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4269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历史逐题解析Word下载.docx

D选项,材料中“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是为了削弱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并不等同于放弃传统婚姻观,故D选项排除。

综上所述,答案选C。

3.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

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府社会救济措施。

A选项,宋代地方实行“防弊之政”,地方权力较小,故A选项排除;

B选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选项排除;

C选项,材料中提到“朝廷承认”,并且“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这说明了苏轼的措施得到认可并推广,体现了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符合题意,故C选项入选;

D选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土地兼并问题,“买田收租”只是为了维持开支而非兼并农民土地,故D选项排除。

4.明中期,“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

嘉靖年间,歙县在京徽商出资出力创建了会馆,令来者“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

”这表明

徽商活动范围广,在都城有一定影响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不断发展的纽带

民间自发集资,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

明朝政府对会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商帮的相关知识。

①选项,“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体现徽商数量庞大且活动范围广,故①符合;

②选项,“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

”未体现血缘关系,故②不符合;

③选项,材料提到了“歙县在京徽商出资出力创建了会馆,令来者‘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正体现了“民间自发集资,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故③符合;

④选项,材料未涉及明朝政府相关措,故④不符合。

综上所述,①③选项正确,答案选B。

5.中国近代某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事物”,如:

禁止与外国交涉时使用“夷狄”等带侮辱性的文字,主张建设铁路、轮船等设施,提倡学习欧洲建立银行,并提出废除八股等改革措施。

该文献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文献。

A选项,材料中提出“禁止与外国交涉时使用‘夷狄’等带侮辱性的文字,”与《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固守的夷狄观相悖,故A选项排除;

B选项,《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文教上主张设立学校等主张,符合材料,故B选项入选;

C选项,《变法通议》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所撰写的政论文章,提出设议院,颁宪法,未涉及近代工业发展,故C选项排除;

D选项,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已经废除科举制度,故D选项排除。

综上所述,答案选B。

6.以下关于台湾的诗句,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②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③汪辜会谈开先河,二老共创新关系。

④窃喜战功归祖国,更欣光复到台湾。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与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

①选项,从“耕凿”可知诗句出自农耕为主的古代中国,“九壤同”说明台湾划归中国版图,这是在康熙皇帝时期;

②选项,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

③选项,“汪辜会谈”时间是1992年,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④选项,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光复,重新回归祖国。

综上所述,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①②④③,答案选A。

7.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

“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

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

”他评价的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

C.重庆谈判D.中共七大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的重要转折。

A选项,材料中提到“‘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与选项中八七会议中右倾错误内容相悖;

故A选项排除;

B选项,材料中提到“‘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并且“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遵义会议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分歧,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的正确军事主张,成为党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符合题意,故B选项入选;

C选项,材料提及的时间为“内战时期”,而重庆谈判时期国共并未开始内战;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选项排除;

D选项,材料中提到“内战时期”说明时间是1927—1937年或者1946-1949年,但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会议会时间不符;

故D选项排除。

8.“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这些“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包括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活动。

①选项,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符合题意,故①入选;

②选项,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与会者认可,故②入选;

③选项,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故③排除;

④选项,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故④排除。

综上所述,①②选项正确,答案选A。

9.某学者在写作“中国现代经济史”时,将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作为专著各章的标题内容。

以下表述,符合1979~1984年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


B.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

C.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

D.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

A选项,徘徊时期为1976-1978年,故A选项排除;

B选项,改革开放起步及农村经济改革开始于1978年,处于黄金时期的表述说法正确,故B选项入选;

C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市场与计划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故C选项排;

D选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改造是一五计划时期,与材料时间点不符,故D选项排除;

10.有观点认为:

《十二铜表法》中说“人民对于最新情况的投票就是法律”,没有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法律中所发生的革命了;

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中“人民”是指罗马帝国的自由民B.成文法一经产生便不可更改

C.罗马法对宗教改革起到直接推动作用D.罗马法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A选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选项排除;

B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更改的相关信息,故B选项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涉及其与宗教改革的直接关系,选项与题意不符,故C选项排除;

D选项,《十二铜表法》使得罗马“从神的法律里解放出来”,“法律成为人的工作”,体现了罗马法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选项入选;

11.康有为在论及西方向近代迈进的历程时说:

“然而是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____________。

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破封建万千之侯垒,而王权成。

”下列他的论述,适合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是

A.科仑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

B.腾扬丕天之革命波,而立宪遍于各国矣

C.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

D.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发展时间线索。

A选项,由材料可知,横线部分之后所发生的的事情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教出),因此可知该事件应在宗教改革之前发生(16世纪之前)。

A选项为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中表述时间相符,故A选项入选。

B选项,选项表述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后,故B选项排除;

C选项,选项表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后,故C选项排除;

D选项,选项表述为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后,故D选项排除;

综上所述,答案选A。

12.“《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


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

A选项,《独立宣言》强调人权,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未体现阶级斗争,故A选项排除;

B选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故B选项排除;

C选项,法国第一部宪法序言是《人权宣言》,法国建立了第一共和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斗争,故C选项排除;

D选项,“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体现出工业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故D选项入选;

13.下图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恭敬地在俾斯麦的画像前行礼,俾斯麦画像的位置在日本一般用于摆放祖先牌位。

下列改革措施,最符合此画寓意的是

A.宣布废藩置县,中央派官员直接管理

B.实行四民平等,平民享有更多的自由

C.允许土地买卖,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D.颁布明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的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A选项,材料中伊藤博文把俾斯麦摆放到祖先的牌位上进行祭拜,说明崇拜俾斯麦,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借鉴了德国改革的部分内容,废藩置县并未借鉴德国的改革,故A选项排除;

