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613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阅读训练精编Word格式.docx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

00至第二天1:

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

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

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

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

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

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

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2)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答案:

1.D(“飞脂革”是指“抛扔浇了油的皮革”,“脂”和“革”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C两项。

“宗政激将士血战”是指“孟宗政激励将士们进行血战”,“进行血战”陈述的对象是“将士”,所以“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错误,可排除BC两项。

故选D。

2.A(“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错,元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3.B(“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错,文中许国、王大任增援,至于扈再兴,文中只是说“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

4.

(1)孟宗政用重赏招募勇士,找机会突然袭击,金兵支撑不下去,派重兵攻城,孟宗政赵方全力抗击。

(关键词“厚”“间”“薄”各1分,句意2分。

(2)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孟宗政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分给他们田地,盖房子给他们住。

(关键词“发”“赡”各1分,定语后置句“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孟宗政,字德夫,是绛州人。

孟宗政从小就豪爽伟岸,有胆略,常常在边界战场出入。

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侵犯襄州、郢州,孟宗政率领义士借助天险进行游动作战,夺取金兵的军用物资。

宣抚使吴猎认为他是个奇才,补授承节郎。

京西路赵方推荐他的才能,转官秉义郎。

嘉定十年,金兵进犯襄阳、枣阳。

孟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成三军,在三个地方设下埋伏,浴血奋战,金兵败逃。

不久得到报告说枣阳被围危急,孟宗政中午从岘首出发,天快亮的时候抵达枣阳,快马奔驰,行军如神。

金兵十分恐慌,乘夜逃走。

赵方这时正好移任京西帅臣,得到捷报大喜,差遣孟宗政代理枣阳军。

刚上任,他的一个爱仆犯了新法令,立即将他斩首,军民惊骇。

于是筑堤积水,修建城墙,检阅士兵。

十一年,金兵元帅完颜赛不率领步骑兵围城,孟宗政五扈再兴会合兵力抵抗敌人,历时三个月,大小七十多次战斗,孟宗政身先士卒。

金兵每战必败,十分气忿,环绕城墙开挖壕沟,四面派士兵排列在壕沟外,发射飞箭。

孟宗政用重赏招募勇士,找机会突然袭击,金兵支撑不下去,派重兵攻城,孟宗政跟随赵方全力抗击。

随州守臣许国的增援部队到了白水,战鼓声都能听得见。

孟宗政率将领们出城迎战,金兵溃散奔逃。

十二年,金兵选派强兵,抬着云梯直接到西北圆楼下登城。

城中的军士用长戈捣击他们的喉咙,敢勇军从下面夹击金兵。

金兵连续没能达到目的,不久乘顺风渡过壕沟,抛扔浇了油的皮革焚烧战棚,孟宗政激励将士们进行血战,共十五阵,飞箭蝗石交加,金兵死了一千多,射死了金兵都统。

天刮起反方向的风,金兵更加愤怒,炮打得愈发密争。

正好宋将王大任带着一千精锐士兵冒着重围转战入城,内外合力,士气大振,奋勇冲进金兵营垒,从晚饭时到三更,金兵死尸遍地,缴获数以万计的辎重牛马。

制置司因为湖阳县有金兵压境,发命令让孟宗政去对付。

孟宗政一鼓作气将金兵拔除,扫荡营寨,全国人从此不敢窥视襄、汉、枣阳。

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孟宗政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分给他们田地,盖房子给他们住。

全国人民称呼他叫“孟爷爷”。

不久生恶疮去世。

孟宗政对于有功劳的即使有怨仇也必定奖赏,有罪过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必定惩罚。

从没学过兵法,却暗里与兵法相合。

孟宗政死的那天,边城为他罢市痛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

骁勇善射,交通豪侠。

其兄山伯每诫之曰:

“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

”数詈辱之。

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因与仁恭侍儿私通,恐事泄,又见天下已乱,阴怀异计,乃宣言于郡中曰:

“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以此激怒众人,皆发愤怨。

武周知众心摇动,因称疾不起,乡闾踿踿豪杰多来候问,遂椎牛纵酒大言曰:

“盗贼若此,壮士守志,并死沟壑。

今仓内积粟皆烂,谁能与我取之?

