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50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u名词解释讲解文档格式.docx

97.汇率98.直接标价法99.间接标价法100.贴水101.升水102.汇率制度103.固定汇率104.浮动汇率105.单—汇率106.复汇率107.实际汇率108.外汇市场109.外汇风险110.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111.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

112.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113.横向型跨国公司114.垂直型跨国公司115.混合型跨国公司116.民族中心型公司117.多元中心型公司118.全球中心型公司11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20.世界贸易组织121.乌拉圭回合122.非歧视原则123.最惠国待遇124.国民待遇125.关税保护原则126.透明度原则127.公平贸易原则128.互惠贸易原则129.市场准入原则130.贸易便利化131.政府采购132.竞争政策133.国际服务贸易134.跨境提供式服务(cross-border 

supply)135.境外消费式服务(consumption 

abroad)136.商业存在式服务(commercial 

presence)137.自然人流动式服务(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138.政府公共职能性服务139.旅游设施140.国际旅游服务141.旅游公司142.旅游代理商143.国际金融服务144.基础电信服务145.增值电信服务146.现代咨询服务147.国际教育服务148.服务贸易总协定149.GATS的一般性义务150.GATS的具体承诺义务151.GATS的透明度原则152.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153.GATS的国民待遇原则154.GATS的市场准入原则155.国际技术贸易156.专利157.商标158.专有技术159.国际工程承包160.总包161.转包162.联合承包163.国际直接投资164.国际信贷165.政府贷款16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7.世界银行168.国际开发协会169.对外加工装配业务170.进料加工171.补偿贸易172.直接补偿173.间接补偿174.劳务补偿175.国际租赁176.融资性租赁177.经营性租赁178.衡平租赁179.区域经济一体化180.优惠贸易安排181.自由贸易区182.关税同盟183.共同市场184.经济联盟185.完全经济一体化186.贸易创造187.贸易转向188.贸易偏转189.功能一体化190.制度一体化191.进口替代战略192.出口替代战略

名词解释答案:

1.国际贸易——从字面上看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经济学意义理解,国际贸易是指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4.总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

反之,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总贸易。

5.专门贸易——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一律列为进口,称为;

反之,凡离开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则一定时期该国的进出口额之和称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6.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或本地区的商品未经加工就出口。

7.过境贸易——是指贸易国之间的商品交易需要经过第三国的情况。

8.直接贸易——又称双边贸易,是指不需第三国介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发生的贸易活动。

9.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交易需要第三国的介入才能完成的贸易活动。

10.包销——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包销或独家经销协议,把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利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对方的贸易方式。

11.代理——是指出口企业与国外某家企业达成代理协议,委托代理商在市场上招揽生意,或从事其他的委托事务,委托商对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负责,代理商只收取约定的佣金。

12.寄售——是指这样一种销售方式,即出口企业和国外的代销商订立寄售协议,把货物运交给代销商,代销商出售货物后,扣除协议规定的销售费及佣金后 

13.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需要采购商品或兴办某工程时,说明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的企业在指定的期限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报价即投标,然后由招标人再开标与评标,选择最满意的投标人进行交易。

14.拍卖——是指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拍卖场以公开叫价的方法,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交易方式。

15.来料加工——是指国内生产企业接受外商提供的原料或零部件,按照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并把生产的产品交给外商,以收取加工费。

16.进料加工——是指国内企业自主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自行加工成产品,并自营出口,自负盈亏。

17.租赁贸易——是指设备拥有者与承租人订立租约,把设备交给承租人使用一段时间,同时收取一定租金的交易方式,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18.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通常用某一时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19.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0.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2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从世界角度看,他是指各国在世界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从一国角度看,它是指该国出口值和进口值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情况。

22.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的系统记录。

23.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lility 

Curve)——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它表示在给定技术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或国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知识所得到的两种物品的各种产出数量的组合轨迹。

24.国民预算线(National 

Budget 

Line)——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下,一个国家各种消费选择组合的轨迹。

25.社会无差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26.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越小,则表示选择该物品的经济合理性越高;

