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333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docx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空气与氧气讲义word文档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氧气的实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氧气的性质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内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态、味: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

氧气大于空气

3、溶解性:

通常状况下,1L水中能溶解30mL的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

在-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色液体;在-218℃时,氧气变为淡蓝色雪

花状固体。

内容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

空气中燃烧现象

氧气中燃烧现象

注意事项

反应文字表达式

木炭

(灰黑色固体)

发红光(光)发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缓缓地伸入瓶中

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会沉积在集气瓶底部,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助燃,所以迅速将燃着的木炭伸入瓶底,木炭会熄灭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粉

(淡黄色粉末)

微弱的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发出明亮的蓝紫

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在氧气瓶底要预先装少量的水,目的是减少生成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硫+氧气二氧化硫

红磷

(暗红色固体)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

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应当描述为白烟,而不是雾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丝

(银白色固体)

红热,离火后变冷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1铁丝绕成螺旋状

②铁丝前端要系一根火柴③氧气瓶底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例1】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氧气在低温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答案】B

【例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实验现象是()

A.产生大量白烟B.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燃烧的火焰为蓝色D.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例3】①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通常应在细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或其它可燃物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应放入水或细沙

C.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答案】C

②下列有关物质的燃烧实验,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红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炸裂

D.铁丝在空气、氧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B

【例4】实验装置如下图,甲、乙两集气瓶用导管连接,玻璃管A下端紧系一个气球.将此装

置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看到白磷燃烧,请分析甲瓶中的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又变小D.先变小后又变大

【答案】D

【例5】水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产、生活和

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如图三个实验中都用到水,我能说明水的作用.

ABC

A瓶中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中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中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B: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C:

加快集气瓶的冷却,吸收(溶解)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内容一:

工业制法

工业制氧气是利用空气为原料,将其液化后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的。

它与实验室制氧气的不同点就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化学变化,而工业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内容二:

实验室制法

2、步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①查: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

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装入试管

③定:

将盛有药品的试管保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

点燃酒精灯后给试管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⑤收:

等到气泡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气体

⑥移:

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⑦熄:

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若六、七两步颠倒,其后果是试管冷却水倒吸进入试管使热

的试管炸裂)

3、检验和验满

检验氧气的操作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验满氧气的操作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内容三:

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点燃

点燃

【例6】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加热

点燃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碳+氧气→二氧化碳

C.硫+氧气→二氧化硫D.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答案】D

【例7】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

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⑥熄灭酒精灯、⑦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⑤⑦⑥B.②③①⑥④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⑥④①②⑦⑤③

【答案】A

【例8】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

(2)测定加热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反应原理:

(用符号表达式表示)

高锰酸钾制氧气:

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该反应属于反应

仪器认识:

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

①;②

装置连接:

为达实验目的

(2)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

(填接口的字母)a→()()→d

2.问题分析:

(1)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

(2)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A装置中蓬松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

出水面,在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KMnO4K2MnO4+MnO2+O2↑分解;

Fe+O2Fe3O4化合;试管;量筒;c、b;

2.

(1)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使高锰酸钾粉末进入瓶中;

(2)瓶中没有留少量水;

(3)防止高锰酸钾固体小颗粒进入导气管阻塞导气管;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

试管炸裂

【例9】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可选用装置E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

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