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庐山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褶皱地貌…………………………………………12
2、断层地貌…………………………………………13
3、实例
A、龙首崖…………………………………………14
B、芦林湖…………………………………………14
C、如琴湖…………………………………………14
D、王家坡…………………………………………14
E、五老峰…………………………………………15
2、流水地貌
1、谷地………………………………………………16
A、宽谷……………………………………………16
B、谷中谷…………………………………………16
C、峡谷………………………………………………17
D、旋回裂点…………………………………………17
E、构造裂点…………………………………………17
2、实例
A、西谷谷底地地貌…………………………………18
B、黄龙潭……………………………………………19
C、乌龙潭……………………………………………19
D、锦绣谷……………………………………………20
E、锦绣谷天桥………………………………………20
3、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21
A、王家坡U形谷……………………………………21
B、芦林湖(冰窖)…………………………………21
C、如琴湖(U形谷)………………………………21
D、含鄱口……………………………………………22
2、冰碛地貌……………………………………………22
A、飞来石………………………………………………22
4、庐山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23
2、河流袭夺……………………………………………23
㈢、庐山的土壤概况
1、土壤的类型与分布规律………………………………24
2、野外实测土壤剖面的选取…………………………25
3、土壤类型的特征……………………………………26
1、大月山的山地黄棕壤……………………………26
2、三宝树(黄龙寺)的山地黄壤…………………26
3、小天池顶的山地棕壤……………………………27
㈣、庐山的植被概况
1、植被特征及其分布……………………………………28
1、植被类型…………………………………………^28
2、地带性植被…………………………………………28
2、实习内容
1、月照松林……………………………………………30
2、黄龙潭与乌龙潭四周山地植被的分布……………34
3、大月山上一棵特殊的青冈栎………………………34
4、王家坡上地上的森林样方…………………………34
5、小天池顶植被的分布………………………………36
6、参观庐山植物园……………………………………36
八、实习总结……………………………………………………38
1、实习总结………………………………………………39
2、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实习的意见………………40
3、实习经验与教训………………………………………41
一、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
2012年9月16日——20日。
二、实习地点及其简介
(一)、实习地点:
江西庐山
(二)、实习地点简介:
1、庐山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长江之滨、鄱阳湖之岸,地处于东经115°
30′~116°
20′,北纬29°
20′~29°
50′,属于亚热带。
2、庐山气候特征: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侯区域,但是由于山体海拔高,又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
气温比基带低5-7℃;
受鄱阳湖的影响,云雾天气较多,空气中水汽含量比较多,由于山地的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凝结,降雨比较频繁。
3、庐山植被特征:
庐山地处亚热带,受地形抬升的影响,所以植被的垂直分异比较明显,植被以森林为主,且大多数为次生针叶林,灌丛、草丛面积也比较大,基带为常绿阔叶林,随着山体海拔的不断上升,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4、庐山土壤特征:
庐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这使得庐山区的土壤具有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分布的特征,基带为亚热带地带性土壤—红壤,随着海拔的增家,水热状况也随着变化,土壤的垂直分异很明显,由庐山基带到庐山山顶,土壤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次为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5、庐山地形:
庐山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
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
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
三、实习目的与要求
1、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4、通过对庐山的野外实习,调查庐山验证、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基础理论知识,训练掌握土壤、植被、地质野外工作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5、通过实习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其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四、实习用具
1、个人装备:
背包、笔记本、笔、水等。
2、实习队:
扩音器、罗盘、样方绳、标杆、铁锹、卷尺、医用药箱等。
五、实习人员
主体:
10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
