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334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与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持戒。

所谓持戒,并不是要企业家们都到寺庙去吃素、念经、受斋戒。

持戒的内在含义,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

是要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今横行于世的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就是道德沦丧的结果。

持戒,是企业的道德底线。

有了道德底线,就不会有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

三,忍辱。

对现代人来说,忍辱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境况,就是物质生活空前发达,心灵自愈越来越弱。

心灵危机,已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不和谐,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忍辱。

四,精进。

无论做任何工作,若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用心去做,就叫做精进。

精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

如果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很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企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日本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一百年中,原有的一百多个企业,最后只剩下两个。

为什么企业的生命力竟如此脆弱?

为什么企业的寿命都如此短暂?

就是因为内部没有凝聚力、向心力。

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精进。

试想,连在公认为凝聚力最强的日本,都是这样的结局,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五,禅定。

虽然了解的程度可能不一样,但想必所有人都听说过禅宗、禅文化这几个字。

禅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近几年,禅文化已经由东方慢慢进入西方,并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视。

事到如今,禅文化已经普及到全世界,成为妇孺皆知的心灵文化。

但多数人的所谓“知道”,只是对名词的了解而已,至于禅文化当中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如何在生活、工作当中合理地应用禅文化,我想了解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SteveJobs)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一致推崇的苹果系列产品,他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与他的修禅密不可分。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乔布斯的传记当中了解到。

禅定,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头脑训练到清醒、智慧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去做选择,一定会更加出色地完成企业运作与产品开发。

禅定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重大抉择有着高瞻远瞩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对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精神层面,更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

试想,在没有禅定的情况下,企业高层如何去面临那么多的应酬?

如何去化解那么多的压力?

还有心灵空虚、浮躁的痛苦,失眠、抑郁的困扰,以及效率低下的现状?

在压力重重、事务繁多的情况下,想做出一个万无一失的重大决策,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禅修,就能缓解甚至消除这一切的不如意。

而我们平时一直推崇备至,拼命努力去挣的钱,在这个领域却是无济于事的。

六,智慧。

所谓智慧,并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读书、赚钱等方面很有才干等等的聪明。

智慧和聪明不是等同的,它们的层次和级别都不一样。

智慧有着更广更深的内涵,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都与智慧密切相关。

有信仰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他的信仰就会变成迷信。

爱因斯坦在晚年的著作中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他说: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的确如此,任何一个宗教,都要有智慧与证据,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盲目的崇拜,就纯粹是迷信。

同样,科学要正常发展,也要取决于人心。

而人心,却需要用古代的智慧来纠正、挽救,这样才是完整的。

同样,发展企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如果缺乏了智慧,这些想法都会变成幼稚的空想。

心灵演变的规律,是一个自然规律。

它不是由上帝、造物主、万能神在控制,也不是由其他鬼神在控制。

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规律的创造者,而仅仅是发现者,他只是发现了这些自然规律,发明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并将其推而广之而已。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这些调整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

看看佛教的书籍,打打坐、修修禅,并不意味着学佛,而只是博取众家所长之举。

就像某些宗教团体制造的药物,只要有疗效,能够治病,我们也可以服用一样。

我们承认,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肯定大多数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仓廪实而知礼节。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吃喝的层面,而应该去追求精神乃至心灵层面的富裕。

此时,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乃至心灵食粮,就应该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了。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把赚钱的过程,转化为比较幸福的过程。

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追求利润与收入的过程中,如何能开心一点、幸福一点?