B选项,废除四民平等为日本独有的改革措施,并未体现向德国学习,故B选项排除;

C选项,土地私有制改革和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未体现向德国的学习,故C选项排除;

D选项,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任命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皇帝权力极大。

日本于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体现了其向德国学习,D的表述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D选项入选。

14.1961年,英国正式提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

在美国看来,扩大到英国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将成为一个可靠的伙伴。

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1963年,他表示英国与美国关系过于紧密,因而否决了英国的申请。

从中能够看出

英国因国力衰落而追随美国

马歇尔计划未能发挥作用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矛盾

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相关知识。

①选项,英国在二战后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①入选;

②选项,法国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可看出英国受到了美国的控制和影响;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扶持欧洲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故②排除;

③选项,英法美同属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西欧国家希望走向联合摆脱美国控制,因此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③入选;

④选项,英国提出加入经济共同体,说明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④入选。

综上所述,①③④选项正确,答案选C。

15.下表是美国二战后不同时期实际GDP及其他若干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

影响美国战后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有

时期

实际GDP

(年均复合增长率)

私人国内总投资

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

失业率

(年平均失业率)

1950-1973

4.2

5.7

2.8

4.8

1974-1982

2.0

0.5

0.9

7.2

1983-2007

3.4

4.7

2.3

5.8

信息技术的发展

殖民体系的变化

经济政策的调整

霸权地位的丧失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①选项,90年代后美国发展以信息科技及经济全球化为特点的新经济,经济迅速发展,故①入选;

②选项,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普遍被削弱,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至1990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美国战后经济的波动与其关系不大,故②排除;

③选项,美国在二战后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战后经济快速恢复;

70年代由于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市场失去活力,加之国家福利政策开支过大,经济出现“滞涨”,发展缓慢;

90年代后美国发展以信息科技及经济全球化为特点的新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材料中美国经济发展规律相符,故③入选;

④选项,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被动摇但未丧失,该选项不符合史实故④排除。

综上所述,②④排除,①③选项正确,答案选C。

第二部分(共5题共55分。

16.(7分)“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

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

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

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

【答案】示例:

不真实。

理由:

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且时间上比《史记》更早,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从史料内容角度说,战国竹简未记载此事,而是记幽王为主动进攻,应不需要召集诸侯来救;

《史记》中诸侯远近不同却几乎同时赶到等记载不符合常理。

从史事所处时代角度说,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且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从史书作者角度说,可能由于历史久远缺少相关史料,以及当时君权强大和举烽传警等现实对司马迁产生了一定影响。

(7分)

【解析】本题依托文献等史料,考查学生对古史事件的辨析能力。

首先从材料可知“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近代史学家钱穆、日本学者平势隆郎对该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另一种观点;

另外清华大学所藏竹简的记载代表了一手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也可以为“烽火戏诸侯”真实性的确定提供佐证。

据此,考生可以从史料价值、史料内容、史实所处时代、史书作者角度来分析,得出“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并不高。

17.(10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这条官方开辟的“政治之路”“和合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

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汉、唐、元、明各朝代在沿途设置馆舍为驼马商队提供食宿,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

虽然历经了魏晋战乱,拓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经略西北,也曾使丝路再度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

唐中叶受政治局势等影响,陆上丝路衰落,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入大发展时期。

中国的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宋代一艘海船的货运量可达60~70万公斤,相当于2000多匹骆驼的运输能力。

海上丝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个别政府主导的“朝贡”“外交”等活动。

材料二通过陆上丝路,核桃、葡萄、良种马、宝石、乐舞等传入中原,丝绸布帛、凿井和铸铁技术、印刷术与火药等得以西传。

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多地发现了不同宗教共存融合的遗迹。

占城稻、玉米、土豆、烟草、钟表、阿拉伯数字等由海路传入中国。

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文化典籍、中医中药、园林艺术等传向海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地区。

请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水平三(10—8分):

能够多角度提取两条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

把丝路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全面分析其背景;

能够对两条丝路的影响进行准确分析;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水平二(7—4分):

能从两个角度提取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

把丝路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较全面地分析背景;

能对两条丝路的影响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

水平一(3—0分):

能从一个角度提取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但分析不全面、不准确;

或信息提取比较全面,但没有分析。

【解析】本题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第一段可知丝绸之路在汉朝开通,此后历朝政府都重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确保其繁荣、畅通;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到大发展时期,结合背景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受到安史之乱造成北方战乱,路上丝绸之路不畅以及经济重心从北向南迁移的影响,以及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开放有关;

材料第二段阐述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外国特产、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国外。

本题需要从多角度提取两条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

把丝路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其背景;

需要对两条丝绸之路的影响进行分析;

18.(14分)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

例如:

派别

相关史事

兵家

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

农家

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

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

“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

墨家

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

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

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

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

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

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

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

“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

”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

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

(8分)

【答案】

(1)背景: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面对西方的军事威胁,兵家受到重视,且兵书的内容涵盖中外。

(2分)

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列强的洋纱、洋布等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丝、茶等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改善中外贸易平衡,农学因此受到士人关注。

由于中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科技、政治、思想等随之传播,对国人形成巨大冲击,墨家学说成为理解和应对新知的思想资源。

(2)示例:

洋务派力图解决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

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同时又面临朝廷内部的改革阻力。

他们因此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的经世精神。

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建成了新式海军,并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

但民用企业的创办并非为了传统儒家关注的民生,而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在追求富国强兵这一点上和历史上的法家相同。

总之,洋务派采取了比较务实、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以应对现实危机,实现了儒家和法家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

【解析】本题以晚清的危机和应对为背景,考查晚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