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727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案Word格式.docx

曾两次任宰相,力主改革,因保守派反对,辞去相职,退居江宁。

其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成就亦高,意境开阔,风格独特。

作品主要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诗题“泊船瓜洲”该怎样理解?

明确:

指诗人停船在瓜州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

“瓜州”,地名,在长江北岸。

“钟山”,地名,诗人的家乡。

意思:

京口与瓜州分别在长江两岸,回望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分层次整体理解诗意。

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甲: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而作者却只有“一水”“只隔”的感觉,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间有巨大反差,正说明了诗人虽然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乙:

第二句点明了诗人离乡时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

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思乡情的浓烈。

(4)有同学说,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5.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课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第二课时 《秋思》

1.掌握本诗的生字生词。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秋思》

三、预习提示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四、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2.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秋风乍起,客居在洛阳城的诗人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②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展想象,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能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甲:

这首诗写了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

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有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从哪里感觉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乙:

我从“意万重”体会到了。

丙:

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4.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到的!

五、课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秋思

思乡浓

第三课时 《长相思》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长相思》

2.通过读古诗词,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1)读准字音。

榆关(yú

)  那畔(pà

n)  风一更(gēng)

帐(zhà

ng)聒(guō)

(2)记忆生字。

榆:

左右结构 愉―→榆(换部首)

畔:

左右结构 半―→畔(加部首)

(3)一字组多词。

榆——榆关  榆树  榆叶

畔——耳畔  江畔  湖畔

五、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同学们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来向大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

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少聪颖,读数时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文学成就以词为最,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之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被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2.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共同研究。

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庞大。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露营的情景吗?

(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得上是一个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回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温暖。

②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在风雪交加的寒冷的冬夜里,一人在外远征,很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中的温暖舒适,想到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背诵本首词。

 

长相思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重点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

“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在“读”中彰显诗性,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6 梅花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

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课文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

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

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时间10分钟。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

学生上台板书生字、新词;

板书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

板书后,学生集体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颇负盛名:

名气很大。

颇,很。

古玩:

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

不甚在意:

不太在意。

玷污:

弄脏。

杭绸:

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大抵:

大多;

大都。

骨气:

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

①降低身份,屈己下人;

②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无所谓:

谈不上,说不上。

隆冬:

冬季最冷的时候;

深冬。

眷恋:

怀念,留恋。

3.说说作者围绕梅花讲了哪些事?

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

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板书:

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

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

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

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送梅花手绢)

5.小结

五、课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

2.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10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

(1)读诗落泪。

(2)珍爱墨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手绢。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

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

(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

)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五、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

“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意思是:

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

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

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

(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

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

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

”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

(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

(4)师:

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

还在赞美什么?

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表面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

(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

(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在设计之初就始终坚持以文本为依托,希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学习,从而使学生逐步明了课文中“梅花魂”的意义所在。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一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从整体上,我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可是细节的处理不足使课堂效果有所减弱。

不足一:

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

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

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不足二:

课件使用不够充分。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及“梅花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导入课文学习时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但我的课件使用还不够完善,课后,我反思到在课的后半段应再用一次图片展示,也就是同学们理解了梅花魂是什么时再一次演示课件,让孩子们在优美的乐曲声和美丽的梅花图的氛围中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再一次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为什么身处异国他乡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7 桂花雨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二、预习要求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

试着读一读下列词语:

姿态 迷人 至少 邻居 成熟

完整 尤其 提前 香飘十里

(2)指名读,男女各读一行,然后再齐读。

(3)文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指名学生说,相机指导解词方法。

(4)再读一遍生词,将词语带到文中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与邻近同学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

课件出示:

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作者琦君曾在她的原文中说: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令她最难忘的是什么?

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2.自读课文,思考:

(1)摇花时是什么样的情景?

画出相关的词句。

(2)“我”的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指名说。

指导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好香的雨啊!

(配乐读。

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就是摇花的乐趣吗?

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留到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为什么?

(2)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六、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七、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

为什么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

后来听周娥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好。

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

8 小桥流水人家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