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0069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功能的性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表现为: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7.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2015下】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段服务。

8.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9.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10.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015上】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1.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2.教育对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3.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和规定,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作用有:

(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

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

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1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6.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7.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2014上】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我国的教育目的

1、“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

(3)实现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1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0.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横向划分: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纵向划分: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1)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2)育人为本(根本要求)(3)改革创新(动力)(4)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5)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两基本,一进入)。

21.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2.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4.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号,学周安排等。

25.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

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8.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9.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013下】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0.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上】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分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31.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3.简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

【2015上材料】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较适宜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3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与主体性。

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系统性。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35.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2)教师的知识修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养

36.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37.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1)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

(4)文化知识,指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38.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39.简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

40.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则,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师德为先。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故要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的作用。

(3)能力为重。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4)终身学习。

终生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性,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

41.简述《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

【2016上】

(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42.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43.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下】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44.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

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

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

结论就是针对问题给出的相应答案;

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45.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2)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

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4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教材的性质;

(2)识记教材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7.如何提高记忆力?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8.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49.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50.简述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51.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流体智力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

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言语、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52.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

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53.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4.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55.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6.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017上】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7.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7~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

58.皮亚杰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感知、情感和人性的,具有自我为中心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做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一般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5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017上】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