每个商业界、企业界、娱乐界的名人,都有两个空间。

一个是大众看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充斥着钱财、地位、荣誉、辉煌,大家都很羡慕、很渴望。

但这些人同时还有一个更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除了成功者自己与身边极少数的人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个空间里面是什么样。

或许,在这个小空间当中,陈列着旁人所难以相信的压力、痛苦、彷徨、狂躁、焦虑、抑郁,很多高层人士在小空间故障过多的时候,就会在无形当中,把自己不好的能量,传递到下属每个员工的身上。

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

传递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开心,严重的结果,甚至会导致某些人走上绝路。

虽然普通老百姓因为不出名,知道的人非常少,所以没有太多层次的空间。

基本上只有自己的空间,而没有外围的空间。

但即便如此,让自己的小空间保持良好的氛围,也会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平安。

而作为一个企业家,若能先理顺自己的空间,再把这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复制到每个员工的小空间里,就能让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都体会到经济富裕与内心幸福的双重快乐。

企业也会更有向心力、凝聚力与生命力。

如何打理、创建一个优良的内部空间,取决于当事人的智慧。

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聪明而创造了外在辉煌的人,却不一定能成功。

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用智慧来解决。

因此,智慧就是企业的向导。

此时,佛教智慧就派上用场了。

可能有些人会想:

佛教不是吃斋念经吗?

企业不是赚钱吗?

这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怎么会有关系呢?

虽然佛教也提倡吃斋念佛,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大乘佛教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高高在上,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其实,就像一个人的照片并不是这个人一样,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泥塑或绘画的佛菩萨像,也并不是真正的佛菩萨,而只是佛菩萨的象征。

真正的菩萨,就是愿意为了其他生命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活生生的人。

无论是谁,只要修学大乘佛法,都有可能变成菩萨。

这与吃斋念佛不一定有关系,与工作、外貌、身份也没有关系,而是与内在的思想有关。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在佛教当中,“人”这个字要换成“生”,“毫不利己,专门利生”,如果利益的对象单单只有人类,范围就有点狭窄。

此处的“生”,是指所有的生命。

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变成菩萨了。

老百姓形容一个好人,往往会说他是“菩萨”。

其实,好人和菩萨还是有一定层次上的差异。

可以说好人就像菩萨的种子,好人一升级,就变成菩萨了。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菩萨呢?

一、布施

关怀、认同、理解、宽容、真诚,都是布施

虽然企业的目的,肯定都是为了利润、赚钱,但如果企业的宗旨单单就是追求利润,而没有其它成分,这个企业一定不会生存很久,因为其中缺少了爱心,就像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的电脑一样。

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唯利是图,员工心里装的也只是钱,所有人都仅仅是向钱看,大家就会变得非常自私。

爱心缺失的结果,就会尔虞我诈、互相欺瞒,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凝聚力。

而凝聚力,又产生于爱心与给予。

生产企业能够给予社会的,就是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服务行业能够给予的,是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老板给员工给予的,就是各种关怀与福利。

当然,作为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老板,不可能一下子给员工大把的钱,但至少应该对每个员工的工作给予认同,并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也不一定源于经济问题,解决精神上的后顾之忧,也是发展与稳定的必要保障。

我们一贯的想法是:

只要跟钱没有关系,精神上的所有东西都没有用。

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都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时候的想法。

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存的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不吃不喝被关了五六天,一下子放出来的时候,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食物才有价值,吃喝以外的其他东西——金银、珠宝、音乐、哲学、宗教都不重要。

因为这些都不能解决当下肚子饥饿难耐的问题。

但如果他吃饱了甚至吃撑了以后,他的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转变。

同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乃至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在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有保障的时候,大家当然都会向钱看,因为生存需要钱。

但如果生存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却仍然抱持这样的想法,就会出现问题

就像身体在受到创伤的时候,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一样,精神在遭遇伤害的时候,也能通过逐渐调整,从而修复创伤。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精神的力量可以超出想象,制造出神奇的效果。

譬如日本的稻盛和夫,他一手创建了两个世界500强。

在他的京瓷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曾有十一名员工集体辞职。

辞职理由,是担忧未来得不到保证,所以要求加薪水、发奖金,否则就集体辞职。

当时的稻盛和夫,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连公司周转的资金都成问题,又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呢?