反之,则越低。

27.相对价格——用一种商品的价格表示的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 

是用食品表示的衣服的相对价格。

28.绝对优势(Adsolute 

Advantage)——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为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产出率最大,或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具备的最低的生产成本――表现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最小,

29.比较优势(Comparetive 

Advantage)——指较之另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成本)的优势。

30.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斯密与李嘉图,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完成、以机器生产逐步替代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代。

这时,英国顺利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的现实,他们对自由贸易使贸易国双方均获益的结果深信不疑,同时,劳动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立与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资本因此还没有取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而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共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以该理论为基础解释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人们将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故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此外,在李嘉图之后,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做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但基本精神仍是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视为比较优势的起因,因此,人们将这种把比较优势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的自由贸易模型称之为李嘉图模型。

31.贸易收益(gains 

from 

trade 

)——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参与国际贸易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它不仅体现为生产效益――产出水平提高与产出结构的改变,而且还体现为消费效应――消费福利的改善与消费结构的调整。

32.贸易方式(the 

Pattern 

trade)——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关出口与进口何种商品的选择。

33.贸易条件(Terms 

trade)——两国可接受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34.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由旬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创立的一个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

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

35.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

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而且也包括社会积累的资源,如技术、资本。

依据要素禀赋的多寡(如劳动与土地资源的总供给量),我们可将国家区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资源贫乏的国家。

36.相对要素充裕度(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

它可用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实物供给量来度量两个指标来度量。

如依据相对实物供给量来度量,假设 

分别表示本国与外国的可利用的劳动总量 

分别表示其各自可利用的土地总量,,如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下面的不等式成立:

或 

我们则可以称本国是土地充裕型国家,外国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37.相对要素密度 

(Relative 

Intensity)——指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

如果食物与衣服的要素密度成如下的关系:

我们可称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食物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一般而言, 

产品的要素密度是由生产该产品的技术规定的,它不会随国家的不同而发生变异。

这也是由要素密度不发生逆转这一假设规定的。

38.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其核心的思想表达为,如果存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并且衣服与食品继续被生产,当一个国家由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时,贸易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这会使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也是国内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

同时,它也使出口产品生产中非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也是国内供给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如果本国是土地充裕、劳动稀缺的国家,出口食物并进口衣服会使土地的价格,即地租率相对上升,从而使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增加,同时,它使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相对下降,即使劳动所有者的报酬下降。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说明了自由贸易带给同一国家不同要素价格的短期影响。

39.雷布任斯基命题 

(Rybczynski’s Theorem)——1955年,雷布任斯基在其发表的题为“要素禀赋与相对要素价格”的文章里,对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创见性的讨论时提出的定理。

它指出,在商品与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两种商品的均被生产并且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

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

如劳动供给的增加会使衣服的产量提高,但同时会使食物的产量减少。

雷布任斯基命题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即它们是一对等价且互逆的定理,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致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报酬的变动,等价于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供给的变动引发的商品相对供给的变动,二者的含义相同,并且互为因果。

它们分别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反映国际贸易给给各贸易参与者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影响。

40.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the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相同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只要本国与外国生产衣服与食品两种,只要商品的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 

商品的自由贸易导致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同时它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

甚至也商品与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也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反映了自由贸易带给不同国家同种要素价格的长期影响。

41.专用要素(Specific 

model)——它是由琼斯与萨缪尔森将可流动要素——具备跨部门的流动性的要素与专用要素——不具备跨部门的流动性的要素结合起来,,在 

模型中发展出的模型,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个特例,其旨在说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与福利状况带来的中短期影响。

4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lin 

theory)——赫克歇尔与其学生俄林共同完成的学术杰作。

其的核心思想是,:

一个国家的生产优势或国际竞争力是由其相对要素充裕度决定的。

劳动充裕型的国家,其生产优势在于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

土地充裕型的国家,其生产优势在于制造土地密集型产品。

故劳动充裕型国家应当尽力专业化于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衣服,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如食物;

