

从这儿快滚,不准提到那个美人!

别让我这半疯的神志对那美妙的肉体生了邪心!

”浮士德经受不住魔鬼的诱惑,依然投入到与格蕾琴的爱情中。

“让她的命运在我的身上崩溃,让她和我一起毁灭吧!

”但格蕾琴从小接受了母亲和牧师给予的清规戒律,在碰见浮士德前,她相信天主,从没感受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有什么不适的地方。

当她有了爱情,一切就都变得不再安静,“他一出现,我就烦躁不安”,“他来了,我连祈祷都不能够,这就使我心焦如焚”。

她违背了一向遵从的生活律令,她感到传统宗教情感、市民舆论力量、封建宗法礼教都像恶魔一样压制着她。

“救救我吧!

把我救出耻辱和死亡!

受苦受难的圣母啊,请俯首垂怜我的灾殃!

”“那些念头转来转去折磨我,怎么我也摆不脱!

”面对格蕾琴遭受的不幸,我(浮士德)“怎么受得了这样的祸害?

”“唯愿我从没出生过。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爱情悲剧,不仅是歌德对当时德国庸俗狭隘市民生活的否定与批判,是对当时更多女人、男人的人生悲剧写照,也是当时人的总悲剧。

《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从《宜人的佳境》开始。

浮士德经历与格蕾琴爱情悲剧之后,自由飘荡到阿尔卑斯山麓,大自然愈合了他心头的创伤,“生命的脉搏清新活泼地跳动,向太空温柔的曙光致敬”。

他决心去追求新的生活。

歌德将浮士德引入更广阔的社会,因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发展。

《金銮宝殿》中,浮士德和魔鬼来到帝国的宫廷。

这小朝廷已危机四伏,风雨飘摇,“须知眼前缺的是钱,还是去弄钱为妙”。

浮士德与魔鬼帮助国王发行纸币,暂时解决了财政危机,但为了国王玩乐,又布置了化装舞会。

国王却异想天开让浮士德招来古希腊美人帕里斯和海伦。

在魔鬼帮助下,海伦形体出现了。

但浮士德突然说:

“只有对于你,我才会致以全副激扬的精力、精粹的热情,致以我的癖好、爱慕、崇拜和痴狂”。

谁要是认识了她,谁就不能和她分离。

并发出“我要救她,她将在此属于我”的呼唤。

但爆炸使“幽灵化为烟雾”,海伦消失,浮士德自己昏迷,又回到了原来的书斋。

这是歌德魏玛十年政治生活的写照,他觉得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任何建树,这也是歌德对当时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经验的总结。

第二幕在《高拱顶、狭隘的哥特式书斋》中展开。

魔鬼帮助瓦格纳完成了“人造人”实验。

玻璃瓶中的小人看透了昏迷中浮士德想要得到海伦的梦想,便从瓶中发光,引领魔鬼和浮士德飞往古希腊神话世界。

浮士德感动了冥府中的冥后,于是,海伦复活了。

《古典的瓦普吉斯之夜》与第一幕中的《瓦普吉斯之夜》相照应。

“老瓦普吉斯之夜”象征着君主专制,它的人物是阴森的、野蛮的,而“古典的瓦普吉斯之夜”则象征着共和政体,它的人物是光明的、生机的。

他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瞧一眼都令我心满意足……”古希腊的世界生机磅礴,这里所照亮的东西都美丽动人,“让这里的一切受到庆祝”。

歌德要用古希腊光明、美丽、健康的精神照亮德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庸俗与晦暗。

第三幕在《斯巴达的墨涅拉斯宫殿前》,“备受赞美而备受谴责”的海伦出现了。

海伦在古典艺术中象征了完整、和谐、宁静和崇高,与海伦的结合意味着浮士德想从古典美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是现代人和古典美的结合。

海伦生了儿子欧福里翁,他充满活力、放纵不羁,在参加自由独立战争时,不幸从高空坠落,摔死在浮士德与海伦的脚下。

“欢乐的后面,竟是可怕的灾难”。

海伦看到儿子死去,又听到地底发出呼喊:

“母亲,我在阴间,可别让我孤单!

”她感到“一句古话不幸也在我身上应验:

福与美原来不能持久地两全。

爱的纽带断掉了,生命的纽带跟着也要断;

我要为二者悲叹,痛苦的道一声再见,再一次投入你的怀抱之中”。

海伦在浮士德怀抱中消逝。

她的面纱与衣服化为白云,将浮士德带回现实世界。

海伦的悲剧象征了古典艺术与上升资产阶级的结合。

和海伦一起生活是浮士德最高的幸福。

资产阶级通过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艺术。

但歌德认为时代已经发展,德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已经过去,它对德国文艺发展已失去意义。

人不能停留在旧时代,新时代需要有新生活与新艺术。

第四幕从《高山》开始,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帮助下,帮皇帝打败了国内反对者。

浮士德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其实大谬不然。

下命令的人一定对命令本身感到快乐;

……他向亲信耳语的一切,一经实行,就会惊天动地。

于是他始终是至高无上者,最杰出的人物!

