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351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1、城市聚落: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

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3、城市聚落的景观:

一般有公共建筑、住宅楼群、交通网络、商业中心、园林绿化以及地下管道系统等。

4、城市聚落的功能差异:

任何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汇集了多功能。

(如以政治活动为主(首都);

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

以历史文化和文艺特色为主)一般城市聚落内部也有不同特色的功能。

高科技园区、商业区、生活小区等)

5、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聚落类型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聚落规模

主要产业(经济结构)

农、林、牧、副、渔业

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业

建筑景观

低矮稀疏

高大密集

人口密度

稀疏

稠密

人际关系

密切、血缘关系

地域、产业关系

公共设施

少、落后

多、齐全

交通方式

落后

发达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1、区域间发生联系的原因:

不同区域,由于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区域发展需要的影响,需要发生联系。

2、原则: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3、交流与合作:

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海拔及相对高度:

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即海拔。

地面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注:

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

4、提示:

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

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5、分层设色地形图(一目了然看地形)

褐色越深,海拔越高,绿色越深,海拔越低,黄色区域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绿色区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6、地形剖面图(直观看出高低起伏)

 

7、交通方式的优劣:

水路运输:

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受水文和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大。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造价高,不适合短途运输。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投资大。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速度较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运量小,运费不便宜。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泄露,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一、大洲和大洋

(一)人类的栖息地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

71%。

陆地:

29%)因此被称为“水球”或“蓝色的星球”。

2、陆地:

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是指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岛屿是指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的群岛:

马来群岛);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组成了大洲。

3、七大洲从大到小排序及分布: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最大的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4、各洲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3)亚、北美分界线:

白令海峡(4)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

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为人类提供了空间资源(海峡、运河和港口,促进物资交流)

(2)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水循环)

(3)为人类提供渔盐资源。

(盐类和鱼类)

(4)为人类提供了矿产资源(石油和锰结核等)

(5)为人类提供了能量资源(海水运动)

(6)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珍惜独特的生物、多姿多彩的景观)

3、运河和海峡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环境

(一)地形多样

1、不同地形的特征:

类型

平原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

海拔

一般低于200米

超过500米

低于500米

不一定

起伏状况

平坦(低平)

起伏大,坡度陡(高陡)

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高平)

起伏小,坡度和缓

(低缓)

中间低,四周高

2、知道世界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

山脉: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原:

巴西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

平原: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盆地:

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

3、地形特点的描述:

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4、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对河流走向的影响:

(1)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很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它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影响:

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二)气象万千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短时间;

时刻变化

长时间;

变化不大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2、气候的基本特点是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图见课本P34)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及降水柱图:

注:

判读规律: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

以“温”定“带”,主要看最冷月温度。

热带>15℃;

亚热带0℃-15℃之间;

温带<0℃;

寒带最热月<5℃。

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

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A.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同:

全年各月均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异:

降水量多少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有渐变现象。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异:

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

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D.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地中海气候冬暖夏凉,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5、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

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穿厚厚的衣服;

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2)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

(3)有时候,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气温异常升高或降低,降水异常增多或减少,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6、风光迥异:

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动物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多样的地形和多种气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7、各种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干旱少雨,十分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

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变化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暖夏凉,气温年变化小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皆为冬季

高山气候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升高1000米,降6℃)

(三)众多的河湖

1、河流:

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

分为常年河(分布在湿润地区,水量丰富,常年不断,如尼罗河);

时令河(又称季节河,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

丰水季节,形成水流,如塔里木河);

人工运河(人工开凿的河流,如苏伊士运河)

2、世界主要河流特点及分布:

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

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

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黄河——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刚果河——非洲第二长河,世界第二大河

3、世界主要湖泊及分布:

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珠。

里海——最大的咸水湖;

苏必利尔湖——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最深的湖泊;

死海——海拔最低的湖泊;

纳木错——海拔最高的湖泊

4、亚洲的主要河流(见P38页图)

5、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决定了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随地势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分别向东、向南、向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6、河流、湖泊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为人们提供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2)形成了平坦的平原,带来肥沃的土壤

(3)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修建水电站,还能蓄水防洪,调节气候)

(4)提供了便利的运输通道,利于发展航运

(5)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渔盐之利)

(6)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发展旅游业,供人们休闲娱乐。

三、世界大家庭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有关系。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南北美洲东部。

(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人口稀疏区:

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寒、热、高、干地区)

3、不同的人种特征及分布

人种

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黄种人

皮肤呈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

黑种人

肤色呈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分布特点:

