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801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肯尼思•阿罗等人运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有两个支柱:

一是通过投票实现多数决策。

选民均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理性行为的人。

二是公共商品的有效供给。

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第一,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逻辑起点。

这种分析假定个人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理性的,即每个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都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因而每个个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第二,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

也就是说,个人偏好被假定为是持续的,而且个人被假定能够依其偏好比较选择各种相互替代的方案,实现其最优选择;

第三,公共选择强调分析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即任何理论假设和命题都是可以在实际研究中得以检验,即结论必须产生一个能经受经济或政治检验的命题。

3)、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范围:

卡尔•多伊奇、金德尔伯格等将原本用于研究国内政治经济互动的公共选择理论扩大用于分析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关系。

学者们主要将其应用于公共物品分析、联盟和搭便车现象、政治经济模型、关税和贸易限制、国际组织,等等。

4)、公共选择方法对IPE的意义:

第一,公共选择方法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即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一般的政治问题。

这并不是说,公共选择方法比其它方法优越,而是说它能够解释国际政治学的某些方面;

第二,公共选择分析的优势在于,这种分析基于一个明确的和统一的人类行为理论,同时也基于一个能够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证实的技术工具

第三,公共选择分析集中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特别的方面,它能够分离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关系并使得对这些简单的关系的分析成为可能。

高度的抽象使得公共选择在一些复杂问题领域能够得出真知灼见的分析;

第四,因为公共选择强调对现实的研究,所以它派生的命题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第五,公共选择是跨学科的。

2、博弈论:

博弈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兼战略理论家托马斯•雪林和加拿大心理学家拉波特开发的,卡尔•多伊奇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如何针对别人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

从学术上讲,是在相互利害冲突的国际社会中,如何最大限度做到自我牺牲的最小化而进行的数学计量分析。

模式:

“胆小鬼模式”是过去一些美国少年玩的一种游戏。

“囚徒的困境”是关于分别关押的两个同谋犯各自对另一方有可能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假设和描述。

揭示了人的理性选择的难题。

在不知道对手的决定,而又无法沟通的情况下,每一个孤立的人应该选择哪种策略最合理呢?

“囚徒的困境”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特别是相互依存论所主张的国际制度建设与制度之中,以及后霸权理论之中。

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因广泛使用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而比之传统的国际政治学具有科学色彩。

布鲁诺•S•弗雷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五大贡献:

A、能够研究和阐述国际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特殊问题;

B、使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回归到“人的行为”;

C、能以高度的抽象帮助我们分离、分析和比较国际政治经济互动关系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D、注重经验验证,使结论经得起考验;

E、把原本分属政治经济的两门学科紧密的统一起来。

三、国际机制

1、国际机制:

无论是倾向于自由主义,还是倾向于现实主义,一般都把机制定义为一个体系内限制、规范并且使其参与者的行为合法化的一系列规则、规定、章程或者程序。

离开这些规则、规定、章程或者程序,其参与者的行为就被这个体系内的其他参与者看做是不合法的。

2、特征:

首先,国际机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国际机制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参与者对合法化、合适或者道德行为的一种理解、希望以及信念。

其次,一种国际机制包括恰当的决策程序网络。

人们在确定一种机制时,不仅要依据一个主要的本质性的规则,而且还要考虑这些规则所能适应的更为广泛的规则。

第三,描述一种国际机制一定要包括它所支持的主要规则的特征,同时也包括那些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行为的规则。

第四,每一个机制都有许多精英,他们是机制的实践者。

尽管国际组织、跨国组织,有时国内的组织在实践上以及合法性上是国际机制的参与者,但民族国家的政府是许多国际机制的主要官方成员。

当然,机制的参与者主要是官僚机构或者是作为这些官僚机构的个人,这些机构和个人通过发明和维持某些机制来主宰国籍关系的问题领域(issue2areas)。

第五,一种国际机制存在于国际关系的每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领域之中,在那里,有非常明晰的行为规范。

在那些行为有规则的地方,一定存在某种规定、规则或章程来解释它。

3、分析倾向

国际机制分析方法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非常盛行的方法。

自由主义者将之用来分析诸如殖民主义、食物、国际经济机制、国际贸易机制的变化、国际石油机制的变化、国际货币机制的变化、霸权稳定以及相互依存,而现实主义者则将之用来分析第三世界对国际机制转化的要求。