钱财上一筹莫展的他只有打出感情牌。

他把这十一名员工叫到家里,推心置腹地谈了两三天,并诚心实意地向他们发誓:

将来公司如果有一点点利润,他一定会和所有人分享;

他的一切抉择,都会考虑到所有人。

听完他的一席话,这十一个人感动万分,含着眼泪回去了。

从此以后,他们和他一起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最后他们的公司上市了,并成为世界500强之一。

作为企业老板,一定要学会理解、宽容。

如果员工设计的方案失败了,也要承认他们的辛苦与心血,给予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让对方心里至少能得到一种安慰。

这样对待员工,大家就愿意和老板一起同甘共苦。

若能做到与员工风险利益共担——有利润,是所有人的利润;

有损失,也是所有人的损失。

平时与员工平起平坐、加强沟通。

这就是凝聚力与信任感的基础。

虽然钱也可以制造一种凝聚力,但这种凝聚力只能保持一个阶段,很快就会分散。

而在真心付出、给予爱心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凝聚力,却永远都不会过期。

如何学会理解、宽容与认同?

建立这些理念的最佳途径,就是佛教的平等观。

同时,企业的宗旨与使命,应该包含着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付出,是获得的种子

有人会问:

如果只知道利他,那自己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其实,在这里面,有一个秘密,一个只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人才知道的惊天大秘密。

那就是:

当我们忘记自己,放下自己,一切都为他人着想、付出的时候,我们该有的一切,都会在无形当中源源不断地产生。

举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例子,在地震、海啸等灾难发生,大家争相捐款的时候,有些乞丐、残疾人也加入了捐钱的行列,把自己仅有的二十块、一百块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行善的乞丐已经把所有的钱都付出去了,他自己顿时变得一无所有了,但或许因为他的这一善举,打动了其他人的心,结果他在之后得到的钱,反而是过去的几倍。

虽然他在捐款时,并没有想通过这种方法去达到多挣钱的目的,他是真心实意付出的。

但真心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就是因果的奥秘。

美国有五个最顶尖的市场销售管理者,其中有一个人叫乔•维特尔(JoeVitale)。

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

虽然书中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诀窍,就是给予。

付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这是一个真正的赚钱秘密。

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能对待员工很吝啬,有钱的时候,就要分享。

要知道,分享,就是回报的种子。

当然,也有人会有这样的投机心理,比如,有些人在掌握了这个秘密以后,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利己,所以也会做一些不是很纯洁的给予。

但我们最好不要这样功利,功利的结果,其实是欺骗自己。

先真心地付出,该有的,到时候都会不请自来。

能不能真心地给予员工,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修养。

如果个人的素质修养达不到一定标准,就做不到无私忘我。

但我们应该清楚,如果小空间中活得不愉快,即使大空间中拥有再多的辉煌,也是没有用的。

学会付出与给予,才能打造出大小空间的完善与美丽。

培植爱心,营造幸福

利他的基础,就是爱心。

不是为了利己而给予,也不是为了给予而给予,而是为了利他而给予。

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有生、老、病、死,这种爱心永远都需要。

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不同层次的爱心。

俗话说:

虎毒不食子。

包括毒蛇、老虎等凶猛动物在内,都有舔犊之情。

但这种爱心的范围很小,其嗔恨心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爱心。

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先考虑自己,根本不管其他人;

稍微好一点的,也是先考虑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考虑别人。

没有谁愿意完全放下自己而去付出。

而真正无条件付出的思想,唯有大乘佛教里面才有。

大小乘的区分,取决于所缘的范围。

一切为了别人着想,爱心的范围广大无边,所以叫大乘佛教;

在不伤害任何生命的基础上,只爱自己,只愿了脱自己的生死,不管其他人,因为爱心的范围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思想中,有一个思想是最伟大,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

所谓“菩提”,是指真正无我的奉献精神。

打开任何一本大乘佛教的书籍,里面讲的都是真正的无私、爱心。

大家都知道大乘菩提心很好,但如何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做到爱心与管理的互融呢?