土地充裕型国家则反之,两国会由贸易受益。

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注重分析相对要素充裕度,比较生产优势与专业化方向的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相对资源禀赋(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因此,人们又称该理论为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 

Endowment)或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43.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借助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比值发现的一个理论悖论,即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该悖论说明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

这种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44.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

45.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即指由要素的相对价格所引致的产品要素投入密度的突变,例如,在美国,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 

(工资提高), 

较之出口生产部门,进口竞争部门有很高的资本替代劳动的替代弹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现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

46.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Neo-Heckscher—Olin 

theory)——这是经济学家菲尔韦(Falvey)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旨在揭示现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贸易发生原因的 

模型。

47.琼斯扩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这是琼斯(Jones,1965)对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引申与发展,它是指在存在两种最终产品,如衣服与食品,两种生产要素,如劳动与土地,并且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 

与 

的 

的新古典世界里,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价格的更大幅度的,也就是说,如果衣服的相对价格增加,必定会导致劳动报酬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48.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这是由巴格瓦蒂 

(JBhagwati, 

1958)于年提出的著名观点。

该理论指出,对于一个出口导向的国家而言,在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 

),并且进口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的条件下,其充裕要素的大幅增加所导致的出口供给大幅增加,将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49.部门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或者称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

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如用本国食物换取外国衣服的贸易,人们也将这类贸易称为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

50.部门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者称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交易,如用本国汽车换取外国汽车的贸易,也称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它们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日益上升,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倾向, 

国际上一般采用格鲁贝-劳埃德指数(Grubel-Lioyd 

Index)统计部门内贸易占整个贸易的份额。

51.规模经济(Ecomomies 

Scale)——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依据规模经济的来源,人们又把规模经济区分为马歇尔外部经济与张伯伦内部经济

52.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我们假设 

产品的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并用两种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

该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现在 

的投入数量均扩大 

(t>

1)倍,即生产规模扩大t倍, 

生产函数变为:

如果 

或着 

则表明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减的,不变的以及递增的。

53.马歇尔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scale)——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指单个厂商由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现实中,生产相同产品的或者提供相同服务的企业,如地处同一工业园区或出口加工区的工业企业,属于同一个金融贸易区的金融机构或贸易公司,它们因地理上的邻近性会给对方带来有益的影响;

此外公用部门,如运输业、电讯业及电力业,其发展也会给每一个单个企业到来交易成本的巨大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54.张伯伦内部规模经济 

(Internal 

scale)——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

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一般而言,垄断竞争企业的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固定成本的节约,它用如下的企业生产 

产品的平均成本 

与边际成本 

之间判断:

当 

分别取大于,等于以及小于 

的值时,也就是 

产品的平均成本大于,等于以及小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生产 

产品的企业分别处在规模报酬增加,规模报酬不变以及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55.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Demand 

Similarity)——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B.Linder)创立的旨在解释传统贸易理论同现代贸易实践之间矛盾的理论。

林德尔在1961年发表的《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国家间或地区间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它们的需求的相似性,因此也决定这些经济体间相互的部门间贸易与部门内贸易的高度集中性。

由于发达国单位资本收入率相似,因此,它们的需求偏好与需求结构越接近, 

进行制成品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又由于同种制成品存在着广泛的品质差异性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故它们之间的贸易又多表现为部门内贸易――同种商品的互相出口与进口。

56.规模经济理论(theory 

scale)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有关贸易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其一,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与同质性产品贸易。

其二,张伯伦垄断竞争与差异化产品贸易。

这类分析是由迪克西特与斯蒂格里茨(Dixit 

Stiglitz 

1977)的经典分析再度复兴的。

克鲁格曼(1979)把迪克西特与斯蒂格里茨的分析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中,并且经许多经济学家的广泛应用与努力,成为主流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分析范式

5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the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nlon.R)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The 

Inte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