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8162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_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

(1)农业改革: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

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

(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

(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

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易错提醒]

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

新经济政策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应的,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名师点拨] 全面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并脱离苏联实际而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国内外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进行分析。

[提示] 错误:

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说明:

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必修2·历史材料与解析》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进行总结归纳。

[提示] 趋势:

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1)材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教你读史]

“但是”作为转折词,把材料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

[提示]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材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2)材料二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是什么?

其后果如何?

[教你读史]

“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一、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2.史观角度: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

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

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题组一 赫鲁晓夫改革

1.“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不顾具体苏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导致粮食减产,故选B项。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B项。

“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并非单单指农业方面,故A项不选;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的政策,故C项不选;苏联的改革目标并不是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而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不选。

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

“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解析:

选A 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题组二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4.勃列日涅夫指出:

“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解析:

选B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材料中“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指的是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

5.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解析:

选D “大规模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激烈的军备竞赛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存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D项正确。

6.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

选C “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解析:

选A 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

2.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解析:

选C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选B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

选C 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选B 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6.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

这一措施(  )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

选A 据“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7.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

选C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

8.“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

”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D.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解析:

选C “20年前”指的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故B、D两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

(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

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