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679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震力计算信息:

算水平地震力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否(计算位移及周期文件时选是)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

(2)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

B类(滨海工程按A类,外地工程按实际情况考虑)

基本风压:

厦门按0.8KN/m2(>

60米按0.88KN/m2),福建省基本风压详附件一,外地的按规范分别取50年和100年重现期的值

结构基本周期:

计算后回代

体形分段数:

1

第一段体形系数:

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其他高层建筑按高规附录A计算。

(3)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

不规则

扭转耦连信息:

耦联

地震 

烈度:

厦门市区按7度(外地的按规范)

设计地震分组:

厦门市区按二组(外地的按规范)

场地类别:

详各工程的地勘报告

框架抗震等级:

详单体(一级时砼最低为C30,注意B级高度建筑的等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

详单体(一级时砼最低为C30,注意B级高度建筑的等级)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考虑(多层建筑可不计)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考虑

计算振型个数:

≥18;

并保证质量参振系数>

95%(振型数不少于楼层层数)

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

0.5

周期折减:

0.75(框架),0.8(框剪),0.9~0.95(剪力墙结构),0.70(异型柱框架)

结构阻尼比(%):

5.00(混凝土结构);

3.00(钢结构)

特征周期:

程序自动填(超限高层需按安评报告输入)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程序自动填(超限高层需按安评报告输入)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程序自动填

(4)活荷信息: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不折减

传给基础活荷载:

不折减

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最高层号:

全考虑(除小屋面)

(5)调整信息: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0.85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

1.0

梁扭矩折减系数:

0.4

梁刚度增大系数:

程序自动计算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0.7(地震作用计算时可适当调低)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0.2Qo调整起始层号:

1(剪力墙结构填0)

0.2Qo调整终止层号:

大屋面(剪力墙结构填0)

顶塔楼地震力放大起算层号:

放大系数:

1.00

(6)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

360

柱主筋强度:

墙主筋强度:

梁箍筋强度:

柱箍筋强度:

墙分布筋强度:

梁箍筋间距:

100(默认)

柱箍筋间距: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

200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0.25

(7)设计信息:

考虑P-Δ效应:

否(要看wmass.out中是否满足重力二阶效应)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按高规及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是(多层不要钩选)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临时建筑和特殊建筑除外)

梁保护层厚度:

25

柱保护层厚度: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0.5

混凝土柱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是否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柱按单偏压计算,角柱复核.Satwe计算时应确认角柱,无论几级框架

3.各构件计算补充说明:

3.1楼板:

(1)楼板计算采用PKPM软件计算,应注意设置边界条件,要求打印计算书。

(2)无相邻板或有高差的按简支计算,板和剪力墙大部分相接的及有相邻同标高板的均按固支。

(3)对大开洞造成的局部薄弱板块考虑按弹性膜计算。

3.2梁:

(1)连梁跨高比<

5的考虑刚度折减计算;

≥5的按框架梁不予折减,应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核查。

(2)连梁的跨高比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2。

否则应采取特殊措施如加暗撑等。

(3)楼层次梁端支座设成铰支,屋面次梁尽量不设。

3.3柱:

(1)底层柱高可取层高加800mm,且应满足建筑最小埋深要求;

有地下室的底层柱高取层高加覆土高度。

(2)对于大跨度的框架结构,框架柱的线刚度须大于框架梁的线刚度的1.1倍。

对于高大、空旷的房屋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3.4剪力墙:

(1)剪力墙原则上墙厚尽可能满足高规7.2.2条,且应高规第149页墙体稳定控制条件,对底层层高特别高的可适当加大墙厚。

(2)对一般剪力墙结构(非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的少量短肢剪力墙,可不提高抗震等级。

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短肢剪力墙的面积不宜超过剪力墙总面积的20%(参照上海规范的严格指标,广东和北京的为50%)。

(3)短肢剪力墙的定义按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

3.5楼梯:

(1)统一采用Morgain软件计算,两端弹性,支座和跨中均按1/12qL2计算。

(2)楼梯荷载面荷载输入,对边倒荷,平台梁和楼层梁均按梁输入模型,对两跑以上的楼梯,应注意复核梯柱传给支承梁荷载。

3.6斜屋面层按实际情况降低节点标高,近似输入时,有平屋面梁时按1/3H(斜屋面)输入,无平屋面梁时按1/2H(斜屋面)输入。

4.计算结果控制:

(1)位移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规范即可。

(2)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二平动周期应接近,以免出现较大的扭转效应,高层建筑应满足周期比的要求。

(3)地震作用时的位移比尽量控制在1.2以内,否则对高层建筑应复核单向地震作用下偶然偏心的位移比不得超过1.4;

多层建筑位移比不超过1.5。

(4)梁配筋多数应控制在2.0%以下,不得超过2.5%。

(5)三级框架柱轴压比控制在0.85以内(短柱0.80以内),(二级框架减0.05),除底层柱外大部分柱应为构造配筋(可提高柱墙混凝土强度,减小断面,减小配筋率)。

(6)剪力墙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PKPM已经按此作用考虑)底部加强区的轴压比要求见《高规》7.2.5和7.2.14条规定,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以及hw/bw小于5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从严控制,具体详高规相应条文。

(7)双向刚度比较接近;

上下层刚度比应能满足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第7.8条要求。

(8)结构的前3个振型中,要求某一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不在0.35~0.65之间,否则应调整计算。

(9)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限值为1/50。

并打印出相应文件。

(10)根据高规4.6.3条,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11)电算结果应及时交由专业负责人核对后再行绘图。

5构件断面取值:

5.1楼板:

(1)悬挑板h≥L/10

(2)单向板h≥L/35;

(3)双向板h≥L/40(有两边以上简支、板跨≥4500mm板取L/38)。

(4)楼梯板h≥L/27(L为水平投影跨度)。

(5)加强的平屋面板(或阁楼层)板厚≥120mm(高层);

高层建筑楼面最小板厚≥90mm,超过60米的取100mm(不含挑出阳台板)。

(6)挑出阳台板厚取80mm,入户阳台及露台最小板厚取100mm。

(7)楼梯间休息平台板最小板厚取90mm。

(8)屋面交楼层板为保护层增加5mm,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保护层要加大,外地的项目必须注意。

5.2梁:

(1)框架梁:

梁宽以200为主,个别需加宽者可取250、300。

梁高一般情况下≥400,取L/12~L/15。

梁高超过600mm(高层),500mm(多层)的应告知建筑设计人协商调整。

外围结构框架梁高度统一500mm(高层),400mm(多层)。

凹槽处是否拉梁要和建筑协商。

(2)次梁:

梁高最小200×

300,取L/15~1/18左右,次梁梁高在满足约1%配筋率的前提下尽量调小。

(3)连梁:

梁高根据计算取值,一般跨高比不小于2.5。

(4)梁上立柱者支承梁梁宽应比立柱柱宽大50mm,坡屋面立柱除外.

(5)300mm<

长边(直径)<

1000mm的洞口边可不设梁,有较大集中力的应设梁.

5.3柱墙:

(1)框架柱:

柱宽不宜小于400mm以利梁筋锚固,应注意柱长向的设置,板式住宅宜采用长方柱。

(2)剪力墙:

一般在满足稳定性和轴压比控制下,按构造取值。

6荷载标准值取值:

6.1楼板

1)板面层恒载取值:

(公建另定)

根据建筑楼面作法,楼层面层荷载:

1.1KN/m2

板底:

0.4KN/m2

合计楼层面层恒载:

1.5KN/m2

上人屋面及露台(板顶+板底):

2.5KN/m2

(平屋面建筑找坡距离较大时,应核算找坡附加荷载,该情况在公建比较常见)

坡屋面恒载(输入时应按坡度乘以放大系数)2.0KN/m2

屋面起坡30°

时q恒放大1.15

屋面起坡40°

时q恒放大1.31

屋面起坡45°

时q恒放大1.41

2)活荷载取值:

卧室、走廊:

2.0KN/m2

厨房、卫生间:

2.0KN/m2

阳台:

2.5KN/m2

入户花园阳台:

3.0KN/m2

上人屋面及露台:

不上人屋面:

0.5KN/m2

斜屋面:

0.5/cosαKN/m2

疏散楼梯及楼梯平台:

3.5KN/m2

户内楼梯:

2.0KN/m2

屋面檐沟板(考虑积水可能):

