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871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docx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Teachingplanteachingdesignofxiangjixuanrecords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前言:

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

补充: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

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

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

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

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

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

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

(6)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

两次。

(7)相为应答:

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

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

提问: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

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

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

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

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

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这几句是: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

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

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

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

写幽静。

进一步问: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

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设疑讨论

1.提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

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

“儿寒乎?

欲食乎?

”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

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吾儿,我的孩子。

若影,你的影子。

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

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等等。

接着问:

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

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盖,伞。

提问:

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

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

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

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