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0734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两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都是半圆;

②长度相等;

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

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

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

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

A、赤道B、极点c、极圈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三、课堂总结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D)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A、赤道B、200w经线

c、00经线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D)

A、1800B、00c、200w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

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

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P9)例1:

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昼夜交替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

(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

②太阳光是平行光)

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昼夜的交替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

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

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

计算,即经度每隔15°

,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

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

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A、10月1日17点B、9月30日22点c、10月1日7点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

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

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

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

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

教材P10-12活动

第三节地图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①概念: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

比例尺=③表示类型: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内容简略

方向:

基本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

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①海拔:

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

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与等深线: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

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表示方向。

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以北极为中心:

内北外南,顺东逆西;

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

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

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

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c: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c地位于B地的__________方向,A地位于D地的__________方向。

D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E地位于A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运用地图量算距离最最好将比例尺由1厘米:

×

厘米化简成为1cm:

千米的形式。

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

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

千米加五个0变成厘米。

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①比值确定时: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②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

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

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

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扩展: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360千米的两地,在1:

4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为:

A.90厘米B.9厘米c.0.9厘米D.11厘米

例2:

下列四幅地图的比例尺,最大的是(D)A、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B、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c、五百万分之一D1:

500000

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上,分别绘制中国政区图和某校平面图,选择恰当的比例尺(c)

A中国政治图:

三百万分之一,某校平面图:

二十万分之一

B、中国政治图1:

30000000,某校平面图:

1:

50000

c、中国政治图:

XX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一般为综合题。

陡崖:

等高线重合;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

山顶:

等高线中间大、等高线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小,则海拔低;

四周小的地形;

陡坡: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缓坡反之。

山脊:

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

山谷反之。

篇二: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

①“站得高,看得远”;

②“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③“月食”;

④“地球的卫星照片”;

⑤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经纬线和经纬度

经线与经度: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纬线与纬度:

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

纬线(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3)特殊经纬线:

(4)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

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②注意:

(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

经度少于20度在东半球;

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

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④注意:

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

①赤道、②北回归线、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

⑥热带、⑦北寒带、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

(2)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以北半球为例)

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冬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

(3)影子长短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

同一时间:

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短,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三、四季划分与五带特征:

(1)四季划分:

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一次年2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2)五带特征:

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温带四季分明,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二、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1)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2)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正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三、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如1:

100000。

线段式:

如。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3)比例尺的大小:

可将比例尺化为数字式,当分子都为1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1)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特定的地图符号就叫图例,

(2)用来说明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如“8844.43米”

四、地图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

死海;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

吐鲁番盆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

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共5种。

(1)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判读方法如下:

(五种基本地形的

(2)六种地形部位(山顶或山峰、陡崖或断崖、山脊、山谷、鞍部、盆地或洼地)

山顶A和B:

等高线闭合,内大外小

盆地F:

等高线闭合,内小外大(洼地)

山脊E: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低处(成分水岭)

山谷D: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高处(有河流发源)

鞍部C:

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G:

等高线重叠的部位

四、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篇三: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

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

—30°

(低纬),30°

—60°

(中纬),60°

—90°

(高纬)

(2)经线:

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

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

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

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南北半球划分:

用20°

W和160°

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

度数后面跟N是北半球

度数后面跟S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

小于20°

,一定在东半球

大于160°

,一定在西半球

大于20°

,小于160°

,看度数后面跟W在西半球,跟E在东半球

经纬网的应用:

A利用经纬网定位

B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地理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①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距北极点近者在正北方,距南极点近者在正南方

②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纬线上,它们只有正东方或正西方的关系。

具体比较时,应将两地置于经度差小于180°

的范围(劣弧)内比较东西方向。

③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均不相同:

可将其先按纬度数进行南北方位比较、按经度和进行东西方位比较,然后叠加综合。

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时,若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若两地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离北极点近的地方为北方,从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南方;

离南极点近的地方为南方,从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北方。

2、根据南北极点,在图的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

C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距离

赤道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约是111km

任意经线上纬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km

任意纬线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

cos纬度km

D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

其经度相等,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

其纬度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

经度相对,和为180°

,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E最短航线

原则:

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近(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

明确两点:

一、最短航线——球面大圆的劣弧段;

二、球面大圆——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向正东或正西走。

2)、若两地经度数之和等于180°

,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3)若两地经度数之和不等于180°

,则两地间的最短航线为

北半球向东走:

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北半球向西走:

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走。

南半球向东走:

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南半球向西走:

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走。

(二)地图: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也叫缩尺图上距离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图幅相同: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比例尺相同:

图幅越大,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图幅越小,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

用原比例尺×

放大到的倍数。

用原比例尺×

(放大的倍数+1)

比例尺缩小:

缩小到的倍数

(1-缩小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假设反映的范围不变:

图幅的变化就是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假设图幅不变:

所表示地区的范围应为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分之一;

如果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所示地区的范围是原图的四分之一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

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

(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2)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①.A、读两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两点均在等高线上:

相对高度=两点的海拔之差

两点不在等高线上:

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

(x-1)·

d<相对高度<(x+1)·

d

(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

d为等高距)

②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100米<

HA<

150米

B:

0米<

HB<

50米

③陡崖的计算

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大≤h顶<大+d

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小-d<h底≤小

陡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