享乐则使人堕落卑鄙”。

在《山麓小丘》,皇帝向“伪帝”挑战,“我相信这种威力能够粉碎敌人的力量”,“我既然有了权威,就想把它实验一下……”进入《伪帝的营帐》,“我们总算打赢了这场战争,敌人仓皇逃遁……”为表达谢意,皇帝把“国家的海滩赐给了那臭名昭著的流氓”,(指浮士德)但“那儿还没有陆地:

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种国内战争描写表达了歌德对当时德国内战的否定。

因为他们“保持着世代相传的敌意,彼此显示不共戴天的神气;

……直至最后同归于尽”。

所以“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

[4]

第五幕《开阔地带》写包喀斯和菲勒蒙老夫妇的故事,直到结束。

歌德选用了古希腊传说中一对农夫的名字。

他们在海滩上长久生活,相依为命。

当浮士德想要改造海滩时,他们的茅草房妨碍了他的视线。

浮士德想用土地和他们交换,“我为老人们挑选的那块好田庄,想必你知道。

”但老夫妇不愿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地方。

梅菲斯特用暴力,“在短短恶斗时分,炭火被打翻,……,三人便在火葬堆里玩儿完”。

歌德用象征方式描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暴力行径。

浮士德主观上想避免,认为“他们会感激我慷慨关怀,从而安心欢度晚年”。

但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探索人与社会更合理的关系,百岁高龄的浮士德被忧愁吹瞎了双眼,“谁人一旦入我彀中,世界对他百无一用”,“可我内心还亮着光”。

浮士德用行动战胜了世界观中的悲观主义。

在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他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我为几百万人开辟了空地,虽说不上安居,倒也行动自由,生活写意,……我完全坚持这个主意,它是智慧的最后演绎:

只有每天重新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有享受二者的权利!

”“我真想看见这样一群人,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人民站成一堆!

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

‘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

’”浮士德随之倒地而死。

根据合同,梅菲斯特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但众天使们“在更高的大气中飘荡,抬着浮士德的不朽部分”。

因为“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浮士德在工作里得到解脱,在事业中得到生活的意义,因为永不停息的追求而获得了最后的拯救。

这和《天堂序曲》中天主的观点遥相呼应。

在天上,格蕾琴的灵魂出现了,这位象征着天主之爱的永恒之女将浮士德的灵魂导入天国。

因为格蕾琴在与浮士德的爱情中以实现生存的价值。

歌德表达了人生最珍贵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是当前人的社会生活。

如果说《浮士德》第一部是个人的小我世界,他留下了人生的罪过,第二部留下的是人生的崇高的善。

在离开书斋前,他已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太初有为”,在经历了个人“小世界”和社会的“大世界”的探索之后,浮士德找到了人生“有为”的最高形式,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大众工作,而这与马克思“为人类工作”具有一致性。

对于-3.3V电源,只有AD620才使用,因此,不需要很高的负载驱动能力。

设计中选用了小功率极性反转电源转换器ICL7660,直接将3.3V电源转换成-3.3V电源。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爱情经历既是一段美好的生活,也是一段可怕的生活。

他们通过彼此关心、相互理解,以人生真挚的爱对待别人,自己也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和成熟。

因此,对整个世界的爱,需要通过对一个人的爱为基础,它才会进入更高的境界。

与海伦的爱既是歌德追求真理的表现,也是对回到古典时代问题的思索。

海伦是美的理想,是古典艺术的理想,她呈现的世界是完整的、和谐的、宁静的和崇高的。

海伦是浮士德“唯一的爱慕者”,是因为海伦体现的美是不受时代限制、不受时间消磨的永恒的美。

和群神相比,海伦伟大而温柔,崇高而婉腻,是永恒的存在。

古希腊世界让浮士德感到振奋,“我这个梦中人,有新的精神发扬,像安特乌斯触地而生新力一样。

”“我感觉着有新精神周身流荡,伟大的形象引起了伟大的回想。

”浮士德在“美的王国”游荡而逃避现实,以一种超越性的卑鄙代替现实的卑鄙,他希望在幻想中寻找出路,克服生活中的丑恶。

这可以看做是歌德对当时德国流行的古典主义的否定与批判,他启发人们要脚踏实地,寻找现实中更为崇高的理想生活。

在数次失败之后,浮士德终于投身到改造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中。

“忧愁”吹瞎了他的眼,但不能使他丧失行动的勇气,他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认为这是“智慧的最后演绎”。