2.0KN/m2

4)楼板面荷载标准值:

(kN/M2)

双向板短向跨度板厚楼层上人屋面及露台

L≤3400h=90q恒=3.8不用

3400<L≤3800h=100q恒=4.05.0

3800<L≤4200h=110q恒=4.35.3

4200<L≤4600h=120q恒=4.55.5

4600<L≤4900h=130q恒=4.85.8

4900<L≤5300h=140q恒=5.06.0

5300<L≤5700h=150q恒=5.36.3

5700<L≤6000h=160q恒=5.56.5

局部h=80q恒=3.5不用

5)其他:

1.卫生间及卧室的次要隔墙下不设梁,板上恒载应考虑附加墙重的折算荷载1.5KN/m2。

2.电梯机房屋面的吊钩荷载按30KN集中荷载输入梁荷载中。

3.电梯机房楼面活载取值7.0KN/M2

4.非标屋面砼水箱按水箱吨位x2计算总重量,分摊后按集中荷载输入。

5.跃层室内楼梯起步处不设梁,支承板厚加10mm.板面附加恒荷载取2KN/m2,对应位置设板底加强筋2φ14。

6.2隔墙荷载:

1)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保温烧结砖可同此荷载取值)

墙厚2000.20×

8.5=1.7KN/m2

内侧粉刷:

0.4KN/m2

外墙瓷砖:

0.5KN/m2

q恒=1.7+0.40+0.5=2.6KN/m2

2)外墙200厚淤泥烧结多孔砖砌体(页岩烧结空心砖墙同此)

11.0=2.2KN/m2

q恒=2.2+0.40+0.5=3.1KN/m2

3)200厚分户墙面荷载:

空心砖墙200厚q恒=3.2KN/m2

加气砼200厚q恒=2.5KN/m2

淤泥烧结多孔砖砌体q恒=3.0KN/m2

页岩烧结空心砖墙q恒=3.0KN/m2

4)100厚内墙面(含建筑专业注明甲方自理的墙体):

墙厚100,空心率:

20%

0.09×

80%×

19=1.4KN/m2

单面粉刷:

0.4KN/m2

单面瓷砖:

q恒=1.4+0.40+0.5=2.3KN/m2

6.3隔墙线荷载折减:

外墙有窗折减0.7,如有凸窗不折减,内墙门窗折减0.8;

墙高扣除梁高。

6.4其他荷载:

阳台栏板:

q恒=3.5KN/m

封闭阳台:

按外墙荷载折减

女儿墙荷载:

按照建筑条件计算

坡屋面檐沟:

按实际输入,积水荷载按活荷载考虑

石材幕墙:

q恒=1.2KN/m2(计算时按整层高度)

玻璃幕墙:

q恒=1.0KN/m2(计算时按整层高度)

正常玻璃幕墙为悬挂荷载,输在上层梁底

7.楼板降标高(与楼层结构标高相比):

住宅楼面结构标高=建筑标高-50mm,公建楼面结构标高=建筑标高-50mm

普通厨房:

降50mm

普通卫生间:

同层排水的卫生间:

降350mm(附加恒载7.0KN/m2)

同侧排水的卫生间:

降150mm(附加恒载3.0KN/m2)

普通阳台:

-0.05

入户花园:

见单体规定

二.构件配筋:

当结构构件存在计算配筋时,应按照计算书进行配筋,并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除非特殊说明,实际配筋时不要放大。

2.1框架梁:

(1)梁面采用2根钢筋通长(一、二级框架不小于1/4梁面配筋大值)的做法,曲、折梁应配抗扭纵筋,箍筋不小于φ8@150。

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斜屋面边梁和阁楼(闷顶)层相重叠的应注意叠加配筋,包括箍筋。

(2)考虑穿管,多层结构楼梯间两侧墙下梁箍筋不小于φ8@150

(3)一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φ10;

若纵筋配筋率>

2%,箍筋φ12,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Min(6d,hb/4,100),肢距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φ8;

2%,箍筋φ10,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Min(8d,hb/4,100),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二、三级不应小于0.3。

四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φ6;

2%,箍筋φ8,肢距不宜大于300mm。

(4)主次梁交接处,当次梁承受的荷载较大时,要注意复核附加钢筋的数量,主梁内附加箍筋优先,不足的可加设吊筋。

(5)梁抗扭纵筋的配筋原则:

20%配在梁底,20%配在梁面,60%配在梁腰中(即配成腰筋),应避免腰筋直径大于梁面、梁底钢筋直径的情况。

(摘自省院结构设计统一措施之上部结构第16条)

(6)大跨度梁应进行裂缝、挠度计算。

8、9度区尚应按抗震规范5.3.3条进行竖向地震复核计算。

2.2连梁:

连梁的抗震等级同剪力墙,梁说明中必须表达出。

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这些连梁的纵向构造钢筋应在图纸上画出。

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宜设交叉钢筋,梁宽不小于400时设交叉暗撑。

具体做法如下:

2.3框架柱:

(1)一、二级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大于10d,d为柱纵筋直径。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角柱(建筑阴阳角)均加密(一二级框架)。

(3)框架柱配筋不小于Ф16。

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4)底层柱的最小配筋率:

中柱1%,角柱1.2%。

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不应小于50mm。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5)框架柱(长柱)构造配筋的柱纵筋均按间距200mm布置。

(6)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的箍筋需加密,可不必满足1.2%的配箍率;

其余短柱均应满足1.2%的配箍率要求。

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指窗间墙宽度不大于200的情况。

(7)框架柱配筋时,应注意上下柱纵筋的协调,尽量避免上柱纵筋直径全部大于下柱纵筋,出现100%连接的情况。

(8)四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底层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9)连层柱的截面宜控制在H/15左右,长细比不宜过大。

必须在图纸上注明“连层柱的纵筋应注意连通,如需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Ⅱ级”。

由于连层柱在中间经常会有一道拉梁,此时应注意柱箍筋加密。

2.4剪力墙:

2.4.1(hw/bw)≥8时,按一般剪力墙构造要求设置边缘构件,5≤(hw/bw)<

8时,对于L形、T形、工字形墙(边缘构件为YJZ、GJZ)仍视为一般剪力墙,否则为短肢剪力墙。

2.4.2剪力墙的边缘构件设置示意图如下:

2.5.1纯剪力墙结构(一级剪力墙,非9度区)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2%,且不小于6Ф16。

2)A级高度: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8%,且不小于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Ф8@150)。

3)B级高度: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0%,且不小于6Ф14,箍筋或拉筋按配箍特征值λV=0.1控制。

4)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

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1.0%,墙轴压比限值为0.4。

3<

(hw/bw)<

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

墙轴压比限值为0.4。

(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

2.5.2纯剪力墙结构(二级剪力墙)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0%,且不小于6Ф14。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6%,且不小于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Ф8@200)。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1.0%,墙轴压比限值为0.5。

墙轴压比限值为0.5。

2.5.3框架剪力墙结构(二级剪力墙)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8%,且不小于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执行配箍特征值λV=0.1的条文。

2.5.4纯剪力墙结构(三级剪力墙)

1)加强层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5%,且不小于6Ф14。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4%,且不小于6Ф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Ф6@200)。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

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0.8%,墙轴压比限值为0.6。

3<

2.5.5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级剪力墙)

1)所有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5%,且不小于6Ф14。

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执行配箍特征值λV=0.1的条文。

2)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0.8%,墙轴压比限值为0.5。

墙轴压比限值为0.6。

2.5.5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和箍筋配箍特征值λv宜符合高规表7.2.16的要求,且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mm和150mm。

解释:

对于约束边缘构件,无论阴影区或非阴影区,其箍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时不应大于100mm,二级时不应大于150mm。

具体做法如下:

(墙身钢筋间距满足上文时,做法A可以;

不满足时应采用做法B)

2.5.6剪力墙的墙身竖向钢筋不小于Ф10@200,水平钢筋可以用Ф8。

剪力墙暗柱的纵筋不小于6Ф14,非暗柱钢筋允许小于Ф14。

2.6次梁:

200×

300梁箍筋不少于φ6—150

(2),单跨次梁顶纵筋2φ10,并≥1/4梁底纵筋。

连续次梁顶纵筋架立(2φ10)。

2.7悬臂梁:

箍筋≥φ8—150

(2),底筋≥2φ12。

悬挑梁>

1.5m及连阳台的中挑梁,其相邻内跨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