指导老师:
徐先海老师、金宝石老师、余老师、田安东老师、鄢光建老师、顾洪亮老师、李书记以及环境工程学院一名女老师。
六、实习路线
9月16日下午:
匡城宾馆——牯牛岭——月照松林——庐山会址;
主要任务:
1、认识月照松林一带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物种;
2、学习压制植物标本。
9月17日:
匡城宾馆——毛主席纪念堂——庐山博物馆——芦林湖——芦林大坝——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发电站大坝——大天池——龙首崖——白居易草堂——花径;
1、了解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2、庐山河谷地貌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
3、分析龙首崖的成因;
4、大天池一带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5、分析芦林盆地的成因;
6、分析花径周围河流袭夺,风口的形成;
7、三宝树采集黄壤,分析山地黄壤的剖面性状和特征;
8、西谷谷底(约700m)采集山地黄棕壤;
分析山地黄棕壤的剖面性状和特征;
9、纵观整个西谷由上至下的植被分布规律。
9月18日上午:
匡城宾馆——王家坡——小天池;
1、分析王家坡U型谷底的成因;
2、选取王家坡一带植物样方,统计该区域植物的种类与株树;
3、在小天池周围采集土壤,分析山地棕壤的剖面性状与特征。
4、观察小天池顶植被的分布状态及常见树种。
9月18日下午:
整理资料;
9月19日:
匡城宾馆——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
1、含鄱口冰川地貌
2、参观植物园,认识植物园内各科植物及其特征;
3、分析五老峰单斜构造地貌和断层崖地貌;
4、分析五老峰东南麓地貌及湖滨地貌。
9月20日上午:
匡城宾馆——飞来石——如琴湖大桥——锦绣谷——仙人洞;
1、分析飞来石的成因(冰川学说和构造学说);
2、分析锦绣谷河流袭夺;
3、分析锦绣谷的发育和断层崖地貌;
4、分析锦绣谷宝塔状地貌的发育;
5、分析仙人洞的成因。
9月20日下午:
返校。
1、庐山的地质概况
庐山是一个北东——西南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是九江凹陷和鄱阳凹陷。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南部为江南古都,在南北强烈的挤压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
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既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
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一峰—含鄱口—五老峰。
具体情况如下:
1、断裂
莲花洞断裂:
由一组近北东向弧形正断层组成,发育断层崖、断层谷。
温泉断裂:
正断层,走向近北东向,呈弧形,发育断层崖、断层谷。
剪刀峡平移断层:
右旋平移断层,有错开山嘴,构造部连续,时代不祥。
庐山三大断裂示意图
2、褶皱
大体为“三背两向”的格局:
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
呈北东-南西向延伸,为近线性短轴背斜,轴面倾向南东,北西翼在月弓堑-虎背岭一带被断裂错断。
现核部出露的地层是南沱组下部地层。
大月山背斜:
近线性倾斜背斜,走向北东。
由南沱组组成,核部出露地层为南沱组下部沙砾岩、砂岩地层。
五老峰背斜:
近线性背斜,走向北东,南东翼已被剥蚀掉,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连同前述四个褶皱组成庐山复式褶皱。
东谷-王家坡向斜:
呈北45°
延伸,为线性短轴向斜,中部日照峰一带受断层影响而被抬升翘起。
现核部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的中上部地层。
青莲寺向斜:
近线性向斜,走向北东。
核部出露地层为南沱组上部地层。
庐山褶皱构造示意图
3、节理
随处可见,大的节理密集带常与断裂有密切关系,是其派生构造。
伴褶皱而生的节理也较明显,有纵节理、横节理、X节理等。
4、具体表现为:
⑴芦林桥
特征:
高头大坝,坝高35m,细流直下,长条石阶,红色石块
成因:
庐山在地质时期受到第一次强烈抬升,导致鄱阳湖水源溯源向上侵蚀,直到芦林大坝;
后发生第二次强烈的地壳抬升,再次导致鄱阳湖水溯源侵蚀,两次抬升在芦林大坝处形成一巨大的裂点,导致两侧地形地势呈现明显的差异;
另外由于岩石风化,富含铁离子Fe﹢,所以岩石呈红色。
2仙人洞
成分:
石英砂岩,泥质砂岩
位于断层的一臂,顶部岩层呈现页状、层状,主要成份为泥质砂岩,岩性较软,节理发育明显。
长石片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形成裂隙、孔洞,在经后人开凿加工而成。
3龙首崖
远观宛若龙头而得名,它是一个断层崖,处于庐山边缘,地垒上升作用、地堑下降作用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高差非常大的悬崖,由于山崖的侵蚀作用不明显,所以龙首崖保存的很好,以下是石门涧峡谷,一天桥衔接河谷两岸,河谷对面又是典型的褶皱地貌发育,岩石弯曲的纹理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4五老峰
五老峰犹如山顶被四个垭口分开,远观犹如五个老人而得名。
这里到南面是断层发育,断层的垂直高度达一百多米,背面是向斜发育,山顶岩石的走向可以判断岩层的走向及基本状态。
岩石主要成分为含砾石英砂岩,上部岩层坚硬,下部较软,落差可达1300m。
2、庐山的地貌概况
1、构造地貌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
均做北东——西南走向。
1、褶皱地貌:
A、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形成鄱阳湖,平均高1358米。
B、七里冲向斜: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C、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
