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0241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本文根据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对比了其中五年间中国各海域坏境的数据,初步分析五年间的海洋环境状况。

本文主要针对影响海洋环境的几个影响因素:

水质,污染源,,海岸侵蚀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水质

针对各海域情况不同,对各海域单独分析。

根据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其中污染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其中渤海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见后表)。

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下表为2010-2014年五年间各海域的污染情况汇总,统计数据来自国家海洋局环境公报。

其中统计要素为二类、三类、四类和低于四类水质的水域面积。

 

渤海

由图可以看出,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在2012年有比较大的上升,以劣于第四类水质为例:

从2011年的4210平方公里达到2012年的12890平方公里,达到之前的三倍左右。

通过对比2012年的海洋环境灾害和事件,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有关。

2014年以后低于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有回升趋势,但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未有增加。

黄海

此图反映了黄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

通过对比渤海方面的数据,发现2012年附近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变化趋势相近,可能是由于渤海方面污染的扩散效应所导致。

同样,在2014年后污染总量也有上升的趋势。

东海

此图反映了东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

可以看出其污染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2年小幅反弹,直到2014年又回到高点。

南海

此图反映了南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

可以看出其污染程度从2010年后有一个大幅度降低,并从2012年后稳步降低。

然而,其劣于第四类水质区域在11-13年期间有一个反弹的趋势。

2014年以后的污染水平趋于继续稳步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

渤海及其附近海域在12年前后污染程度有较大的提升,可能与突发事件有关;

除南海以外,2014年以后污染指数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可能说明污染加剧或者监管放松。

为了综合评价各海域的污染程度,取2014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面积分别为7.7,38,77,350万平方公里)低于二类水质海域的污染面积比(污染面积/总面积)进行比对分析。

从图表中一目了然,渤海海域低于二类水质标准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0%,可以看出渤海的污染程度详单严重。

同比来说,黄海和东海在这个指标下差距并不明显(9.5%和10.2%),而黄海的污染比例很小(0.6%),污染很轻微。

下表为劣于4类水质标准的海域污染面积比。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劣于四类水质的污染海域面积依旧是渤海最大(7.7%)。

不同于前一表格的是,东海的污染面积也很高(4.7%)。

同期相比,黄海和南海的比例分别为1.0%和0.13%。

由此,综合以上两种对比手段来看,中国的近海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黄海北侧以及长江口地区;

各海域污染情况互不独立,亦有相互影响的情况。

3.污染源对比

根据对几个主要污染物的数据整理(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全海域

全海域的石油类污染情况总体稳定,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而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情况并不稳定,4年间有升有降。

由图可发现,这两种污染物面积的变化情况有同步进行的迹象。

由于数据残缺,只能统计到连续三年的污染物变化情况,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变化趋势,其中无机氮的污染面积在2012年达到高点。

而且可以看出,在数量上体现出污染最为严重的污染物种类为无机氮(2012年为39480平方公里,同期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面积分别为11490平方公里和5860平方公里)。

相比渤海来说,无机氮的污染水平依然最高,不同的是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比重有所增加,二者变化亦有同步趋势。

东海,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依然占主导地位并且亦有同步趋势。

南海在2011年间3者差距并不明显。

其后,石油类污染比重降低,其余二者比重有明显增加。

总体来看,石油类相比其他两类污染数量等级上相差较大,主要污染源比例最大的还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变化趋势相近;

根据海洋局资料来看,无机氮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湾、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活性磷酸盐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湾、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而石油类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莱州湾、湾、粤西沿岸、雷州半岛西岸的局部海域。

4.海岸侵蚀速度

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损毁房屋、道路、沿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域,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陆源来沙急剧减少、海上大量采砂和岸上不合理突堤工程建设等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侵蚀围扩大,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呈加大趋势。

根据海洋局相关资料,现根据各测站数据统计出下表:

由图可以看出:

虽然各测站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海安的平均侵蚀速率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除雷州市赤坎村的测站数据外,几乎所有测站测得的寝室速率都在2014年达到地点,可能说明对侵蚀的控制出现效果。

5.总结

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污染集中出现于近岸区域,尤其是渤海湾和长江口附近;

各污染物指数并不稳定,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污染水平依然很高;

海岸侵蚀情况依然很多,但从测站数据来看,某些地方的侵蚀速度有所减缓。

总而言之,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仍需努力,远未达到乐观的情况,我国的海洋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