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952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尤其是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资源储量巨大,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铬、钴、镍、镓等稀贵元素,是国防军工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产业〔2010〕2882号),为推进攀西资源创新开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2-2015年,展望至2020年。

试验区范围包括:

攀枝花市5区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6市县(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雅安市2县(汉源县、石棉县)。

  一、试验区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四川攀西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面积8.2万平方公里,人口653万,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5.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9%,是我国重要的水电、新材料、精品钢材和亚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试验区人口、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为60%、83%、88%、76%,是攀西的资源富集地和产业聚集区。

 

2017年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攀西地区

试验区

总量

1735.2

1441.8

其中:

第一产业

232.6

161.5

 

第二产业

1068.7

919.2

 

工业

900.6

794.5

 

第三产业

433.9

361.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196.9

887.0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9.1

41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36.9

103.4

年末户籍人口(万人)

653.2

392.73

人均生产总值(元)

2648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7995

3532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8282

农村人均纯收入

5899

农村人均纯收入

7104

  

(二)资源概况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

钒钛磁铁矿主要分布在太和、白马、红格、攀枝花等矿区,其中,白马、红格和攀枝花铁矿位于攀枝花市,太和铁矿位于西昌市。

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冕宁县和德昌县。

碲铋矿主要分布在汉源县和石棉县。

攀西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钒钛资源储量大。

资源保有储量约90亿吨(目前正在开展的整装勘查工作表明,可新增资源量147.43亿吨),其中,二氧化钛资源储量6.1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95%,五氧化二钒的资源储量1862万吨,占全国储量的52%。

矿石中伴生的铬、钴、钪、镍、镓等稀贵金属,储量均达到相应元素的特大型矿山储量。

二是稀土资源品质优。

资源保有储量278.18万吨(REO),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资源量居全国第二位。

攀西稀土杂质含量少、易采选、易冶炼,是全国最大的单一氟碳铈稀土矿

三是资源开发条件好。

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集中,矿山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大多宜于露天开采。

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超过8000万千瓦。

资源匹配条件好,综合利用潜力大,组合优势突出。

四是钒钛磁铁矿选冶难度大。

矿石结构复杂,多元素相互共生,仅靠选矿手段难以分离,铁精矿中钛含量高,难以用普通工艺冶炼。

规模大、品位低,丰而不富,是钒钛磁铁矿的显著特征。

碲铋矿资源独特,铋金属量829.92吨,碲金属量553.16吨,远景储量2000吨以上。

攀西重点矿区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矿资源分布表

矿区

保有资源储量(亿吨)

主要元素和平均

地质品位

攀枝花矿区

11.91

TFe30.64%,TiO211.64%,V2O50.29%

红格矿区

36

TFe27.5%,TiO210.69%,V2O50.24%,Cr2O30.34%

白马矿区

17.6

TFe26.62%,TiO26.09%,V2O50.26%

太和矿区

17.18

TFe30.31%,TiO211.76%,V2O50.27%

其他中小型

钒钛磁铁矿

14.66

TFe27.8%,TiO210.6%,V2O50.25%

攀西普通铁矿

4.83

TFe30-50%

德昌县大陆槽稀土矿

80万吨

镧、镨、铈

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

240万吨

镧、镨、铈

石棉县大水沟碲铋矿

3.29万吨

含碲一般在1%到12%,最高达36.6%;含铋一般在3%到20%,最高达40%

  (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攀西矿区规范整治,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矿区开发秩序整顿。

针对攀枝花红格矿区分布特点和开发情况,制定实施了“南停北整”的整顿、整合方案,取消红格南矿区8个小矿山采矿权,切实加强战略资源保护;整合北矿区10个小矿山,集中统一开发。

将红格矿区19家选厂整合为两家大型选厂,已全面推进实施。

冕宁县稀土矿山已完成整合,德昌稀土矿山整合方案正在制定。

目前,攀西地区共有钒钛磁铁矿采矿权22个,稀土采矿权7个,碲铋矿采矿权2个。

规划“十二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二是开发安全高效的采选技术。

随着选矿技术的发展,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入选品位逐渐降低,剥离矿岩、表外矿和尾矿开始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得到提高。

