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128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docx

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

 

2016年11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总量指标回落同时,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实现。

区域增长分化,结构特征显著:

以辽宁和山西为代表的“去产能”大省经济下滑严重,造成巨大拖累;以广东、江苏、山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强省”抗跌性强,“稳定器”作用明显;以重庆、贵州、西藏为代表的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增速较高,但拉动效果有限。

区域产业分化,结构持续转型:

东部省份服务业占比普遍较高,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依然是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从产业结构变迁来看,部分省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较为成功,部分省份则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

区域投资分化,增长动能各异:

东部地区已率先摆脱投资的束缚,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依赖度仍然很强。

同时,在同一经济区域内部,发展模式和增长动能同样可能存在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产业转移“雁行矩阵”初成,追赶效应仍在释放。

近年来,产业转移的逻辑仍在推进,从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雁行矩阵”。

中西部要实现追赶效应,必须对东部产业转移进行有序承接。

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已日渐成熟。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东中西部增长的逻辑各不相同:

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科技创新驱动,背后是价值链分工体系定位的跃升,科技技术创新将成为东部地区持续增长的支撑点;中部地区主要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追赶效应仍在持续释放,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将是重要推动力;西部地区增长仍是投资驱动逻辑,较高增速恐难持久,未来仍需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建设,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寻求发展。

区域经济前景:

机遇良好,投资机会相当丰富;风险仍存,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来看,机遇良好,风险仍存。

一方面,投资驱动下的“小而强”省份和创新驱动下的“大且稳”省份,分别是短期和中长期内最具增长潜力的投资机遇点;另一方面,产能去化影响下的“老经济”和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新问题”,都将成为未来的投资风险点。

同时,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的“转型难”省份,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回落,看空中国经济俨然成为当下的时髦观点。

然而,正如我们在“结构看中国”系列深度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应当从“结构/转型”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一味地盯住总量指标、唱空中国经济、默认中国即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回落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分化与转型从未停止。

当前,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向更高端迈进,另外一部分区域仍在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是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与不同地区的历史渊源、初始禀赋和发展轨迹紧密相关。

近年来,在我国深化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同区域的经济格局、产业定位、增长动能等也开始逐步明晰,发展亮点逐步凸显。

(一)区域增长分化,结构特征显著

1、全国经济持续减速,结构特征愈发显著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整体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仅达6.7%,为1990年以来最低,并且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省份。

2011年,受“4万亿”结束后的刺激乏力和前期高基数影响,经济增速回落至9.5%。

此后,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经济增速平缓下跌,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速6.7%,低于去年上半年增速(7.0%)和去年全年增速(6.9%),为1990年以来最低。

此外,今年上半年还出现了GDP负增长省份(辽宁省经济增速仅为-1.0%),为2009年来首次出现省级GDP负增长情况。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以辽宁和山西为代表的“去产能”大省经济下滑严重,造成巨大拖累;以广东、江苏、山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强省”抗跌性强,“稳定器”作用明显;以重庆、贵州、西藏为代表的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增速较高,但目前拉动效果有限。

比较各省GDP总量规模和近3年来GDP平均增速,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特征。

以辽宁和山西为代表的依赖资源优势产业和重工业化省份,持续推进的产能去化造成较大下行压力,阶段性出现经济失速的情形;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以广东、江苏、山东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强省”,经济增速相对稳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经济增速波动小、下跌慢,是维持全国经济增速不至过快下滑的重要“稳定器”。

浙江、河北等其他东部省份也属于类似情况。

以重庆、贵州、西藏为代表的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增速排名全国前列,但都属于GDP总量较小、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即便自身经济增速较快,对全国GDP增速的拉动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出台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包括: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此前,通常将辽宁划入东部,吉林和黑龙江划入中部。

2、区域增长格局转变,东北经济加速下滑

2012年来,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持续缩窄,2015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实现反超。

2007年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呈现“东快西慢”格局,GDP增速东部>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由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领头羊”;2007年后,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变为“东慢西快”,GDP增速西部>中部>东部,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叠加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增长出现明显减速。

2012年来,中西部与东部区域经济增速差距开始持续缩窄;2015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已高于中西部,实现反超。