四、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

1、霸权带来稳定说。

所谓霸权(hegemony)是指主权国家以某种方式按照其意志来建构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系的权力。

其特点是具有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以特定的方式运用其超强实力贯彻其意志或实现其利益。

由这种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才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世界才能出现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

2、霸主自我牺牲说。

霸权国家为建立霸权体系而必须提供国际公共商品。

这些国际公共商品(扩大自由贸易体制、开放本国市场)的提供是需要成本的。

为了弥补这种消耗,霸权国家必须保持强大生产能力以拥有充分的“经济的剩余”。

公共产品是指一种不因个人、家庭或公司的消费而减少对其他潜在消费者可用的数量的产品。

但公共产品却会因“自由搭乘”问题而受到威胁,所谓“搭便车”是指享受了公共产品却不支付维护费。

在一国之内,这个问题说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在国际体系中的公共产品,如建立在非歧视原则上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的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货币,国际安全等。

在国际社会缺乏公共权威的现实下,只有霸权国才有实力、有意愿去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免费搭车”现象。

3、霸权必衰说。

霸权国家对国际秩序的控制是以“经济上有剩余”为基础的。

然而,为维持秩序而付出的成本又是不断上升的(高水平的军费和技术开发费、开放本国市场和对外转让技术)。

在负担越来越沉重而国际社会中“白搭车者”经济的迅速壮大的情况下,霸权国家提供国际公共商品的能力和意欲逐渐减弱,以至最后完全丧失。

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霸权衰落导致国际体系的变革。

政治不稳定和自由贸易体制瓦解及争霸战。

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鲜明的反映了美国战后崛起和衰弱的历史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摆脱了现实主义单纯权力政治的分析框架,进入了从经济政治综合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的新阶段。

吉尔平的上述看法不仅受到美国官方的赞扬,在学术界也有众多知音。

1987年保罗·

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

书中着力论证了军事负担过重是历史上的帝国兴亡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印证了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

但是,对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持怀疑、反对态度的也比比皆是。

亨廷顿指出,只要调整政策一定会消灭双赤字。

奈也发表文章认为,美国并没有衰弱。

斯特兰奇、美国的亨利·

诺、布鲁斯·

拉塞特也都认为,美国国力只是因西欧、日本的强盛而相对下降而非衰弱,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国际政治权力的基础,重新考虑对世界控制的手段与形式。

五、基殴汉的后霸权主义

后霸权理论是对吉尔平霸权稳定论的修正。

核心有三个:

1、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尽管是以美国主宰为特征的,但仍然有必要维持;

2、在美国国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上述体系的关键是盟国的合作,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得益;

3、要创立一个让第三世界也能参与上述合作维持国际体系的机制。

基欧汉认为,后霸权合作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和谐(默契、无须政策协调),二是合作,三是斗争。

基欧汉认为后霸权合作的三种形式将会交替出现。

日本上智大学教授猪口邦子在《后霸权体制与日本的选择》中,从盟国的立场对后霸权合作的形势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她指出,有关国家出于共同利益需要,会共同合作把美国霸权维持下去。

她认为,霸权体制中,霸权国是维持国际体系的唯一主体,体系极不稳定。

而后霸权体制下,维持秩序的是多国,事事靠协商,大家共同提供公共商品,外交结果不可预测,各方利益一致,出现结构性稳定。

六、依附论

1、弗兰克的宗主-卫星论

主要著述有:

《不发达的发展》、《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和不发达》、《依附性积累和不发达》。

宗主-卫星论是弗兰克批判地吸收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而形成的。

弗兰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既是宗主国对殖民地剥削压迫的历史遗物,又是现今发达国家也即中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即卫星国家的剥削与控制所造成的。

他认为,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

他认为卫星式的发展,既不能自生也不能长存,要通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来消除这种悲惨的现实。

2、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论

1978年出版了《帝国主义与依附》,其观点为:

A、对依附概念的定义: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简而言之,依附是某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扩张制约的状况。

包括两层意思;

被动反映论(依赖、从属),内部结构决定论(制约本国结构、加剧外部依附)。

B、对三种依附形式的分析:

工业-贸易依附(在殖民地占有生产要素主宰之);

工业-金融依附(帝国时期、单一经济结构);

工业-技术依附(发达国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占领其国内市场,资金、技术双制约。

C、发展途径:

参加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搞国家资本主义)。

他明确指出:

依附性发展行不通,应该走人民革命之路,从根本上消灭依附,实现经济自主发展。

3、阿明的自立论

萨米尔·

阿明是埃及著名经济学家。

主要著作:

《不平衡的发展》、《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帝国主义与不平衡发展》等,主要观点:

A、外围国家的资本主义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经济强加的。

未形成真正独立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对中心国家俯首听命的封建领主和买办阶级。

B、资本主义生产分为出口、大众消费、奢侈品和设备投资四个部门。

在外围国家起作用的只有出口和奢侈品部门,且受国内、国际市场的限制。

因此,经济无自身推动力只能依附。

C、不平等分工和交换是中心国家控制外围国家的基本手段。

阿明认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都不行,根本出路在于减少、推迟或切断与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打破不平等分工,实现自力更生。

D、阿明提出,资本积累也分为中心积累型(自主、资本本性基础上的自我发展、扩张)和外围积累型。

中心积累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商业扩张。

第二阶段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扩张。

第三阶段是后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国公司和科技革命形成了不平等的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外围积累型的特征是贫困和不发达的积累,也即外向型外围经济。

E、根本出路:

脱钩。

4、卡尔多索的依附发展论

卡尔多索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原本是一个激进的依附论者,后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依附和发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一个过程中同时发生的两个方面。

卡尔多索认为由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相当一部分工业资本已经转移到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外围国家。

一部分外围国家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现象。

国际垄断资本、外围国家的私人资本和国有资本出现了共同扩张、利益趋同现象。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迅速起飞(但缺少自主性技术、外债累累、出口畸形发展)。

不主张暴力和对抗,主张对依附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对策,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卡尔多索在1971年的《依附论还是对具体依附形态的分析》,1979年《拉丁美洲的依附与发展》,将上述观点概括为联系性依附发展战略,明确反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强调要利用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关系来发展经济,壮大自己,最后走向自主。

日本学者渡边利夫在卡尔多索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从依附到自主”的理论。

认为,依附性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依附是发展中国家取得自立的必要代价(四小龙)。

1、关于依附的定义。

普遍接受的是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

所谓依附,指的是某些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影响。

当有些国家(主导国)能够扩展和自我发展,而另一些国家(依附国)只是这种经济扩展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扩展对依附国的发展或产生积极的影响,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时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形式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和世界贸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采取了依附的形式。

七、世界体系论

●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1、基本观点:

1)世界体系是一个“世界经济体”。

世界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

●A、世界体系的起源: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世界体系的运行: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

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域,而“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则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

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

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幻灯片157

C、世界体系的趋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从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地扩展。

商品化、机械化、合同化、相互依存和两极化是其基本的五种长期趋向。

2)世界体系是一个多重国家体系。

A、国家和国家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独特产物。

国家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之间控制和分配剩余价值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机制。

B、国家自产生起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重过程:

一是中心区的“中心化”过程,二是边缘地区的“边缘化”过程。

这一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C、世界政治存在霸权周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即17世纪的联合省(荷兰)、19世纪中叶的英国霸权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

3)世界体系还是“多元文化体”

自从近代革命和科学至上主义风行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这一思潮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的扩展,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这种文明长期压抑其他非西方文明。

4)体系的终结

沃勒斯坦对现有体系充满强烈的否定态度。

现有体系已接近“周期的结束”。

未来世界体系文明将面临其他的可能性。

世界体系论的内在缺陷

●首先,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

事实上,资本主义化除了工业化、世界性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变迁。

●  其次,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外部因素决定论)过于僵化。

整体研究法忽略了具体国家不同历史对期的特殊发展过程,忽视了对具体国家发展道路的探讨,缺乏实际应用性。

●  再次,世界体系理论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沃勒斯坦认为,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经济地位决定它的政治地位。

这一观点有悖于现实。

尽管资本主义对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政治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不是完全由经济决定的。

  最后,世界体系理论陷入历史悲观主义与怀疑论的泥沼。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这使得它能在500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

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由于他对未来体系设计的模糊性、空想性和不可控制性,导致沃勒斯坦在否定之后无所立论,怀疑之后无所创新,最终陷入了历史悲观主义。

总结

1、世界体系是一个由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文明三个部分组成的实体。

世界体系在16世纪的欧洲首先形成,然后扩展到全世界。

2、现今的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体系,存在着中心、准边缘和边缘三个层次。

3、沃伦斯坦认为世界体的关键是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两个范畴的运动,一是阶级范畴的运动,二是地理范畴的运动。

