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2034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23.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教科版四上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  

器材:

温度计  

规范操作要点:

  

(1)手拿温度计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

  

(2)观测时,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小液泡虽然敏感,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约2-3分钟)。

(3)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4)读数时,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

操作的建议:

(1)室内温度的测量,可以在教室里挂一支温度计,便于全班同学观测。

(2)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温度计是易碎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滚落地上打碎。

21、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22、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并绘制图气温变化柱状图(见右图)。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每天气温的变化特点是先升高,后降低。

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较高,午后(两时)温度最高,傍晚温度较低。

4、风向和风速

23、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2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

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2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见右图)。

27、制作简易风向标。

制作材料:

吸管、带橡皮的铅笔、硬纸板若干、剪刀、大头针、透明胶带、指南针

制作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剪一个圆形纸板,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个方向,然后中间戳洞,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5、确定好方向(可借助指南针),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然后测定风向。

注意事项:

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28、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1)确定方位。

观察太阳。

清晨时,太阳从东方升起,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下午时太阳大致从西方落下。

利用机械手表测方向。

把机械手表表盘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时刻度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利用影子确定方向。

在有太阳时,将一根直木棍竖直插在地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点A处做好记号;

约10分钟,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将A、B两点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的指向是东西方向,与AB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一端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

利用北极星确定方向。

北极星始终位于正北的天空中,找到北极星就可以确定方向了。

根据植物生长特征确定方向。

a、一般阳坡,即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生长得更好。

b、单个植物的向阳面枝叶茂盛,向北的阴地树干则可能生长苔藓。

c、我国北方的许多树木树干的断面可见清晰的年轮,向阳一侧的年轮较稀疏,向北的一侧的年轮较紧密。

(2)确定风向。

将丝巾等较轻的物体抛向空中,观察其被吹向哪个方向,然后根据风吹来的方向确定风向。

将手臂插入水中,然后让风吹手臂,哪一侧感觉更凉一些,就说明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2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30、(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31、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0——12级)。

32、通过观察红旗的飘动、烟的飘向、树叶和树枝的摇晃等来判断风速的大小。

33、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一般分无风、微风、大风三个等级。

34、制作小风旗。

制作原理:

在风力的作用下,小风旗顺着一个方向展开,展开的大小表示风速的不同。

35、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在天气日历中,记录我们每天对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如下表:

5、降水量的测量

3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8、制作简易雨量器。

直筒的透明杯1个、喷壶或(洗澡喷头)、纸条1张、直尺1把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直筒的杯子起到了收集雨水的作用;

刻度纸条起到了计量的作用。

39、模拟降雨,

实验名称:

测量降水量活动

实验器材:

雨量器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

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注意点:

1、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2、读数时,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

视线和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时读取雨量器的刻度数。

链接:

课外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的指导:

1、雨量器摆放位置的确定:

选择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40、降水量等级表

4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6、云的观测

42、(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43、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

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44、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

(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45、气象学家通常在对云进行描述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4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47、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出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48、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的,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49、气象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依据:

①气象学家通常按照云的高低、云的外形及结构特点将云分为四族和十类。

四族就是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

十类指的是卷云、卷积云、卷层云、层云、雨层云、积云、高积云、高层云、层积云、积雨云;

②按云的温度还可以将云分为冷云和暖云;

③按云的物理结构还可以将云分为水云、冰云和混合云。

50、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

51、在云的观测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云千姿百态,并且不断地变化,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52、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53、根据天气日历的记录,分析统计。

(1)统计气温数据。

(2)分析云量的变化。

(3)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分析降水量的变化。

(5)综合分析。

①描述一段时间天气变化的方法。

描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要从多方面综合进行描述。

如气温、云量、风和降水量等天气现象的变化情况都要描述。

②天气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A、气温的变化。

气温过高的天气下进行户外工作和活动可能会造成中暑等情况,在室内则需要空调、风扇等工具给身体降温;

气温过低的天气下,我们需要穿很厚的衣物进行御寒,还要带上帽子、手套等保护身体,使我们的行动受到限制。

B、降水量的变化。

在雨雪天气下,我们的出行很不方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C、风的变化。

在有风的天气下,我们无法进行室外体育活动;

更大的风还有可能造成人员或财产损失。

D、云量的变化。

如果云量过多,完全遮挡了太阳,会使地表的温度降低,光线不足,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8、资料库

54、天气谚语集锦。

(1)有关云状的谚语。

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馒头云,天气晴。

③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④黑猪过河,大雨滂沱。

⑤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

⑥棉花云,雨快临。

(2)有关降水的谚语。

①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②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③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④云从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⑤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⑥星星眨眼天要变。

(3)有关物象的谚语。

①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②燕子高飞晴天高,燕子低飞雨天报。

③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④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⑤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⑥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⑦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

⑧关节痛得很,下雨靠得稳。

⑨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⑩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55、更多的天气信息。

(1)空气质量预报

第二单元溶解

56、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

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57、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58、观察、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观察准备:

烧杯1个、食盐(约20克)、水、搅拌棒1根

观察方法:

(1)把食盐加到水里,分别从上部、侧面、底部进行观察,并分成三个阶段:

搅拌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会儿后和停止搅拌几分钟后杯子里的情况。

(2)观察食盐的变化,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记录: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儿后

食盐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颗粒消失,完全溶解在水中

观察分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食盐颗粒在水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变成盐水,说明食盐颗粒可以溶解在水中。

观察结论:

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59、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如沙、面粉等)不能溶解在水中。

