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687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Word格式.docx

汉承秦制;

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

考向一 重要历史概念——分封制的内涵、特点

[典例1] (2015·

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

三公,中阶之前;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

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

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考向二 论从史出——秦汉中央权力运行模式

[典例2] (2015·

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1)封建政治

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①促进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

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受到影响。

(3)思想观念

①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②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考点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一、远古时代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二、商周时期

1.农业: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

井田制。

2.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

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官营局面被打破;

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秦朝时期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

五、两汉时期

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

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考向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特点

[典例3]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向二 秦汉土地兼并的史料印证

[典例4] (2015·

上海高考)“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考点三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出现了现存最早星表——《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

商代汉字完整体系形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体的代表是《离骚》;

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二、秦朝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两汉时期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3.文学:

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成就。

考向一 史料的分类与信息获取

[典例5] (2015·

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向二 史料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民本思想

[典例6] (2015·

山东高考)《尚书·

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

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时期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汉代新儒学增加了以下内容:

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家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四 本阶段综合贯通性热考问题

     春秋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

[典例7] (2014·

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

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上: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上: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树立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

[典例8] (2015·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老子)

无为、小国寡民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的要求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双线排查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

1.(2015·

安徽高考)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2015·

重庆高考)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

题组二 先秦经济的发展

3.(2014·

上海高考)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题组三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4.(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题组四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6.(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7.(2015·

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题组五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8.(2015·

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9.(2014·

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题组六 秦汉时期的文化

10.(2015·

广东高考)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

C.行书D.草书

11.(2015·

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模块排查——模拟题组

[政治模块题组]

郑州六县联考)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济宁五校联考)和讯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某些省区新生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预计至2020年全国将有两千多万人面临择偶难题。

从源头考虑,上述观念的形成当首推(  )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

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

[经济模块题组]

3.(2015·

合肥七校联考)回顾历史,中国农民以勤劳勇敢著称,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曾经创造和支撑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的群体,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却长期处于受剥削、受欺压的弱势地位,其根本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封闭、分散和缺乏组织性

B.地主阶级拥有武装力量,对农民进行镇压

C.国家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

D.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沈阳检测)2015年是农历羊年。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肖”形象,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  )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

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

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日照调研)人民网:

“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文化模块题组]

洛阳检测)“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古代中国政府“多以德规范人的思维和思想”“以礼规范人的行为”。

以下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不能体现上述功能的主张

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C.“天人感应”“大一统”

D.“天下为主,君为客”

郑州二次联考)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综合非选题]

新泰一中期中)2015年5月《人民论坛》提出: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

下列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关“和”的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的论述有: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大学》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

学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材料二 道家的论述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材料三 墨家的论述有: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

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

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精析

第一部分 通史专题整合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聚焦

[典例1] 找关键点 材料中的“诸侯、诸伯、诸子”等均为我国古代爵位制度下的等级称谓,《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为儒学经典之一,由此可确定答案应选分封制。

干扰排除 三公九卿、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等制度均为秦汉时期的制度,晚于春秋时期,由此可排除B、C、D项。

答案 A

[典例2] 紧扣题眼 “群臣议定→宰相领衔→皇帝裁决”是材料的题眼所在,客观描述了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权力运行模式,有利于皇帝集权的同时,又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干扰排除 材料所描述的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

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答案 D

[典例3] 找关键点 “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9口人”是题眼所在,隐含着战国时期农耕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的意义,体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经营模式。

干扰排除 立足材料信息判断备选项是关键,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铁农具的使用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可排除C。

[典例4] 找关键点 “州郡”与“田亩连于方国”是解题得分的关键,前者“州”始现于东汉,后者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

干扰排除 A、B、C项内容均早于东汉时期,均与题意不符。

[典例5] 运用史识 掌握史料的分类及不同史料的史学价值是解题的关键,琅邪石刻与《淮南子》分别为一手和二手史料,使用文学作品印证研究历史应判断其真伪,谨慎使用。

干扰排除 A项不能体现“差异”的要求;

B项《淮南子》不适于历史记述,D项《淮南子》是文学作品,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凭证。

答案 C

[典例6] 信息获取 材料中的“当于民监”是题眼所在,强调统治者施政举措应把百姓的利益与民监作为可否的标准,与以民为本的内涵一致,故选C,其它备选项均与材料内涵不一致。

[典例7] 解题思路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对“农商”的重视程度来概括;

第三小问,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角度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