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4080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界牌设立要保证坚固能长久耐用,通常用天然石材,规格为0.60m×

1.00m~1.00m×

1.50m为宜。

界桩上文字可用地质公园简称,标准字体阴刻,用条形石制作埋设,地面部分不小于0.4m。

2、确定外围保护区范围:

在1:

5000—1:

10000地形图上标明地质公园的外围保护区界线(面积不大的地质公园,也可在1:

5000地形图上标出,并确定外围保护区的重要界标点,如村庄、高速公路、铁路等。

3、 

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可跨越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不能混淆。

2、地质公园保护规划技术要求 

1、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 

怎样确定特级、重点和一般?

每级保护区内游客的进入程度、保护措施的采用规划要求的深度;

车辆处理?

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安排?

在建设规划中,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应提出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一般可分为特级保护、重要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特级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

将最需要保护的(最典型、最稀有、最有科学价值和容易受到人为破坏的)地质遗迹所在地块列为特级保护区。

严格划定保护区范围,除科研需要经主管机关批准外,禁止游人靠近、触摸;

要提出隔离保护措施,必要时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如玻璃罩、玻璃屋、隔离室以及参观廊道、展示柜、保护馆(埋藏厅)等;

要有效果图、防护设施选型方案、立面图和剖面图等。

重要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

将具有很高景观和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区域列为重要保护区。

重要保护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宜控制游人进入数量,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要划定参观界线和参观路线,选定排队路线,设定景观平台和护栏,通过参观路线和参观节点、廊道来限制游客数量;

基本设施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

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可按规划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中注意保护地质遗迹露头和生态环境。

一般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

考虑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更大的范围划入,将这个范围列为一般地质遗迹保护区。

游客可进入游览,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通过游线组织和游憩节点的安排限制游客游览空间;

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2、地质遗迹的分类保护方案 

分类依据 

分类保护方式及其技术要求 

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根据其脆弱性、易折损性的不同,在规划中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3、地质遗迹保护界线的划定 

地质遗迹保护区一般都包括在地质公园的界线之内,需要专门设立边界进行保护。

在比例尺大小1:

5000地形图上划定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红线,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等游客可能到达的界线上要设立保护牌,注明保护内容和保护等级,为了与公园界牌相区别,保护区界牌统一采用黄色板、红色字。

特级或一级保护以及有时还需设立隔离措施,以引导游客在外观赏不能入内。

隔离措施格局不同情况和面积采用不同的方式,面积较大的可在起边界线上用金属或石砌栅栏隔离;

保护范围较小的点或线,可用透明板或玻璃罩隔离。

外围保护区在比例尺大小1:

5000地形图上标明其边界,并在重要地段设立一些界牌,提醒人们保护的内容。

三、解说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1、 

主碑 

地质公园主碑是公园的主体形象标识,所有公园必须设立。

一般设在公园门区主入口处,使其处于突出和中心的位置。

要求反映公园主题,与地质公园的性质和景观特征相符,有科学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与环境相协调。

主碑的基本尺寸应与人的尺度数量相近,与周边环境尺度相协调,一般情况下,其高度最小尺度至少要高于2m,不宜超过20m;

宽度不宜超过6m。

以天然石材为宜,切忌采用水泥仿石建碑。

正面为园名,为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国×

×

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

省级地质公园”,世界级和国家级要求中英文对照名,也可增加刻制该地质公园的圆徽;

碑文一般为阴刻,字体宜采用书法家的行书。

背面或侧面,简明介绍公园概况,主要包含地质公园的主要遗迹和景观特色、建园的过程和园区的范围等,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说明文字要求中英文对照,单个字尺寸不宜小于3cm×

2cm。

2、 

副碑 

地质公园若包含多个园区,可设置副碑,副碑比主碑明显略小。

地质博物馆 

(1)功能要求及其构成:

地质博物馆应具有科普展示功能、信息服务功能、游客服务功能、馆藏及技术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

地质博物馆应由序厅(一般安排公园的全景模型)、演示厅、资料室、办公和管理用房、游客服务设施等部分构成。

根据馆藏丰富程度和不同的展示手段及投资规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实物展示、模型、图文解说、科普演示、演示厅、4D影院等。

(2)选址、容量与空间:

容量测算至为重要,容量决定博物馆的体量、空间和投资额度。

博物馆的容量与地质公园的容量有很大的关系,然后是各种功能房厅的容量。

博物馆选址应充分考虑人流路线规划,可供建设土地空间、人流空间与展览陈列空间规划等因素。

(3)建筑:

建筑外观要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简洁大方,崇尚自然,与自然环境协调,建筑外墙切忌采用水泥仿石材料。

色彩、材料、体量、尺度等。

4、 

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公园图文信息牌等。

指示牌应用自然材料,其建筑尺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警戒性指示牌文字要精炼,在合适的距离能快速阅读,最好用水平或垂直的单根木头制作。

导游图:

在显著位置设立反映公园旅游景点分布和游览线路的导游图。

尺寸可根据园区的景点数量、范围和门区的环境确定,以方便游客为准。

在较大的地质公园或园区,在游览的节点上或途中,还安排设立中小导游图,并表明游客此时的位置,方便游客识别。

有必要时,也可在图上附上典型精美的景观照片。

指示牌:

园区外交通指示:

在道路干道出口、火车站、机场等到地质公园大门、园区入口之间的所有交叉路口,均要设指向园区的导向指示牌,并表明目的地的里程。

为方便游客在,所有交叉节点前适宜位置导游设立导向指示牌。

在到达目的地前的地方药设指导进入该地的停车场的导向指示牌。

园区内交通指示:

园区内主要交叉节点处应设导向指示牌。

对步行路在所有的交叉节点都要设到达不同目的地的导向指示牌。

对引导至任何一个目的地的指示牌,要构成不间断的指引系统,直至目的地为止。

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形象,其色彩、字体、规格、设置高度应统一。

通常应满足5~10m距离内能清晰分辨清楚牌上的文字和符号。

指示牌规格为0.3m×

0.5m,派中心距地面1.5~2.0m为宜。

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解说牌:

设立在景点附近的适宜位置。

解说牌板面由导游图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通常图在左,文字在右。

解说牌外框边长以0.4~0.6m,设置高度1.4~1.5m为宜。

板面汉字的最小尺寸应不小于1号字。

习惯文字在左,图示在右,图示占板面比例一般不超过1/3。

排版底色一般以与大自然协调的浅蓝、浅灰色为宜。

解说牌可采用石材、木材、铝板、铜板等,石材和木材设置应表现自然美,其他金属板解说牌不应过于张扬,应与自然环境融合。

警示牌:

园区内、景区间的道路节点和弯道处,从安全考虑,需设立限速警示牌。

步行道上,应设立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如狭窄通道注意碰头、陡坡山路小心慢行等。

图形设置要求 

标志的偏移距离应尽可能小,观察角应尽可能接近90°

,标志牌平面与视线夹角不低于75°

标志的正面或邻近不得有妨碍游客视读的障碍物,标志通常不设在移动物体上。

附着式设置标志高度与人眼水平视线相当,或略高于人的身高及其他较高位置。

悬挂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M,道路交通标志应按规定的净空高度设置。

柱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应在2M左右,当标志设置高度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时,可选用与人的视线大体一致或其他设置高度。

四、游赏体系规划技术要求 

地质公园游赏体系是规划设计创造条件将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欣赏和体验其科学价值和最美的面貌。

地质景观已经存在,规划设计主要涉及观赏点的选择和设计,要求顺其自然,所有人工构筑物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采用自然竹、木、石材,提倡粗犷自然美。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遗迹展示区域,不得以造园手法在园区内进行假山假水设计,规划设计以充分展示地质遗迹景观为原则。

依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对外开放的游赏景观点。

根据不同的地质景观类型,如山岳、峡谷、溶洞等,应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规划主要任务就是为地质景观设计游览线路、交通方式、观景平台并对其命名、设立解说牌。

观赏点规划 

面积:

根据总体规划估算的游客量,结合游线景观节点人流和停留时间相关规律,确定游赏点面积,一般最小面积不能小于50m2,必要时可设观赏平台。

命名:

景观命名要求点出地质景观的形象特征,反映其科学特征和价值,并结合反映当地文化艺术。

解说牌及解说词:

解说词内容包括:

地质背景及其形成年代、岩石性质、地质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描述及其成因、规模空间分布及其数据等。

有些历史文化记载、传说等亦应列入。

观赏线路及步游道:

观赏线路可分为主干线和支线。

在最少破坏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短的路程,主干线规划一般要求形成回路,长度不超过2500m,攀高不超过300m建议选择步行道,超过此值建议采用其他交通工具。

