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国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5.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6.地域文化与人口
(1)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2)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生多育到只生一个。
【达标练习】
图2-1-1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A.1%B.2%
C.3%D.4%
2.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低—低—低”模式
表2-1-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3-4题。
表2-1-1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3.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4.移民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经济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据此完成5-6题。
5.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A.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6.为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开发新能源
C.控制人口数量D.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他们对人口或城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婚俗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
A.初婚年龄B.父母包办婚姻习俗
C.婚姻稳定程度D.一夫多妻
8.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D.从“四海为家”到“安土重迁”
9.中国和印度既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两个人口大国。
读表2-1-2及图2-1-2,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表2-1-2中数据,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或低)于世界平均值。
目前,印度每年新增的人口数约为万。
(2)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有哪些特点?
(3)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4)从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看,印度人口增长压力大的原因什么?
与印度相比,中国更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什么?
10.图2-1-3和图2-1-4分别为我国2001年跨省人口流动和城乡人口流动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人口最多的是省,流入人口最多的是省,引起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城市人口流入的比例是,乡村人口流出的比例是,体现了我国人口主要是由向迁移。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中心地理论;
城市化的特点。
理解:
城市化及其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
综合运用: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通过将城市的区位因素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例子结合起来(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分析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探讨城市选址和城市功能区选择的问题。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2.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分区
名称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其他特征
住宅区
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商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业区特点: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工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
3.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数量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大
少
远
高级
小
多
近
低级
4.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5.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中,要突出发达国家的“内城衰落”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②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③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生态环境。
(2)对人活动的影响:
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
③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
④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8.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下降;
地价昂贵;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等。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等。
【达标练习】
1.图2-2-1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中四个地点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2-2-2为某城市城区变化图,1949年后,城区面积增大的主导因素是下列中的
A.两河流交汇处
B.两铁路交汇处
C.河流航运的起点
D.河流入海口
图2-2-3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该地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交通便捷D.传统工业集聚
4.甲地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低级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
C.工业区D.文教区
图2-2-4为湖南省略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城市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A.湘潭B.株洲C.长沙D.衡阳
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城镇密度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图中②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减少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④城市建设使地表径流量加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
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完成8-10题。
8.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水平
9.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10.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职能单一化B.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C.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卫星城D.积极在新区建设新城市
11.读图2-2-5,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A是,它是江和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有大量的物流、人流在这里集散、中转。
另外,这里又有我国重要的南北向铁路大动脉线通过,因此,在交通运输上非常便利。
(2)A市紧邻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平原,雄厚的农业基础,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商品棉的生产,还使A市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
(3)从能源上看,A市距水电站较近,充足的电能提供了动力保证。
(4)A市东南部大冶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这为A市发展工业提供了原料供应。
(5)解放后,A市被定为湖北省省会,行政中心很快成为区域的中心,工业、交通、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12.读图2-2-6,完成下列各题。
(1)A、C两处,更有可能形成商业中心的是______处。
(2)B、C两处,更适合建钢铁厂的是______处。
(3)D处是农业用地,一般来说,种植花卉、蔬菜比种植水稻经济效益___(高、低)。
(4)你认为铁路经过城区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联系、转移和集聚;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工业与环境;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分布。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影响本地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能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运用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工业布局;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考点解析】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
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2)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3)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能记住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特点及分布。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3.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
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
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知识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4.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生产上的投入—产出联系,例如:
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
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
5.工业与地理环境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同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避免空气污染措施同上,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6.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1.许多大城市的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接近消费市场B.有丰富的原材料
C.有丰富的水资源D.有更好的集聚效应
2.图2-3-1为城市规划示意图,其中布局合理的是
3.图2-3-2是某发达国家与某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示意图。
下列工业中,最可能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是
A.飞机制造
B.电子装配
C.精密仪表
D.宇宙航天
4.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A.面包制作—气候B.软件开发—原料产地
C.甜菜制糖—市场D.普通服装生产—廉价劳动力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岭)南人。
”据此完成5-6题。
5.湖南省种植荔枝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劳动力缺乏D.降水稀少
6.下列农业地域域类型中,最适合在岭南地区与湖南省发展的是
A.迁移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水稻种植业D.种植园农业
图2-3-3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农业自然区位优势共同的是
A.人均耕地较多
B.水热条件较好
C.工业基础较强
D.科技水平较高
8.丙、丁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小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9.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商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推广的是
①网上购物②邮购③无人自动售货机④小卖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读我国东南沿海某自然村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2-3-4为自然村区域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材料二:
该自然村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气温约10℃,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8℃;
人口密度约550人/平方千米。
(1)该自然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
(2)该自然村发展该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0.图2-3-5是我国某城市布局规划图,要在A、B、C、D、E五个地区建立绿化带、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并在城郊进行绿化建设,度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完成下表。
布局项目
地点
理由
自来水厂
火电厂
印染厂
服装厂
绿化带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概念与类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及寻求解决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人地思想
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特点
后果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环境问题不严重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
后工业化时期
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2.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3.可持续发展思想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追求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3)基本内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4)复合系统: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可以通过对一些环境问题数据的分析,如环境污染数据、人口数据、粮食状况数据等的分析,训练使用地理数据的技能。
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站在协调人地关系的高度分析人类应该怎样行动。
(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
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
以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具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的原因有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降水较多
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A.
B.
C.
D.
3.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数量
C.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D.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
4.下列生产活动中,人类与环境对立的是
A.江南丘陵开辟茶园B.呼伦贝尔草原适度放牧
C.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D.将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改造成良田
图2-4-1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1992年和2008年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5~6题。
5.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
.过度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