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4265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Word文档格式.docx

例:

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

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

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

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如:

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

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

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

HCO3-+H+=CO2↑+H2O

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

有还原性;

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

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

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

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

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

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Δ点燃

6、其他,例:

2Cu+S===Cu2SCu+Cl2===CuCl2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一)“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的

HF

OH−、

三核10电子的

H2O

NH−

2

四核10电子的

NH3

HO+

3

五核10电子的

CH4

NH+

(二)“18电子”的微粒

一核18电子的

Ar

K+、Ca2+、Cl‾、S2−

二核18电子的

F2、HCl

HS−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

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CH3OH

+2+

其它诸如C2H6、N2H5、N2H6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

Mg>

Al>

Si>

P>

S>

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Li<

Na<

K<

Rb<

Cs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F--<

Cl--<

Br--<

I--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F->

Na+>

Mg2+>

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Fe>

Fe2+>

Fe3+八、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1)不同类晶体: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

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

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HF、H2O、NH3等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

③原子晶体:

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

固态物质>

液态物质

②沸点:

液态物质>

气态物质九、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极性

定义: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

影响因素:

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

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

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形成条件:

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

F-—H·

·

←代表氢键。

氢键OO

HHHH

O

HH

⑤、说明:

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

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

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O2、H2、Cl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

O3、P4等

分子极性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

定义: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双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

NH3(三角锥型)、H2O(折线型或V型)、H2O2

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

单位:

一般采用KJ·

mol-1测量:

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

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

表示方法:

放热反应△H<

0,用“-”表示;

吸热反应△H>

0,用“+”表示。

燃烧热:

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H+(aq)+OH-(aq)=H2O(l);

△H=-57.3KJ·

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H|<

57.3KJ·

mol-1

原理:

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

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

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

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

方程式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

书写方法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

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

”分开。

盖斯定律:

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十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内因:

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浓度↗v↗压强↗v↗(气体)温度↗v↗催化剂v↗(正催化剂)

其它(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溶剂等)十二、影响化学平衡的的条件:

(1)浓度: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

①对于气体体积相同的反应来说,增减压强平衡不移动;

②若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增减压强平衡也不移动;

③压强变化必须改变了浓度才有.可.能.使平衡移动.

(3)温度:

在其它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改变时,平衡一般都要移动)注意:

催化剂同等倍数加快或减慢正逆反应的速率,故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十三、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十四、充入稀有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恒压下通稀有气体,平衡移动方向相当于直接减压(也同于稀释对溶液中反应的影响);

(2)恒容下通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注意:

只要与平衡混合物的物质不反应的气体都可称”稀有”气体

等效类型

I

II

III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超始投料

换算为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

“量”相同

换算为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

“量”符合同一比例

换算为方程式同一边物质,其

“量”符合同一比例

对反应的要求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平衡特点

质量分数

w/%

相同

浓度c

成比例

相同(气体)

物质的量n

质量m

分子数N

等效情况

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Ⅱ、元素及其化合物

1、各种“水”汇集

(一)纯净物:

重水D2O;

超重水T2O;

蒸馏水H2O;

双氧水H2O2;

水银Hg;

水晶SiO2。

+

++

(二)混合物:

氨水(分子:

NH3、H2O、NH3·

H2O;

离子:

NH4、OH‾、H)氯水(分子:

Cl2、H2O、HClO;

H、Cl‾、ClO‾、OH‾)

苏打水(Na2CO3的溶液)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4)

水泥(2CaO·

SiO2、3CaO·

Al2O3)王水(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2、各种“气”汇集

(一)无机的:

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

碳酸气(CO2)

(二)有机的:

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裂解气(以CH2=CH2为主)焦炉气(H2、CH4等)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3、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作用

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

SO2

活性炭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不可逆

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4、能升华的物质

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萘。

(蒽和苯甲酸作一般了解)。

5、Fe3+的颜色变化

1、向FeCl3溶液中加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

2、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3、向FeCl3溶液溶液中通入H2S气体,生成淡.黄.色沉淀;

4、向FeCl3溶液中加入几滴Na2S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

当加入的Na2S溶液过量时,又生成黑色沉淀;

5、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Fe粉时,溶液变浅绿色;

6、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溶液变蓝绿色;

7、将FeCl3溶液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

8、向FeCl3溶液中滴入苯酚溶液,溶液变紫色

6、“置换反应”有哪些?