2012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全面、快速衰落,拖累全国经济增长。

事实上,东北的经济困境并非首次出现,上世纪80年代起,东北就曾经历长时间的艰难转型。

2012年起,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并伴随着过剩产能的持续治理和大范围的新增投资减速。

对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依赖严重的东北三省,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工业生产大幅下滑,拖累经济快速衰落。

2012-2015年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下跌9.2、7.3和6.6个百分点,增速普遍低于全国水平。

其中,辽宁经济下行最为严重,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仅为-1%,在各省中表现最差。

事实上,东北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经济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计划经济比重较大的东北三省就首次遭遇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GDP规模占全国比重持续下行。

直到2003年,中央出台“振兴东北”战略后,政策利好带来的大规模投资有力提振了东北经济,支撑起了2003-2012年东北十年的高增长。

当前,在投资持续减速、产能持续去化的大背景下,东北经济仍将继续承压。

(二)区域产业分化,结构持续转型

1、工业经济逐渐萎缩,结构转型持续推进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萎缩、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工业化率趋势性回落。

在早期发展阶段,我国一直以提升工业化水平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率(全部工业增加值/GDP)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率基本稳定在40%水平上下。

2006年后,我国工业化率开始出现下降,2010年左右开始趋势性回落,2015年已降至33%,接近1969年水平。

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0年前,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长趋势表现出高同步性,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2010年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且相较经济增速下滑幅度更大,2015年后,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低于经济增速,第二产业的萎缩已成为拖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化率的持续下降,与我国经济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有一定关联,表现为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趋势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占比趋势性抬升。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农业占GDP比重较高,工业仍在初级阶段,1952年一、二、三产比例大致为5:

2:

3;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工业化快速崛起,农业经济逐渐衰落,2010年前后,一、二、三产比例大致为1:

5:

4;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继续跃升,在国家政策的主动引导下,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持续推进,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2015年一、二、三产比例大致为1:

4:

5,服务业已取代工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从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来看,过去30年基本是工业贡献率>服务业贡献率>农业贡献率;直到2015年,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7.5%和57.4%,服务业贡献率显著超过工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2、区域产业结构分化,部分省份加速转型

当下,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分化:

东部地区省份服务业占比普遍较高,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015年底,除海南(23.1%)外,农业占GDP比重已普遍低于20%,农业大省主要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上海(0.4%)、北京(0.6%)、天津(1.3%)农业占比最低。

从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

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高于工业)的15个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最为发达(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达80%和68%);而在大多数中西部省份,工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其中,安徽、陕西、吉林、内蒙古、福建、江西6省工业仍是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产值超过GDP的一半)。

事实上,海南省虽然农业占比全国最高,但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已基本脱离传统的低效劳作模式,而是更侧重于发展依托优质生态环境、符合国际进口标准的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产业附加值并不低。

从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来看,海南主动规避了可能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工业经济,着力发展新型农业和服务业(海南服务业占比达53.4%,全国排名第4)。

近年来,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一直在持续推进,从产业结构变迁来看,部分省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较为成功,部分省份则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

2015年,以山西为代表的部分省份,出现产业结构升级较快(2015年山西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例21%,全国第二高)、经济增速大幅下滑(2015年山西经济增速仅3.1%,全国倒数第二)和GDP高能耗(山西单位GDP能耗1.76吨标准煤/万元,全国第三高)等特点,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

而以上海为代表的部分省份,在产业结构升级较快的同时,经济增速维持并未出现大幅下降,GDP能耗也相对较低,显示产业转型相对成功。

(三)区域投资分化,增长动能各异

1、投资托底经济增长,分项结构特征显著

近年来,尽管投资增速日趋下行,但投资占GDP比重仍在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依然较强。

2004年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处于上升阶段,2004年增速最高曾达53%,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04-2009年,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维持在相对高位(25%以上);2009年后,投资增速开始转入下行通道,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仅为8.2%。

尽管投资增速日趋下行,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却逐年增加,从2005年40%升至2015年80%。

近两年来全国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辽宁投资数据因“挤水分”而“断崖式”下滑的拖累。

剔除辽宁数据的干扰后,今年上半年全国投资增速保持在11%以上(略高于2015年的10%),与当前宏观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