2011年,开采原矿约4200万吨,选矿铁回收率在65%—71%,钛回收率在12%-20%,钒回收率在90%—94%,年产铁精矿约1500万吨、钛精矿约110万吨。

三是大力发展钒深加工。

形成了从钒渣到钒氧化物、钒氮合金、钒铁、高纯五氧化二钒的产业链,具有30万吨钒渣、3.5万吨钒产品(折合V2O5)的生产能力。

以攀钢为龙头的钒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全钒液流电池、钒氧化物薄膜等钒功能材料的研发上具备一定技术储备。

四是加快完善钛产业链。

钛渣生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钛原料-钛冶金-钛化工-钛金属加工的完整钛产业链基本形成。

目前,已形成钛精矿110万吨、钛渣25万吨、钛白28万吨、海绵钛2.75万吨、钛锭2000吨产能。

攀钢试轧钛板卷取得成功,钛白生产企业实现废酸浓缩利用。

  五是推进钢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在坚持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试验区内钢铁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品种结构由普钢为主转向重轨、汽车大梁板、管线用钢等专用钢。

关闭淘汰一大批小铁厂、小轧钢,大力发展含钒钛的特种铸锻件,汽车零部件、挖掘机铲齿等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六是着力发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

稀土矿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得到有效控制。

稀土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执行,2011年生产稀土精矿(折REO)20884吨,生产冶炼分离产品(折REO)10869.49吨。

大力发展钕铁硼、稀土合金、催化剂、抛光粉等深加工和应用产品,稀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攀西资源开发还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不够、节能减排任务重、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集约配置资源,集合创新要素,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布局优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资源地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试验区建设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要突出以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合作,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切实加强战略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把攀西打造为产业规模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努力构建国内资源富集区科学、集约开发综合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坚持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从钢铁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到铁、钒、钛等多种元素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初级产业形态到有利于循环生产、有利于不断延伸产业链的现代化、集群化产业形态的转变。

——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把大力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作为加快试验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大力发展钒钛、稀土等高端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停、整合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园区和落后产能,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产业主导,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科学合理布局。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集合科研力量,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对技术研发的平台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

提高开发利用战略资源的进入门槛和准入条件,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环境友好,绿色发展。

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由依靠能源和资源消耗维持增长的粗放型开发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装备提升促进增长的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以工促农,和谐发展。

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探索形成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把攀西建设成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结构调整目标。

2015年,钒钛、稀土、碲铋材料等战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钒钛、稀贵金属产品及深加工等,形成铁精矿3500万吨、钛精矿300万吨、钒制品(V2O5)6万吨、钛白粉100万吨、钛材1.5万吨生产能力。

稀土矿开采控制在5万吨以内,冶炼控制在2.5万吨左右,大力发展深加工及应用。

年处理碲铋矿15000吨,形成年产高纯碲60吨,高纯铋80吨,建成碲化镉材料基地。

到2020年,全面实现铬、钪、镍、钴、镓、铜等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稀土、碲、铋深加工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试验区内建设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园区。

——科技攻关自主创新目标。

重点突破攀西矿制取富钛料、氯化法钛白、低品位矿高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钒电池、高钛型高炉渣回收利用技术等产业化。

稀土应用技术开发取得新突破。

——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铁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钒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实现铬、钴、镍等主要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

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小钢铁、小采选、小冶炼关闭淘汰任务,矿区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外排废气合格率达到95%,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

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彻底改变以初级原料为主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深加工和高端产品,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钛产业重点发展氯化法钛白、高档专用钛白等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海绵钛、金属钛、钛材等,积极开发航空航天、船舶、医用等系列军民用钛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制品。

钒产业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重点发展钒功能材料、钒基合金、钒电池等。

提高钒钛磁铁矿伴生金属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推进碲铋矿开发利用产业化,重点发展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积极推进稀土冶炼企业兼并重组,发挥攀西水电优势,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火法冶炼生产装置,提高稀土深加工和应用水平。

严格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