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103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65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4+6解法二:

6+3×

4(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6+12

=18(元)=18(元)答:

该付18元。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a.3×

4=12(元)20-12=8(元)答:

应找回8元。

b.20-3×

=20-12

=8(元)答:

3、重点讨论解法b。

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

4、认识:

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

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

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六、总结强调: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反思:

小熊购物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乘加乘减运算算顺序和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二、学生练习。

(一)基础练习:

  5×

8-248+8×

975+15-36

  7×

2+412+4×

372-9-9

(二)综合练习:

1.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写综合式)

2.小熊带了35元去超市购物,它买了4包花生,每包花生7元,它还剩多少钱?

(写综合式)

三、课堂总结:

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四、布置作业:

买文具

买文具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1、口算(开火车)

40÷

828÷

736÷

624÷

881÷

915÷

3

2、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8+640-6×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问题: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1)分析问题:

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

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18÷

3=6(元),6+4=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18÷

3+4

=6+4

=10(元)答: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

18÷

3+4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

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

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

所以“18÷

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

3+4”的时候,应先算18÷

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

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

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

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18÷

解法二:

=6+4

 

买文具练习棵

1.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要点

一道混合算式中,有减法和除法两种运算,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一道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经典例题:

例1、计算下列各题。

67-56÷

745÷

5-4

例2、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21÷

3=763÷

9=7

7-4=37+5=12

36÷

4=928÷

4=7

9+2=1124-7=17

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14-12÷

2    24÷

4-2    8+64÷

8   30-21÷

3   90-64÷

8

2、电脑小专家(改正下列各题)。

3、把下列两个式子合并成一个式子。

28÷

7=481÷

9=9

21-4=179-5=4

72÷

8=954÷

6=9

9-5=49+4=13

课堂总结:

过河

P8~10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等

1、口答题:

(1)2+7×

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

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

820+16÷

430-4×

5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9+25÷

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

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

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

9读作:

29与25的和除以9。

=54÷

9

=6(条)

答: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

”,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

54÷

(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

(70-46)÷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

8(24+16)÷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能举例说明吗?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过河练习课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基础练习:

62-8×

645+54÷

6(72-36)÷

(81-73)64÷

(35-27)56+4×

7

综合练习:

1.妈妈买了18个,吃了3天,每天吃4个,还有多少个?

2.小鸭队赢了7场,平了5场,赢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小鸭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3.单人椅有42把,双人椅有6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4.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7人,女生有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画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

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

(注意:

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12÷

6=2(元)解法二:

6=18(元)解法三:

3=4(瓶)

3>218>126>4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

6

=3-3

=1(元)答:

每瓶便宜1元。

6、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提问:

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

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

“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3、总结:

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4、布置作业

第一单元检测

1检测学生队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情况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一出示检测题.

(一)脱式计算

(1)(37–28)×

(2)8×

6–30 

(3)42–30÷

(4)19+6×

(5)35÷

(28–21) 

(6)5×

(28÷

4)

(7)75+15--36(8)60+40÷

8(9)50-(30+12)

(10)(21-18)×

8(11)45÷

(3×

3)(12)8+8×

(二)、填空题

1、在○里填上>、<或=。

5+6○35(3+5)×

1○820-4÷

4○4

(10-8)○1038○6×

7-363○7×

8+9

2、看下面各题,按要求写出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

(1)6×

7=4242-15=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9=2424÷

4=6

3、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枝,送给妹妹12枝,还剩多少枝?

这道题先算_________________,再算

4、在12+42÷

6这道题里,要先算(),再算()。

5、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再算()。

6、7个6是(),再加上25的和是()。

7、用30减去35除以7的商,差是()。

8、在52+8×

7这道题中,既有()法,又有(),要先算()法,再算()法。

9、二年级有女生13人,男生17人,共有学生()。

如果每5个人一组做实验,可以分()组。

列一个综合算式是()。

10、下的的()里最大能填几?

()×

7<50()×

5<32()×

4<30

48>()×

776>()×

938>()×

(三)、看图列式计算

2、

3、

元?

15元

4、

元12元

44元

5、

9元/条7元/条

(四)、解决问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去60元,还剩多少元?

(4)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60元,剩下的买了4根跳绳,每根跳绳多少元?

(5)菜站运来60筐黄瓜,一个食堂拉走30筐,剩下的分给6个副食店,平均每个副食店分到多少筐?

(6)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

(7)自行车厂要生产80辆自行车,已经生产了50辆,剩下的每天生产6辆,还需要多少天?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看一看

(一)

1.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那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前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

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倾听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

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学生活动。

  注意:

按照老师引导有序的观察。

如,先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

观察后,再调换其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交流:

总结活动体验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

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

(2)、反馈: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说一说。

4.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看一看

(二)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活动,能使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辨认简单物体。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拼摆书中要求的图形从上,侧,正面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2.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积极动手操作愿望

2.培养小组意识建立空间观念

辨认由多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每组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积木、投影仪。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长方体的三个面的名称(举起一个长方体)。

可是机灵狗没学会,谁愿意教一教他?

倾听回答

1.指导学生模仿书上的积木图排列,

2.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说一说,你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呢?

3.发现站在其中的两个位置看的形状是一样的。

谁来说说?

4.完成连一连

5.做一做

1.观察后交流。

2.生:

我是站在机灵狗的位置,看到了三个横着排列的正方形。

 生:

我站在笑笑的位置,看到积木的上面和侧面,

你说得不对。

图上的积木很高,笑笑根本就看不到上面

3.是在上面和正面看。

4.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同桌交

5.弄清题意。

搭积木,小组观察、交流。

“练一练”

1.完成第一题。

2.完成第2题

3.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1.审题。

根据图形进行想象,连一连

2.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动手操作、观察并交流。

3.

(1)填图号。

(2)搭一搭。

4.动手连线。

集体交流。

   

看一看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三、出示课题

四、学生练习。

五、一、他们看到了什么?

请连线。

小华小杰小亮小明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加与减

捐书活动

1、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及进行简单的估算,说出估算的方法。

2、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提供材料提出问题:

见课本。

二、解决问题

1、估算:

可能估的结果会有:

100+100+90=290

100+100+100=300

110+100+90=300

120+100+100=320

2、我们刚才估算了它的大概结果,那我们把它结果大概估出来有什么用呢?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第一种:

两个数相加

方法1、118+104+95118222

=222+95+104+95

=317(本)222317

方法2、118

+104

222

+95

317

方法4、

100+100+100=30018+4-5=17300+17=317

5、对比估值与计算结果观察,写答语

三、巩固算法:

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加你觉得已经学会了吗?

有没有信心跟老师去进行闯关活动。

竖式计算:

475+263+149724+114+86

四、课堂小结

捐书活动

三个年级共捐书多少本?

110+100+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