步游道应顺其自然,顺坡就弯,少动土石方,以减少对原有地形的破坏。

步行道宽度需要综合考虑旺季高峰人流量、游客心理以及景观类型等,一般不少于三条,其宽度分别为2.7m、3.4m、4.0m,一般不宜超过4m宽。

步行支道可分为三级1.2m、2.0m、2.7m,一般不宜超过3m宽。

一般坡度大于18%的步行坡道均应设台阶。

台阶随地形铺砌,地形坡度大于60%(即30°

左右)时应设“之”字形台阶以缓和爬行坡度。

台阶以粗加工的条石交错砌筑为宜,踏步高15—28cm,深30—40村民,随坡度而变化。

高度超过10m的连续台阶一般要设休息平台,台深大于1.5m。

在保护地质遗迹、生态敏感区(湿地、草地等)和通过障碍时采用栈道。

提倡采用竹、木支撑和铺设道面,需要时可用钢架支撑竹木铺面,特别需要时均用钢材架设和铺面。

此外,步行道途中遇到特殊情况,可设计汀步、小桥、扶手等。

要有平面图。

安全设施:

若观赏点处于陡坡、岩边、水边、峰顶等危险处,必须设置安全护栏。

护栏或围墙的高度应在人体的重心以上,通常不低于1.1m。

尽量采用石材,宜用石围墙,基础稳固,墙体厚不少于0.4m。

确实因功能需要允许采用金属材质,但应插入稳固的岩石中,栏杆间空隙宜小不宜大,立杠扶手规格宜大不宜小。

保证绝对安全。

禁止城市园林中的轻型栏杆用于陡坡、崖边的观赏点。

游憩设施:

观赏点中可根据空间条件,安排适宜石凳、木椅,供游客小憩,不宜多,注意作为自然点缀,不要过于张扬。

有条件时善于就地选择天然山石作为游客中途小憩的石凳、石桌。

每一个观赏点都应设垃圾桶,宜采用木质、竹质材料,亦可用钢、塑类材料,设计应简洁大方,与当地自然环境融合。

较大的观赏点,或游线1000m处的观赏点应设卫生间。

五、基础工程技术标准 

交通方式选择及其设计标准:

根据具体的自然地形、距离的差异,安排步行道、游览车、游船、滑道、索道等交通工具,规划首先考虑步行道,距离较长时安排游览车;

地形、水文条件允许时,可利用原有水面或筑坝形成人工水面,安排游船,地形高差较大时,为减少游客体力消耗,可选择合适地点位置,安排索道、滑道等。

距离超过8000m以上,可使用燃气客车或其他清洁燃料车,道路设计保证两条车道即可,大客车道宽7m,中客车道宽6m;

距离较远,超过2500m在5000m以内,可使用电瓶游览车,车道宽3.6~4m。

电瓶车正常行驶速度控制在15~20km/h为宜

六、服务设施技术标准 

大门设计标准:

地质公园大门具备公园的标志形象、公园的集散中心、游客引导和服务、进出控制口等功能。

根据门区的地形空间条件、功能要求和环境因素确定公园大门位置,立于主干线路边的视线范围内,以吸引和引导游客。

大门建筑和主要尺寸由旅游高峰时接待游客数量决定,瞬时排队人数不应超过30人,单个通道宽度以0.8m为宜。

大门建筑风格应少人工雕琢,与门区内其他建筑协调一致。

大门体量要适宜,尽量满足功能即可,不宜太大。

色彩不要艳丽,尽可能与当地山体岩石或植物群落色彩接近。

服务设施配置:

依风景区的性质、布局和条件的不同,各项游览设施既可配置在各级旅游基地中,也可以配置在所依托的各级居民点中,其总量和级配关系应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求,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溶洞:

溶洞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必须维护岩溶地貌、洞穴体系及其形成条件,保护溶洞的各种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护珍稀、独特的景物及其存在环境;

2.在溶洞功能选择与游人容量控制、游赏对象确定与景象意趣展示、景点组织与景区划分、游赏方式与游线组织、导游与赏景点组织等方面,均应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顾洞景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有度有序地利用与发挥洞景潜力,组织适合本溶洞特征的景观特色;

3.应统筹安排洞内与洞外景观,培育洞顶植被,禁止对溶洞自然景物滥施人工;

4.溶洞的石景与土石方工程、水景与给排水工程、交通与道桥工程、电源与电缆工程、防洪与安全设备工程等,均应服从风景整体需求,并同步规划设计;

5.对溶洞的灯光与灯具配置、导游与电器控制,以及光象、音响、卫生等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要求及配套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