高1453米。
D、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
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E、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牯岭的日照峰海拔1310m。
F、东谷(又称中谷):
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G、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2、断层地貌
A、虎背岭断层崖地貌:
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B、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
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⑶、下面来看一组实例:
A、龙首崖:
龙首崖为典型的断层三角面,发育在虎背岭背斜轴部。
处于庐山边缘,地垒上升作用、地堑下降作用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高差非常大的悬崖,由于山崖的侵蚀作用不明显,所以龙首崖保存的很好,龙首崖因有石块突出状如龙首,故名龙首崖。
B、芦林湖:
某些学者认为,芦林湖为典型的构造段陷湖。
由于强烈的褶皱,引起地形的差异性抬升,芦林湖周围地形相对抬升,中间凹陷,后积水形成现芦林湖。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芦林湖为冰窖,为冰川作用所形成,这在冰川地貌中在详述。
C、如琴湖
如琴湖被某些学者认为是断层谷。
断层线通常表现为一个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其破碎的岩块被水流带走,在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
在形态上,它一般表现为深窄的峡谷。
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之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
在上升盘,坡高而陡;
在下降盘,坡低而缓。
D、王家坡U形谷:
学者认为,王家坡U形谷为向斜谷地,河流本应该沿中间发育,但事实却靠近西北坡。
这是由于冰雪融化,西北坡为向阳坡,因此,冰雪融水大于西南破,流水对西北破侵蚀较大,因此河流向西北坡迁移。
当然,关于王家坡谷底也有冰川学说,将在后面论述。
E、五老峰:
五老峰位于江西庐山的东南侧,为庐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顶苍穹,下压鄱湖,削辟千仞,绵延数里,山峰受岩层垂直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五个雄奇的峰岭。
五座主峰俨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
五老峰二峰峰头为断层,地处温泉大断层,此断层另一翼掉入鄱阳湖。
此处有一大口,逐渐向鄱阳湖伸张,分别形成五座山峰。
形成原因:
断层形成后沿断层线断裂,地形很整齐。
在内力的作用下形成很多节理,流水沿岩性脆弱地带切割成很多谷地,形成今天的五老峰。
2、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被新构造运动切割抬升以来,遭受的长期的流水作用,山上、山间、山麓不同地带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和特征。
⑴、谷地
庐山河谷形态可分为4段:
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A、宽谷:
多发育于软弱岩层上,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走向一致,谷底宽浅,其间多发育一、二级谷阶或平台,形态保存较好,谷地里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
西谷、东谷、大校场谷地、仰天坪以及七里冲-青莲寺谷地均属于宽谷。
宽谷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在宽谷形成之时庐山比现在低矮。
B、谷中谷:
这是第四纪抬升山体中河谷常有的地貌形态。
其地貌空间形态是宽谷中发育有V型谷地,河床底部纵剖面上两者相接处便是溯源侵蚀的旋回裂点,代表了山体第一次抬升后河谷溯源侵蚀切割山体的最高、最内部位;
在裂点下的河谷横剖面上,两者的交汇处便形成谷肩。
如大校场谷地出口处的谷中谷、王家坡一带的谷中谷、东谷庐山大厦一带的谷中谷等等。
C、峡谷:
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的产物。
谷地深切,谷地陡峭,有的呈阶梯状。
发育多级瀑布和裂点,显示幼年河谷的特征。
如庐山垅谷地、石门涧谷地、三叠泉谷地。
D、旋回裂点:
是庐山第四纪山体上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
间歇性的地壳抬升可形成不同期次的裂点,统一期的轮回裂点在山体谷地中发育高度大致相当,如代表庐山最早胎生的最早裂点像东谷裂点、大校场裂点等的海拔高度都是1000米左右,代表了庐山这一带的抬升高度。
E、构造裂点:
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乌龙潭瀑布、三叠泉瀑布、王家坡双瀑等。
王家坡碧龙潭在王家坡向斜北西翼,宽27m,高差13m,为节理密集带,河流下切剥蚀,因在裂点上下方侵蚀速度不同,下部较快形成陡坎。
量得地层产状为135∠25,一组节理产状为30∠80。
黄龙潭和乌龙潭处发育垂直于河床方向的横向张节理,陡坎下部节理密集,上部稀疏,下部比上部侵蚀迅速。
陡坎落差2-3m。
构造回旋示意图
上述河谷特征说明:
a.宽谷是发育较成熟的老谷,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表明宽谷形成时,庐山比目前低矮。
b.峡谷是年轻的河谷,是地壳强烈上升引起的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它表明在宽谷发育之后,庐山曾发生强烈抬升。