”诸豪杰皆许诺。

与同郡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踿踿,武周上谒,万岁自后而入,斩仁恭于郡厅,持其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

于是开廪以赈穷乏,驰檄境内,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

武周自称太守,遣使附于突厥。

隋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合兵讨之,围其桑乾镇。

会突厥大至,与武周共击智辩,隋师败绩。

孝意奔还雁门,部人杀之,以城降于武周。

于是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及攻陷定襄,复归于马邑。

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

因僭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

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

复遣右仆射裴寂拒之,战又败绩。

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

高祖亲幸蒲津关,太宗踿踿自柏壁轻骑谒高祖于行在所。

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

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走,自乾烛谷亡奔突厥。

太宗进平并州,悉复故地。

武周又欲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

武周自初起至死,凡六载。

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曰:

“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踿踿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联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

”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

及败,泣谓君璋曰:

“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刘武周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B.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C.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D.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闾,《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即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的“乡闾”指民众聚居之处。

B.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

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

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

D.悬军,指深入敌方的孤军。

悬,空无所倚的意思。

“悬军深入”后来演变成成语,意思是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人战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武周年轻时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豪侠。

他的哥哥常常警告他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并且多次辱骂他,致使他离家前往洛阳。

B.刘武周品行不端,爱搞阴谋诡计。

他深受太守王仁恭的信任和优待,却与太守的侍女私通,害怕事情败露就散布谣言,最终斩杀王仁恭起兵造反。

C.刘武周全力讨好突厥,终被突厥杀害。

他将俘获的汾阳宫的宫女献给突厥,依靠突厥自称皇帝,在唐太宗全力围剿下,逃到突厥,准备逃回时被杀。

D.刘武周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

他出兵南侵唐政权所在地时,苑君璋劝他依附突厥、结援唐朝,他执意不听以致失败,失败后对苑君璋十分怨恨。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5分)

(2)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5分)

答案:

5.D“帐内”指军幕中的将佐,“募”是应召的意思,两个词语之间要断开。

“以军功授建节校尉”是连接紧密的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

“亲遇”是亲近优待之意,中间不能断开。

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其含义为刘武周因此离家到洛阳,做了太仆卿杨义臣的士卒,应召入伍征讨辽东,凭战功被任命为建节校尉。

回到家乡河间郡,任鹰扬府校尉。

郡太守王仁恭认为他是本郡的杰出人才,非常信任优待他,每每叫他带领侍从们居住在小门内的屋子里。

【技巧点拨】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

①根据文意断句。

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

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6.C: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太宗是庙号,不是谥号。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

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

本题将实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

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

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7.D项,从原文看“及败,泣谓君璋曰:

‘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可以知道,“失败后对苑君璋十分怨恨”的说法错误,原文说他失败后,勇于向苑君璋认错,后悔没听他的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

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8.

(1)现在百姓饿得要命,在田野上死人压着死人,王府尹关着粮仓不愿救济,哪里有担忧百姓的意思!

(枕、恤、岂、“相枕于野”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唐太祖发动一个州的兵力,平定京城长安一带,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倾倒,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人力吗?

(举、影、风靡、固各1分,句意1分)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落实好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枕”,压着;

“恤”,救济;

“岂”,哪里;

“相枕于野”,状语后置,在田野上死人压着死人。

(2)“举”,发动;

“影”,像影子一样;

“风靡”,倾倒;

“固”,本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重点实词“枕”“恤”“岂”“举”“影”“风靡”“固”,特殊句式“相枕于野”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参考译文】

刘武周,河间郡景城县人。

刘武周勇猛迅捷善于骑射,跟强横任侠之徒交往密切。

他的哥哥刘山伯每每警告他说:

“你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的。

”多次辱骂他。

刘武周因此离家到洛阳,做了太仆卿杨义臣的士卒,应召入伍征讨辽东,凭战功被任命为建节校尉。

趁便跟王仁恭的侍女私通,害怕事情败露,又见天下已经动乱,暗藏野心,就在郡中散布说:

“现在百姓饿得要命,田野上死人压着死人,王府尹关着粮仓不愿救济,哪里有担忧百姓的意思!