60、观察、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

烧杯1个、沙(约30克)、水、搅拌棒1根

(1)把沙加到水里,不摇晃,不搅拌,静静地观察,然后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边搅拌边观察,边做记录。

(3)停止搅拌,放置一会儿,看看有什变化,同时做好记录。

不变

沙在水中无论搅拌与否,最终都会沉到水底。

一些物质(如沙等)不能溶解在水中。

61、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状态。

通过观察、对比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可以得出结论:

食盐在水中搅拌后,变成了极小的、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我们可以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沙在水中搅拌后,沙粒大小没有变化,我们可以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62、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烧杯1个、面粉(约30克)、水、搅拌棒1根

(1)把沙加到水里,不摇晃,不搅拌,静静地观察面粉的变化。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放置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面粉

大部分浮在水面,水中和水底可见少量面粉颗粒

水变浑浊,呈乳白色,颗粒分散在水中

面粉颗粒沉淀在杯子底部

搅拌前的面粉就像纸张放在水面上一样,由于浮力和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干燥的面粉有一部分会浮在水面,吸水后,较大颗粒的面粉会下沉至杯底,也有一部分面粉颗粒会悬浮在水中。

搅拌后,水变浑浊,呈乳白色。

放置一会儿后,面粉颗粒沉淀在杯子底部。

由此可见,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没有形成一种均匀、稳定的溶液。

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

63、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材料:

食盐、沙、面粉、烧杯、玻璃棒、清水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如右图)。

(2)在滤纸上沾点水,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3)玻璃棒略倾斜,一端对着三层滤纸,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注意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4)分别过滤三个烧杯中的物质。

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水和滤纸的变化,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食盐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沙和面粉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64、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

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65、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66、认识高锰酸钾。

(1)外观:

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有蓝色的金属光泽。

(2)性质: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与皮肤接触可腐蚀皮肤,与甘油、蔗糖等有机物混合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3)用途: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67、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认识溶解过程。

高锰酸钾、烧杯、玻璃棒、药匙

(1)用药匙取几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立即从侧面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3)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整理实验器材,再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逐渐变小,最后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水变为澄清的紫红色液体。

高锰酸钾均匀地、稳定地溶解在水中,形成高锰酸钾溶液。

68、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少数)溶解,大部分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

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

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9、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异同。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可推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食盐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慢慢地扩散在水中,最后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二者的异同如下:

70、观察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实验。

通过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准确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烧杯4个,玻璃棒4根,药匙1个,高锰酸钾、面粉20克、食盐20克、沙30克

(1)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至少4人。

(2)小组内进行分工,分别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并

记录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3)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并记录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4)用过滤的方法将它们进行分离,观察并记录现象。

高锰酸钾和食盐的颗粒在水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不能将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面粉和沙在水中无论搅拌与否,最终都沉在水底,并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面粉和沙没有溶解。

71、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1)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地扩散到水中,最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2)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

搅拌前,面粉大部分都浮在水面上,只有一小部分在水中分散开了;

搅拌之后,整杯水都变浑浊了,呈乳白色,颗粒分散在水中。

沙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化,全部沉入水底。

7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

(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73、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把胶水和洗发液分别放入水中,对比观察并描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烧杯2个、胶水和洗发液各1瓶、胶玻璃棒2根、药匙1个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

(2)观察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当杯中液体静静地放置时,观察它们是怎样扩散的。

(3)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两个烧杯中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5)将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胶水和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

74、描述胶水的溶解过程。

胶水像一条透明的线一样缓缓地沉入杯底,并蜷缩在杯底;

沉入杯底后暂不扩散,轻轻搅拌后,胶水变为一条条透明的丝缓慢扩散到水中;

充分搅拌后,胶水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75、描述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洗发液倒入水中便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

轻轻搅拌后,洗发液小片地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

充分搅拌后,洗发液像云雾一样在水中翻滚,稳定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均匀的溶液。

76、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比较。

食盐和高锰酸钾进入水中后,部分开始溶解,搅拌之后完全溶解;

而胶水和洗发液进入水中先下沉到杯底,充分搅拌后才能溶解。

77、醋、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观察并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猜想:

在水中会溶解,在水中不会溶解。

试管3支、醋、酒精、食用油各1瓶、试管架

(1)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2)先往试管中加入约10~15毫升的水,再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的醋,观察物质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3)静止状态下观察物质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4)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

(5)将醋分别换成酒精和食用油,重复以上实验。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振荡后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7)描述实验过程,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醋进入水中很快就溶解了,水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酒精进入水中很快就溶解了;

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但是加入洗涤剂后,便溶解到水中了。

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

78、食用油开始不溶于水,加入洗涤剂后,变成乳状液体溶解在水中。

这说明:

有的物质不能溶解在一种液体中,但可能溶解到另一种液体中。

79、区别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醋和酒精进入水中很快就扩散了,溶解在水中。

胶水和洗发液先沉到水底,再慢慢地扩散,搅拌后才慢慢溶解。

在不搅拌或不振荡的情况下,胶水和洗发液与水很难形成均匀溶液的。

食用油漂浮在水面上,不能溶解在水中,但是食用油能溶解在洗涤剂中。

一种液体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液体中,静置一段时间,没有像食用油在水中那样分层的现象就是溶解了。

80、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1、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82、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把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水中溶解,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验证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烧杯2个、玻璃棒2根、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水

(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小份。

(2)两个烧杯内分别放入50毫升的水,温度相同。

(3)先在两个烧杯内各放一份食盐和小苏打,用搅拌棒充分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