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
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
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C.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
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完全相通。
D.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伴着潸然清泪,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
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万木图》序
(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
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
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
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
“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
树一木,予谷若干。
”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
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
“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
其毋苟自为利!
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
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
毋苟自利也!
”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
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
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
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
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
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
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
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籍识其姓名籍:
登记、记录
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中:
中意、满意
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没:
通“殁”,死去
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虞:
忧患、祸患
5.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④所活不可胜计矣
⑤戒其子孙曰:
“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
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
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
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
(4分)
(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
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
②於陵子:
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
据《高士传》载:
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
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③桔槔:
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5分)
答: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③,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
④,,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⑥,怒涛卷霜雪,。
(《望海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
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
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4)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2.(原创题)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错误最多的的一项是(
)(2分)
A.蹊跷(xī)
三角架
慨当以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友谊(yí
)
吓马威
蒙头转向(mé
ng)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磕(kè
)拌
和事佬
敷衍塞责(fú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D.疙(gā)瘩
急救章
缠绵绯恻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13.(原创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人队经过一个赛季的努力,再一次获得冠军。
孙悦虽然加入了湖人队,但是他在这个队中只能说是附骥尾而已。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班主任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C.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而同情是人的另一种本能,它以利己为基础,由己出发,推己及人,先意承志替别人着想,两者不可或缺。
D.学业水平测试结束了,他还时刻念念不忘自己的“痛苦”经历,不能很快调整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
B.刚刚公布的《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是卫生部继去年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整治计划后,再次打出的一记重拳——医生乱用抗菌药,其处方权将被取消。
C.视书院为历史的垃圾而加以抛弃,是近代高等教育在体制上的一种选择,这使得中国传统型高等教育与现代大学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D.近期,媒体曝光了部分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究竟有多少药品企业使用了这种“毒胶囊”,监管部门必须作出肯定的答复。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
有人这样问他:
有钱快乐,还是没有钱快乐?
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
“。
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
①我不算有钱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①③②④⑤B.①⑤②③④C.②③④①⑤D.③②④①⑤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5分)
[本报北京3月1日电]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100多家医药企业在京开会。
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悉数到场。
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书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
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的征求意见稿中,药企代表们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建议书指出,现行“以药养医”制度使得医疗机构成为逐利机构。
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利益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索要回扣。
“以药养医”的制度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17.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
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
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棱罗说: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衡水中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第③自然段开头“不是说……,而是说……”句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在“深沉的把玩上”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
)
2.(3分)B(“虽然伴着潸然清泪”分析有误,详见第③段“甚至伴着潸然清泪”)
3.(3分)B(A“只要……就……”,依文意前后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C“都不是”“只在乎”太绝对。
D“让欣赏者”的说法错误)
4.B.(“中”,应该解释为“符合”。
课内《劝学》有“其曲中规”可作参考)
5.C.(①句是杨达卿先生对“为善施义”的思想认识,不属于“言行”;
④句是“为善施义”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⑥是社会名流对杨达卿先生的赞颂,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现其“为善施义”的)
6.D.(A“父子夫妇相食”于文无据;
B“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不对,应是让饥民种树,再提供粮食,使其有自食其力的感觉。
C《万木图》不是阮德柔绘制的,是他命画工绘制的)
7.
(1)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发”“振”“号于众”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当时的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
(“高”“工/作”“图/表”各1分,句意正确1分
8.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辋川风景图:
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殿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
(2分)运用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答出“动静结合”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1分。
9.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2分)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
(2分)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2分)
10.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④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⑥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1
(1)
【解析】选A、E。
A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错,原文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作者并没有“忍不住想笑”;
E项,“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错,“朦胧的敬慕之情”是在孩提时代,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不是孩子了。
(2)答案:
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
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
“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解析】本题涉及到对文章主题和材料关系的理解。
应该先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作者写了自己永不会忘记的三位死人,重点是鲁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以一个微跛孩子吊唁鲁迅时的情形引出自己孩提时代吊唁孙中山时的回忆。
文章最后两段点出写作意图:
以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的角度来赞扬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
(3)答案: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解析】有了上一题的基础,本题就好做了。
关键是审清题目要求,知道“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指什么。
(4)答: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解析】作者选取的材料毫无疑问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那么作者回忆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和悼念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找一下鲁迅和孙中山的共同点、自己瞻仰孙中山遗体和跛脚孩子吊唁鲁迅的共同点,问题就清楚了。
原来这就是衬托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12.C13.B(“附骥尾”谦辞,比喻仰仗别人成名。
“先意承志”原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改为“设身处地”)14.C
15.C(②从两方面回答了上文“有钱与没钱”的问题,为首句;
③承②的后半句;
④承③,回答有钱人是否快乐在于他“怎么用钱”;
①⑤回到自己,与下文相连,是下文“奴隶”、“主人”等观点的论据。
16.答案:
百余家药企欲上书国务院建议改革以药养医机制。
17.【参考答案】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解析】
(【考点】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文和课外阅读知识积累,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的内容。
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四个例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3分。
每组中,写出一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给1分;
写出两个,给3分)。
18.【试题分析】
“提示语”先以梭罗的话语引出“放下”的这个主题词,然后列出两类不同的看法:
一是直接认同(肯定)“放下”说法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反面,以认同“不放下”的说法来对应“放下”的观点。
这实际上也为考生提示了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思考,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