”用这些话激怒了群众,都发泄着愤怒怨恨。

刘武周见民心已经动摇,就诈称生病不起床,老家的强横凶顽之徒都来问候,于是杀牛打酒大吃大喝口出狂言说:

“造反才能像这样生活,英雄好汉就要坚守志向,一起死在溪谷山沟也在所不辞。

如今仓库里堆积的粟米都要烂了,谁敢跟我去拿来?

”这班人都赞同响应。

他跟同郡的张万岁等十多人瞅准王仁恭正在处理公务,刘武周就去禀告事情,张万岁从背后溜进来,在郡厅斩杀了王仁恭,拿着他的首级到郡城宣传展示,没有人敢动一动。

于是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在郡内发送快报,所属各县都归附了他,得到士卒一万多人。

刘武周自称太守,派遣使者去投靠突厥。

隋朝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联合兵力讨伐他,包围了他的桑乾镇。

碰上突厥派来大队人马,同刘武周一起打王智辩,隋军战败。

陈孝意逃回雁门,部下杀了他,献城投降刘武周。

于是突袭攻克了楼烦郡,进军夺取了汾阳宫,抓来隋朝的宫女去贿赂突厥,始毕可汗用马答谢他,士气更加高涨。

于是攻克了定襄,又回到马邑县。

突厥把刘武周立为定杨可汗,把有狼头图徽的大旗送给他,他就僭越自称皇帝,把妻子沮氏当作皇后,年号定为天兴。

高祖派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军讨伐刘武周,全军覆没,李仲文后来得以逃回。

再派右仆射裴寂抵御他,一打又被战败。

刘武周继续进逼,总管齐王李元吉丢下太原城悄悄逃跑了。

刘武周于是攻占了太原。

高祖亲自视察蒲津关,太宗轻装骑马从柏壁到高祖住地拜见。

刘武周在浩州再次进攻李仲文,多次战斗都失败了,加之粮草运输接不上,刘武周大为惊慌,带领五百人马丢下并州向北逃跑,从乾烛谷逃亡突厥。

太宗进军平定并州,全部收复原有地盘。

刘武周又想设法回到老家马邑县,消息泄露,被突厥杀死。

刘武周从起兵到被杀,共六年时间。

当初,刘武周率兵向南侵犯,苑君璋劝说他:

“唐太祖发动一个州的兵力,平定京城长安一带,郡县像影子一样归顺,所向无敌,这本来就是上天的助力,难道说是人力吗?

况且并州以南,地势险阻,如果孤军深入,恐怕后无援军,不如联合突厥,和唐朝结援,面南称帝,这才是上策。

”刘武周不听,派苑君璋防守朔州,于是侵犯汾水、山西。

等到失败后,哭着对苑君璋说:

“后悔当初不采纳你的意见,才到了现在的地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

“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稀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

“子可与言乎?

欲与子有言也。

”稀曰:

“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稀素知其能也,信之,曰:

“谨奉教!

”汉十年,陈稀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稀所,曰:

“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稀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贻信曰:

“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

这里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

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韩信认为陈稀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

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 

中吸取教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曰:

9.D

10.A这里伍为“同伙之人”

11.B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12.①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将”“将”“所以”各1分,句意2分。

②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为……所”“儿女子”“夷”各1分,句意2分。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

说:

“大王怎么竟肯光临。

”韩信出门笑着说:

“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皇上问韩信:

“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

“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皇上说:

“你怎么样?

”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