浮士德把个人的追求和为人类集体谋福利的理想结合起来,如此才获得了人生真实的价值和崇高的意义。

浮士德体验到为人类进步工作是他感觉最美的时刻,因此他也就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而有了普遍的意义。

浮士德是一个具体的人,又是人类的代表,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浮士德因此便有了哲学上和历史上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还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升华,……”[5]它不仅通过自身内部的逻辑构建自己的发生体系,也通过外在的表现方式呈现自己的价值,它与自己所处时代接触而发生作用,如此才能获得存在意义。

从历史发展看,西方近代哲学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成长具有同一性,培根(1561-1624)象征了英国哲学,笛卡尔(1596-1650)象征了法国哲学,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雅各·

波墨(1575-1624)则开创了德国哲学。

[6]按照黑格尔的考察,他认为波墨是第一个德国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内容表现了“真正的德国气派”,因为波墨,“德国才出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

[7]波墨思想的核心,一是光明,圣子从各种性质中产生出来,而这是最生动的辩证法;

二是神的自身的离异。

波墨这种表述虽然粗糙不堪,但他为辩证法提供了真正的“范式”。

波墨哲学思想强烈影响了之后的浪漫主义哲学和文学发展。

波墨思想不仅是黑格尔哲学、谢林哲学的源泉,也是歌德及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源泉。

歌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同行者,他熟悉并赞赏那个时代众多哲学家及其学说,但又与他们保持了一定距离。

他以个人文学的巨大成就,表达了对波墨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更高层面上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德国文化精神的综合与典范。

《浮士德》创作形式继承了基督教民间关于天主与魔鬼打赌的传说故事。

但歌德对天帝、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关系的独特处理,增加了各自的新内涵,这就超越了普通的道德训诫,而显示了人生命的否定性生长。

在歌德看来,天主是全善的代表,梅菲斯特代表了虚无和否定,“总之,所说的恶,都是我的拿手杰作。

”魔鬼主观上要促成浮士德的堕落,但客观上却将浮士德引向了善,天主至善的目的也因此而得以实现。

可以看出,恶是善实现的必然途径,这正是波墨辩证思想的精神所在。

浮士德被拯救的过程是通过两次赌赛完成,拯救是天主与魔鬼打赌的真正目的,赌赛的胜利者肯定是天主。

在赌赛过程中,歌德没有让天主与魔鬼在相互对立的过程中直接取胜,而通过浮士德将魔鬼的否定性因素转变成一种拯救性力量。

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合同,他表面上似乎背离了天主,但最终结果却是回归于天主。

梅菲斯特一意孤行是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最终实现的却是天主的目的。

因此,《浮士德》中的魔鬼是包含于天主之中,是天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天主发挥其“化育之力”的重要力量。

这是波墨“圣子从各种性质中产生出来”思想的形象表达。

天主通过魔鬼拯救浮士德,这也是浮士德的自我拯救,天主和魔鬼象征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神性与魔性,在相互斗争中促成了人的行动和完善,这种貌似对立的行为却有内在的统一。

“那种力的一部分,常想做恶,反而将好事做成”。

从表面看,天主通过梅菲斯特拯救了浮士德,从内层看,天主让浮士德在行动中自我拯救,这种背离才能合一的方式在歌德艺术世界中是统一的。

天主正是通过这种原初统一性的自我背离,对立面的相互对抗,然后在自我复归中真正统一,从而实现天主的意志,也是人的意志。

这显现着波墨“神自身的离异”的思想。

与黑格尔、康德、谢林作为纯粹哲学家不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思想家,是“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人物。

《浮士德》在历史反思中回答了19世纪人生理想和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

人类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和旷世的幻灭之后,有的知识分子对人类的进步和行动产生了怀疑,但《浮士德》关于两个灵魂的斗争及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并没有因此而丧失积极意义。

进入21世纪,这种斗争不再是尘世物质欲望和天界精神的斗争,而是否定善的追求与创造的一部分人的犬儒主义和进行善的追求与创造的另一部分人的奉献精神之间的斗争。

历史继续证明,歌德与《浮士德》仍具有鼓舞现代人不断前进的伟大力量。

结语

歌德以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人认识力量、创造力量和进取精神的崇高敬意,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和历史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站在特定时代立场上,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严肃思考,表现出了对时代精神的伟大构建。

歌德的《浮士德》不仅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人类的发展经验,也对许多社会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与批判,他要用真与美,把时代的生活照亮,从而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发现,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积极思考。

歌德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欣欣向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代,他关心现实,不断学习探索,努力追赶时代前进的脚步,用艺术创造了时代精神的高峰。

恩格斯认为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

但歌德作为德国资产阶级代表,他也无法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