一个好的企业,除了有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外,还应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心灵方面的培训。

比如说,Google公司会在员工心理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仅允许他休息,而且还会给他提供一些高尔夫球、保龄球等娱乐活动,让员工彻底放松,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等大型公司,会举办打坐、修禅等活动,鼓励企业员工到寺庙里面去接受禅文化。

同时,这些企业还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其他宗教仪式,由老板带头,每年为那些已故员工做亡灵祭祀,或者到寺庙里去为亡灵超度。

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做法,可以让所有员工真正感觉到“企业是我的家,我的归宿”。

不但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得到真正的关心;

哪怕自己已经去世,已经和企业的利润毫无瓜葛的时候,还能得到如此的厚爱。

我们先不评价这是一种虚伪的手段,还是出于真正的爱心,但无论如何,这种关爱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关爱最好是发自内心的,虚情假意的关爱,即使别人头几次没有发现,但兔子尾巴长不了,假的迟早也会败露的,我们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日本东芝公司的一个前老总是佛教徒,他就堪称爱心企业老总的典范。

他每天早上起来以后,会念一个小时的《法华经》。

晚上回去以后,也是念经、打坐,一般不出席应酬活动。

无论工作再忙,他都这样坚持。

他非常关心所有员工,七十岁的时候,都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到郊外去和最低层的员工交流。

事实证明,站在一个平台上的沟通,是可以打动人心的。

他的动力从何而来?

就是佛教的爱心。

爱心的缺失,现在正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最大根源。

前段时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生了一起重大血案——杀了一个医生,有三个人受伤。

事发之后,网络搞了一次民意调查,有6161个人参与了问卷答案选择,不料结果却非常可怕:

在高兴、愤怒等答案中,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

还有更疯狂的帖子居然高呼:

“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顶这个帖子的,都有5000多人。

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血、如此幸灾乐祸呢?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杀医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呢?

大家为什么这么恨医生呢?

很多人的答案很简单:

因为医生不好。

医生为什么不好呢?

按理来说,医生应该是我们最需要的人,应该是最有爱心的人。

如果医生都丧失职业道德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其他人又会好到哪儿去呢?

这些很严峻的社会问题,都是爱心缺乏的后遗症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曾发布过一个调查结果:

中国目前患有不同层次的精神病的人,已经超过了一个亿!

也就是说,每十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精神病。

而且这个比例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其中患有最严重的精神病的人,已经高达1600多万,这个数据是多么可怕啊!

另据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

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数,平均为23万人左右。

而据现在的有些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平均有28.7万多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也就是说,每年自杀的人数,相当于几个汶川大地震。

而且每年还有200万人有自杀行为,照此下去,5年就有1000万,50年不就有1亿人有自杀行为吗?

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有自杀的行为啊!

2003年的《光明日报》中说:

专家分析认为,自杀未遂的人当中,有八成是抑郁症患者。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预测报告显示:

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会变成全球公众最大的健康问题。

除了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人以外,其他的人也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相互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冷淡、缺乏信任。

孤独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长期蓄积的结果,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不但会失眠、不想吃饭、拒绝沟通,甚至会极度哀伤、颓废到足以结束生命的地步。

如果不解决这个危机,那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同样不会幸福。

不但不会幸福,甚至还有可能要了自己的性命。

针对这一情况,专家推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并将之命名为“快乐处方”。

所谓的“快乐处方”,就是要求每个人每天都开开心心、高高兴兴。

但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天天都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呢?

这就是一个难题了。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惯用手段,是服用抗抑郁剂。

但在服下这些药物的同时,人的心灵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思维会慢慢变得愚钝。

其实,治疗抑郁症最好的方法,是打坐、禅修,这不仅仅是佛教的说法,而且也是有科学证据的。

有一本书,叫《全球最幸福的人》。

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面,描述了通过修禅而获得幸福的经过,也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禅修,的确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在企业当中,爱心是最大的动力与凝聚力,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造福,都来自于爱心。

而爱心的绝大多数,则来自于宗教。

当然,根本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有爱心的人。

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出现连续自杀的情况?