c.宽谷的高程和峡谷的切割深度向东北方向递减,反映庐山山体上升量向东北方向变小。
⑵、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实例:
A、西谷谷地地貌
西谷分为上、中、下游,上有是源头至芦林大坝;
中游是芦林大坝至发电站大坝;
下游是发电站大坝至石门涧。
⑴特点:
上游:
谷底宽广平坦,有大片人家和田地分布
⑵成因:
庐山曾在第四纪更新世发生过三次巨大的抬升运动,庐山在抬升以前,河流就已经塑造了较宽广的谷底,后来由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
第一次强烈的抬升发生在早更新世,鄱阳湖水溯源侵蚀直到芦林大坝,在芦林大坝处形成一裂点,造成芦林大坝两侧地形的差异;
第一次强烈的地势抬升作用,鄱阳湖水系继续向上溯源侵蚀直到发电站大坝,在发电站大坝处形成一裂点;
第三次强烈的地势抬升作用使鄱阳湖水系溯源侵蚀到石门涧,在此处形成峡谷。
三次强烈的抬升运动,其时间发生的先后,使整个山谷呈现出上游宽广,下游狭窄陡峭的地形,谷地形成年龄上游老,下游新。
B、黄龙潭
⑴、特点:
岩层呈水平状,层层叠叠,垂直节理明显
⑵、原因:
黄龙潭沟谷发生在虎背岭的轴(核)部,底层接近水平,岩性软弱,被流水侵蚀过后,岩性变化大的地方形成陡砍,岩性较软的部分被外力侵蚀殆尽。
当然在形成初期也有垂直方向的节理,但由于长期流水垂直向下侵蚀,把垂直岩层侵蚀完了。
C、乌龙潭
⑴特征:
没有水平的岩层
横切虎背岭,与黄龙潭方向斜交,所以看不到水平地层。
⑶之所以会形成潭,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下蚀作用。
D、锦绣谷
锦绣谷位于虎背岭的轴部,岩性软弱,河流沿轴部常年侵蚀,形成锦绣谷,也就是西谷的上游。
锦绣谷两翼岩层为水平状,两边有宝塔状地形,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是由于外力的侵蚀,保留了原有的岩性较坚硬的砂岩。
E、锦绣谷天桥
河流沿锦绣谷轴部侵蚀时,下部岩层先被侵蚀掉,加之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天桥。
天桥本连接在一起,后因雷电天气,被劈断。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期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现在据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地区研究所提出来的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貌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据冰川作用遗迹,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为三次冰期:
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
鄱阳湖冰期:
时间最早Q1,冰川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
先期冰碛现在在姑塘镇东北湖滨残存,该期冰碛物为坚硬的绛色泥砾,湿热化程度很深。
大姑冰期:
时间Q2,也到达山麓,形成冰汛。
此期的冰碛物为结实的赭色湿热化程度较前者浅,李四光认为,目前山下的冰碛物主要为大姑时期的产物。
庐山冰期:
时间为Q3,这次冰川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东北山上数处,在王家坡谷地留有前碛三、四道,裁缝岭侧碛、大坳冰斗等。
此期冰碛物为橙色,疏松,其上覆以黄褐色土。
1、冰蚀地貌
庐山冰蚀地貌分布在山上,集中在山北,主要有大坳冰斗、五乳冰斗;
王家坡U谷、大校场U谷及七里冲U谷;
窖洼、东谷、西谷等储水的冰窖;
另外还有白石嘴一带的羊背石等。
下面看一些具体的实例:
A、王家坡U形谷
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第四纪冰川,有大块冰川下滑,占据以前河谷,由于冰川对河谷不断地拔蚀和磨蚀,使谷底呈现U字型。
证据:
在王家坡对面有大坳冰斗,四壁陡峭,形式威仪;
在王家坡谷底发现大片鹅卵石,为冰碛物,另外有中碛垅、侧碛垅、中碛堤等地貌。
B、芦林湖(冰窖)
冰窖,由冰斗发育而来,三面环山,窖口初期由于冰渍物的堆积形成冰坎,拦截上游来水,后来会被侵蚀掉。
李四光先生考证芦林湖就是一个冰窖,以前的冰坎处修建了坝体。
另外典型冰窖还有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
C、如琴湖(U形谷)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
D、含鄱口
刃脊,冰斗后壁不断被雪侵蚀,向后逐渐退缩,当两个相邻的冰斗都向后发育,就会在它们的同一侧的山体不断变窄,形成如刀背的山脊。
含鄱口处的刃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冰碛地貌
广泛分布于山下,主要有大姑冰期冰川堆积而成,庐山冰期冰碛地貌限于山上。
分类:
前碛和侧碛
实例:
A、飞来石(冰桌,含砾石英砂岩)
a特征:
一块巨石置于另一块之上,巨石棱角分明,成分非所在地所有,形似飞来。
b、成因:
①冰川作用说:
流水搬运能力有限,形成石块棱角不分明,而冰川搬运能力大、高、远。
②反冰川说观点:
a.从街心公园到飞来石距离短,冰川发育规模小,搬运能力小。
b.东谷和西谷形态不成U形谷。
c.刨蚀、扰动作用不明显。
d.可能是四周巨石滚动、冻融作用形成。
e、飞来石所在地下层有深厚的网纹红土,如果是冰川作用,下层网纹红土应该被刨蚀殆尽。
1、水系的形态
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其他原因共同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为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
A、锦绣谷袭夺西谷:
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证据是:
a.花径风口:
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