1、较活泼金属单质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间置换如:

Zn+Cu2+==Zn2++CuCu+2Ag+=2Ag

2、活泼非金属单质与不活泼非金属阴离子间置换

2−

Cl2+2Br‾==2Cl‾+Br2I2+S==2I‾+S2F2+2H2O==4HF+O2

3、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中H+置换

2332

2Al+6H+==2Al3−+3H↑Zn+2CHCOOH==Zn2++2CHCOO‾+H↑

4、金属单质与其它化合物间置换

点燃点燃

2Mg+CO2===2MgO+C2Mg+SO2===2MgO+S

2Na+2H2O==2Na+2OH‾+H2↑

2Na+2C6H5OH(熔融)→2C6H5ONa+H2↑

2Na+2C2H5OH→2C2H5ONa+H2↑

高温高温

10Al+3V2O5===5Al2O3+6V8Al+3Fe3O4===4Al2O3+9Fe

2FeBr2+3Cl2==2FeCl3+2Br22FeI2+3Br2==2FeBr3+2I2

Δ高温

Mg+2H2O===Mg(OH)2+H2↑3Fe+4H2O(气)===Fe3O4+4H2↑

5、非金属单质与其它化合物间置换

HS+X==S↓+2H++2X‾2HS+O(不足)点燃2S+2HO

2222

高温Δ

===2

高温

CuO+C===Cu+CO↑CuO+H2===Cu+H2OSiO2+2C===Si+2CO↑

3Cl2+8NH3==6NH4Cl+N2

3Cl2+2NH3==6HCl+N2

7、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1、2P+3Cl2===2PCl3(Cl2不足);

2P+5Cl2===2PCl5(Cl2充足)

2、2H2S+3O2===2H2O+2SO2(O2充足);

2H2S+O2===2H2O+2S(O2不充足)

缓慢氧化点燃

3、4Na+O2=====2Na2O2Na+O2===Na2O2

CO2适量

4、Ca(OH)2+CO2====CaCO3↓+H2O;

Ca(OH)2+2CO2(过量)==Ca(HCO3)2↓

5、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Δ

6Cl2+6Ca(OH)2===Ca(ClO3)2+5CaCl2+6H2O

6、C+O2===CO2(O2充足);

2C+O2===2CO(O2不充足)

7、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

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10、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4NaOH(过量)==NaAlO2+2H2O

11、NaAlO2+4HCl(过量)==NaCl+2H2O+AlCl3NaAlO2+HCl+H2O==NaCl+Al(OH)3↓

12、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HNO3(冷、浓)→(钝化)

Fe不足

13、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过量

Fe+4HNO3(热、浓)====Fe(NO3)2+2NO2↑+2H2O

14、Fe+4HNO3(稀)

====Fe(NO3)3+NO↑+2H2O

3Fe+8HNO3(稀)

浓H2SO4

====3Fe(NO3)3+2NO↑+4H2O

15、C2H5OH

170℃

CH2=CH2↑+H2O

C2H5-OH+HO-C124H05℃C2H5-O-C2H5+H2O

16、

ClClCl

+HCl

ClCl

+3Cl2C→lCl

(六氯环已烷)

17、C2H5Cl+NaOH→C2H5OH+NaClC2H5Cl+NaOH→CH2=CH2↑+NaCl+H2O

18、6FeBr2+3Cl2(不足)==4FeBr3+2FeCl32FeBr2+3Cl2(过量)==2Br2+2FeCl3

8、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

H2O:

AgNO3向NH3·

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

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Ca(OH)2与H3PO4(多元弱酸与强碱反应均有此情况):

Ca(OH)2向H3PO4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H3PO4向Ca(OH)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3、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5、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9、常用反应

Al3++4OH-=AlO-+2HO

3AlO2+Al+6H2O=4Al(OH)3

2CO2+2Na2O2=2Na2CO3+O2△m=56g

--

2H2O+2Na2O2=4NaOH+O2△m=4gAlO2+CO2+2△H2O=Al(OH)3↓+HCO3

2NaCl+MnO2+3H2SO42NaHSO4+MnSO4+Cl2↑+2H2O

10、特殊反应

2F2+2H2O=4HF+O2

Si+2NaOH+H2O=Na2SiO3+2H2↑2Al+2NaOH+2H2O=2NaAlO2+3H2↑

B

二、AC

D

(A:

NaHCO3、(NH4)2CO3、NH4HCO3、NaCl(aq))

H2O

A↓(白)+↑(无色)(A:

CaC2、Al2S3、Mg3N2)

AO2BO2C

ANaOH↑

A浓H2SO4

常温

CHClANaOHB

S、H2S、N2、Na、醇)

铵盐、Al、Si、CH3COONa)

氯化物)

Al、(NH4)2CO3、NH4HCO3、NaHCO3、NaHS、(NH4)2S、NH4HS、氨基酸)

中学化学常见气体单质:

H2、O2、N2、Cl2、(F2)

固体单质:

S、Na、Mg、Al、Fe、Cu液体单质:

Br2

中学化学常见化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