就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缺少了爱心的成分。

员工因缺乏关爱,加之精神的极度空虚与紧张,才导致当事人最后走上绝路的。

所以,每一个有良知的老板,一定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

真心地希望,在每个企业的门口,每天都能看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员工。

换位思考,自他相换,造福利他

想真正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学会佛教中讲的“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并不是不能挣钱,不能去解决自己、家人和员工的生存问题,而是不能过度贪婪、奢靡,不能把所有的利润都留给自己,而给员工的利益大打折扣,使他们怨声载道。

所谓的“知足少欲”,就是自己过得简单一点,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把更多的利润与员工分享。

如果还有剩余的财富,就应该造福社会。

就像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富豪一样,把财产的70—80%,都捐给慈善福利事业。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应该有这种奉献精神。

如何做到无条件地给予、奉献、造福呢?

如果能接受大乘佛法的理念,就比较容易。

要打破自私心,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身为老板,在看到员工很辛苦的时候,应该这样想:

除了少数人以外,多数员工的工资并不高,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又住在很远的地方,为了几千块钱,他们每天都会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疲劳奔波。

之后,可以在员工当中,找一个平时身体不太健康,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的一个人,然后进一步换位思考:

如果我现在不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而是这个员工,或这个员工的家属,那自己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呢?

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把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一名员工观想在前面,并思考:

如果我不是她的老板,而是她的父亲。

那么,因为她不听话、不聪明,所以老板对她不好。

现在她在企业中呆不下去了,这是多么地让人不愉快啊!

这样一来,我们一定会生起一种特殊的感受——同情心。

之后,再进一步思考:

她虽然不是我的女儿,但跟我的女儿一样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想听到老板的斥责,也不想老板对自己不公平。

如果我的女儿受到这种待遇,我心里一定会很不开心,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别人的女儿,并自认为天经地义呢?

我真的太自私、太无情、太冷漠了!

真是丢死人了!

这样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若能每天都这样坚持训练,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与员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一定会非常融洽。

另外还有一种佛教的训练方法,也非常管用:

静下来后,冥想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健康等好的东西,变成白色气体从鼻孔里呼出,赐给所有的员工;

吸气的时候,冥想将员工所有的不健康、不开心等负面的东西,变成一种黑色气体,从自己的鼻孔吸进去,并想象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他们的痛苦。

大家可以试一试,不要担心肮脏的空气吸进来,会让自己真的生病,这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训练而已。

但通过训练,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自私自利原来那么严重,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摆正位置,与员工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以让自己知道,世上没有身份的高低,只有分工的不同,这样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随着爱心的滋长,爱心的范围也一定可以逐步扩大,并进一步给社会带来温暖。

这,就是为社会造福。

爱心从无到有,从有到成长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利器,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法。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是《入菩萨行论》。

在汉文大藏经中,有此书的汉文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这本书是大乘佛教徒必须要看的书,即使没有信仰,也可以去了解大乘的理念,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大爱与小爱

佛教把爱分为两种:

小爱和大爱。

小爱就是对家人、亲戚、朋友的爱,是自私自利、有条件的爱。

大爱就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整个生命的爱心。

希望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幸福、远离痛苦的爱。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心,但我们的爱心非常有局限。

只是针对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将自己狭小的爱,锁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当中。

尤其可怕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心只是表面的,其真实的本质,却是自私。

比如,曾经热恋的人一旦分手,有些人居然可以做出砍杀对方,把对方毁容等等的过激行为,这都是因为小爱——非常自私自利的占有欲造成的。

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丧心病狂,就会歇斯底里。

它的根源,就是自私。

小爱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即使暂时带来了幸福,但如果有一天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时,小爱立即就会翻脸不认人,小爱就会立即不复存在,所以,小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