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538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及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枝独秀、举世瞩目,特别是200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世界第三位。

我们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还有几个问题似更急需研究,那就是,如何理性认识中国当前在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地位和所处阶段?

新时期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又是什么?

理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为政府科学干预对外贸易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理论说明,也是外贸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理性认识中国对外贸易当前的位置和发展趋势,既要立足本国,横向、纵向比较,更需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把中国外贸发展的成就纳入全球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样,可能得到更客观的答案。

  从全球范围看,只是跟上了全球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典范,但贸易竞争力不强。

  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报告显示,过去40年中,贸易增速大大高于生产增速、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日益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影响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是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趋势,这与中国外贸发展的轨迹和特点是一致的,但是,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排名却由2003年的第44名下降到2004年的第46名(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2004-2005年度贸易竞争力报告)。

  一、从中国内外部看,中国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

  1、贸易环境发生新变化

我国加入WTO至今在国际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在加入WTO时,接受了所有多边的协定与协议,对两个诸边协议中的《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作出有意加入意向的承诺,并从“入世”时起,成为该协议的观察员。

  中国在加入WTO后,在WTO版图上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彰显,为维护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而做出的努力可圈可点。

比如,中国进入WTO“绿屋”会议,参与WTO主要成员的决策会议,进入WTO规则制订的核心层。

在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方面,中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WTO举行的历次小型部长级会议。

在会上积极主张多哈回合谈判的中心是发展回合,必须充分听取发展中成员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关注问题;承办2005年6月在中国大连举行的WTO小型部长级,为年底在香港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做准备。

在香港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成员积极协调立场,据理力争,最终确定了发达国家严重扭曲贸易的农业出口补贴要在2013年前取消,会上还通过了对最不发达国家免税、免配额待遇的特殊安排,通过了对棉花补贴问题的特殊安排。

由于中国主动进行协调和疏通,使香港会议宣言最终获得通过。

为了使多哈回合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回合”,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动议。

在WTO坎昆会议前后,中国与广大发展中成员站在一起,据理力争,最终使欧盟等发达国家成员放弃了贸易与投资、竞争政策和政府采购透明度等三个新加坡议题。

在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上,中国同非洲集团成员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并肩战斗,批评西方大医药公司只看重巨额专利费而无视成千上万非洲受传染性疾病困扰的劳苦大众的基本要求,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作出妥协,同意对知识产权相关条款作出修改。

对于非洲棉花生产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要求免税、免配额待遇的合理要求,中国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加入由巴西牵头发起的发展中国家重要农业谈判集团:

G20,还加入了由印尼牵头的由45个发展中成员组成的农业谈判组织:

G33。

中国积极接受和参与政策审议机制。

迄今为止,已接受两次WTO两年一度的贸易政策审议,并认真解答成员审议中提出的问题,受到肯定得到好评。

中国在接受政策审议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对其他成员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主要发达国家成员和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其他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

作为国际舞台上日益成长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协调的角色。

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贸易地位使中国与WTO各类成员都有共同利益和趋近利益的重叠,与各类成员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客观上赋予我国充当起各类成员在谈判中的协调角色。

在“入世”以后的活动中,中国正在进入这种角色。

此外,中国一些专业人员、学者和专家开始进入WTO秘书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张月娇女士当选为WTO上诉机构成员。

中国还主动承担义务,2008年首次向WTO捐出赞助费。

总之国际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愈来愈大,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对国际经济形势分析、预测、把握的难度不断增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且进入后过渡期内,在抓紧同国际规则接轨、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的相互协调的同时,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快并有占据主流之势。

  而国内方面,开放初期就提出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直到今日仍未很好解决,出口与进口、贸易与外资、内贸与外贸、贸易与产业、政策与规划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配合仍有许多不协调之处。

  2、贸易要素出现新特征

我国对外贸易比重提升但仍不平衡

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5.0%提高到2007年的8.8%,超过美国,成为德国之后的第二大世界货物出口贸易国家;在世界货物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从3.8%提升到6.8%,成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进口国家。

中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但发展迅速。

在世界服务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期从2.4%提高到3.9%,成为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以后的第6位国家;在世界服务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9%提高到4.2%,成为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以后的第5位国家。

中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有呈逆向发展的趋势。

从2002年到2006年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恶化,而购买力贸易条件指数却大为优化。

我国货物贸易价格条件指数如2000年为100,2002年为101,2003年为98,2004年为92,2005年为86,2006年为81。

我国购买力贸易条件指数如2000年为100,2002年135,2003年为176,2004年为221,2005年为259,2006年为307。

贸易条件指数的逆向变化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的扩大不是靠价格提升,而是在价格不断降低的基础上依靠扩大出口物数量取得的。

这种粗放式的贸易发展方式还需进一步改善。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位居世界前茅。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出口对GDP的比重出现两个特点。

一个是比重迅速提高,从1995年的19.4%提高到2006的40.7%;二是高居世界前列。

表明中国对国外市场依赖加深,而国内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国外市场变动对我国影响加大。

从出口结构看,加工贸易出口(贸易方式)、外资企业出口(贸易主体)、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出口都分别超过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

表明:

在外贸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结构在优化,主体在变化,方式待升级。

  二、对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思考

  应该看到,中国外贸总量的激增,是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互为因果的、是以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众多的劳动力优势为基础的。

   1、立足大国贸易,致力可持续发展-确定新时期外贸发展新战略的立足点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新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美元汇率、区域局势动荡等是我们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应该考虑的因素。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GDP居世界111位,只有发达国家的4%;有8000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300万城镇居民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6000万残疾人需要救助、1.3亿老龄人需要帮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这些,更是我们研究外贸发展战略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我们的外贸发展战略既不能等同于“四小龙”的出口导向战略,也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所谓成熟做法,立足大国贸易、致力可持续发展更符合我们的实际利益。

  2、增长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外贸战略制订的策略选择

  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在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国内消费短期内难以发挥大作用的情况下,保持各项外贸促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

所以,外贸战略的调整,必须是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急刹车、硬转型。

  3、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外贸战略调整的关键

  中央反复强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和体会到外贸增长的成果和收益,应是新阶段外贸政策的重要目标。

我们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的着眼点、立足点主要还是追求国内均衡,对国外均衡和国内外同时均衡主要通过针对性强的微调来实现。

目前,中国贸易战略进入到了以进出口平衡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进口替代为第一阶段,出口促进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政策调整,必须把内外结合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要强调以内为主: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工厂”地位的巩固。

  贴牌式的“中国制造”难以支撑中国成为贸易大国、贸易强国,长远看,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巨大的市场优势,实施经营大国的发展战略,是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发展的重要步骤。

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就必须内外结合,且需要以内为主。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外贸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衔接与配合。

  随着中国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相互配合必不可少,政策合力才能形成。

就外贸论外贸、就外资论外资的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只有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制订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也才更有可操作性,更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近而更快、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只有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才能切实把工作目标由出口优先转向谋求国际收支平衡并促进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由追求数字增长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也才能真正把制定政策的着眼点转向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来。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也没有完全意义上市场调节。

在这个转折时期,必须坚持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适当干预,但是,干预的方式、方法要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基本原则要求,履行大国责任,更要以我为主,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用国家利益观念指导本国国际行为,增强有效管理对外经济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既要考虑国内外贸易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更要考虑中国繁重的发展任务,负起以外促内、协调发展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