八、结构性权力

1、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美国中心”的批判

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说带有明显的欧洲风格,理论细腻,立论严谨,充满文化和哲理,同美国人在理论上的粗造、片面和夸夸其谈(霸气和说教)恰成对照。

过分注重与经济学的攀比、忽视国际政治经济学内在的特点是斯特兰奇对美国同行的第一个批评。

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看成是有关国家对外政策的分支学科是斯特兰奇对美国同行的第二个批评。

从理论脉络来看,斯特兰奇既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权力政治研究的结论,同时又吸收和发展了相互依存理论,她的许多分析是以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在深化为前提而展开的。

斯特兰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在于提出了与美国学者不同的概念与范畴特别是她对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要胜吉尔平一筹。

斯特兰奇主张必须首先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即财富、安全、自由和民主四个观念入手,通过其不同组合,来认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大家庭:

首先考虑公正和平等;

封闭社会:

安全与程序;

市场社会:

财富和效率)。

其国际社会——价值观念——国家与市场的三段式理论,比之只关心国际社会中美国霸权的美国学者确有高明之处。

2、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的四种结构性权力

在阐述了社会基本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制度的不同之后,她又提出了是权力决定了财富、秩序、公平和自由的各种组合模式的问题。

她提出,在国际社会里主要存在两种权力。

一种是联系性权力,是甲靠权力迫使乙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对过程或结果的控制。

另一种是结构性权力(石油公司和产油国)。

结构性权力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是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权力,是决定政府与人民,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关系框架的权力。

斯特兰奇强调,结构性权力更为重要:

A、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越来越难以区分。

B、结构性权力是分散和隐含的,是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的的结构组成。

权力就是通过这四种结构对特定关系产生影响的。

因此,权力不只存在于能提供安全的人那里,而且也存在于能控制信贷和金融的人那里,也存在于掌握了知识的人那里。

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的后面是财富、秩序、公正和自由四大基本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斯特兰奇以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为基础,又出现诸如贸易、援助、能源、运输等次结构性权力来说明国际社会各个层面权力的形成、结构和使用。

在分析中十分强调价值观念、知识和文化因素,使得斯特兰奇的理论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的欧洲学术气质。

九、广义相互依存轮与狭义相互依存轮的关系

广义相互依存论是由经济学家库珀等人为主体创立的关于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述。

可归纳为“三化”,即经济问题政治化、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

广义相互依存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初之间的20年中,世界经济中各国之间相互联系飞速扩大、相互影响急剧增加的事实为依据的。

狭义相互依存论是以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等人为主体的把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与国际政治中权力概念相结合的复合相互依存论。

复合相互依存论的重心是如何利用国家的权威对相互依存进行管理,如何把不对称相互依存关系所孕育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权力,其关键是两性,即敏感性和脆弱性。

狭义相互依存论的实质是对经济依存关系的的政治分析。

其核心是探讨经济相互依存在竞争性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国际制度

1、定义:

相互依存论都是主张以推进国际合作来消弥战争维持和平的。

广义相互依存论充满自由色彩,对未来的国际村和国际国家充满憧憬。

狭义相互依存论者主张通过国际制度的建设来推进国际合作。

基欧汉和奈把国际制度定义为由国家制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具有控制性的安排。

克莱斯纳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关系中某一特定领域中反映行为主体的原则、规范和政策决定程序的各种明文条例和默契。

他们认为国际制度大体有三种形式:

2、形式

A、国际制度可以由国家之间的协议或条约组成:

核不扩散、海洋制度等。

B、国际制度也可以是建设性的正式安排,而无论是否实施:

国际新秩序。

C、国际制度也可以是仅仅暗含的:

战后美加、美日关系。

共同点:

避免无政府状态、降低冲突潜能、实现有控制的发展。

3、奥兰˙杨的分析

A、国际制度由权利和规则、决策的程序和手续、使人遵守制度的机制构成;

B、国际制度能否有效取决于制度的形式是否合理、组织是否明确以及政策手段的强弱;

C、国际制度是动态发展的。

他提出,尽管在制度的创立和维持中存在着主导权之争,但从本质上看,任何国际制度都是一个对等的、自由支配的国际机制。

十一、软权力论

2、软权力的含义

丹尼斯·

朗在《权力论》中提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有武力、操纵、说服、权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