三种人种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其次还有各人种混居区。

世界各色人种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

他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语言和宗教

1、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45页教材)

①汉语:

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②英语:

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但现在的分布如下

宗教

分布

文化特征

基督教

欧洲、美洲、大洋洲

教堂(巴黎圣母院),分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中心是梵蒂冈

伊斯兰教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泰姬陵)教徒叫穆斯林,中国的回教和清真教属于伊斯兰教(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 

佛教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寺院(布达拉宫)喇嘛教属于佛教一支(藏族、蒙古族、满族等信仰)

(三)国家和地区

1、国家:

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目前取得独立,拥有主权的近200个国家,记住面积居世界前6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地区:

没有获得独立,有领土争议。

(克什米尔地区)

3、领土:

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国界线:

国界线是人为划分的,依山而定(如:

法国与西班牙),沿河而行(如老挝与泰国),经纬线划分(如美国与加拿大)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两类国家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南北对话)

6、国家之间应该怎样加强合作与交流:

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地球仪(见教材上P53页图,经线,纬线图,半球图)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或点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

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判读规律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

自北向南,纬度减小的是北纬N,增大的是南纬S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自西向东变大的是东经E,减小的是西经W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度为低纬度;

30-60度为中纬度;

60-90度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二妞六姨分东西,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2、经纬网:

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

北纬40度,东经116度(见教材P54页)注意: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

1、平原:

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2、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

自然

环境

(1)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

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灌溉发达。

位于北美洲中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

生产

特点

精耕细作,人力劳作;

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

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商品化、一体化程度高。

农作物

水稻(水田农业)

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

生活

特色

人口稠密;

吊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兽;

以米饭为主,水稻生产影响着文化、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

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以肉类食物为主;

交通发达。

共同点

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

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

二、与山为邻

1、山区:

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

2、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的比较

安第斯山脉(秘鲁)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山脉位置

和走向

(1)山脉位置: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

南北走向。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腹地;

跨越的国家有:

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

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

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

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景观。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起伏变化大,地形多样,景观奇特。

山区生产和生活特色

在安第斯山区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在山区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形成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印第安人在此放牧羊驼和骆马。

畜牧业的影响: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和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骆马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瑞士主要开展的旅游项目有:

登山、滑雪。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成为旅游热区原因:

(1)自然环境:

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

冬天适合发展滑雪运动。

(2)旅游设施:

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

(3)交通条件:

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

旅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

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

旅游业的影响:

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

带来大量外汇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难题和困境。

三、傍水而居

(一)耕海牧鱼——海洋渔业生产(以日本为例)

1、日本的自然环境:

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多火山、地震。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2)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岛多(自北向南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另有3900多小岛)

(3)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

(4)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匮乏,渔业资源丰富。

2、日本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2)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3)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船业、先进的纺织工业)

(4)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3、鱼对日本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的影响

(1)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如造船厂、渔网厂、制冰厂、冷冻库、水产加工厂等;

(2)促进了日本经济贸易的发展,鱼市繁荣;

(3)影响着日本人的饮食习惯,鱼虾等水产品是日本人的日常美食;

(4)影响着日本的文化活动,渔民们不仅每年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丰收,还有一些与鱼有关的文字、艺术谚语、节日(如“男孩节”上悬挂鲤鱼旗)

4、日本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日本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

②石油危机造成油价上涨,利润越来越少;

③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2)解决日本渔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①实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

②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

③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二)水上都市——以威尼斯为例

1、因水而生

(1)威尼斯城的位置特征:

欧洲南部,意大利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建城原因:

威尼斯属于海边的岛屿地带,地势低洼。

威尼斯人在祖先选择在此修建城市主要是为了利用有利地形躲避外地,便于防守。

(3)城市特色:

主建于海边浅水滩上,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

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2、因水而兴

(1)威尼斯濒临地中海,10—14世纪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通道,曾一度成为世界的门户、欧洲的中心、地中海的霸主。

(2)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威尼斯的贸易霸主地位衰落,但威尼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欧洲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使威尼斯继续保持着繁荣。

3、因水而美: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交通船、汽艇、贡朵拉),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让人遐想,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国游人。

4、因水而忧:

威尼斯的“三忧”:

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环境污染。

四、草原人家

(一)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

1、非洲热带草原的分布:

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地跨赤道,南部半球大致对称分布。

2、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热带草原的降水对景观的影响:

草原上的降水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每到雨季,降水充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

每到旱季,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