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6486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语文易错成语总结Word格式.docx

  秀色可餐:

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有条不紊:

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不刊之论—刊:

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容易误用为贬义。

  弹冠相庆—《汉书·

王吉传》:

“吉与贡禹为友。

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应与“无可厚非”区别。

“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

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莫衷一是:

折衷,决断;

是:

对。

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不足为训—训:

准则。

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

不能误用作贬义。

  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

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

如:

“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

”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屡试不爽—爽,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

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附庸风雅—附庸:

追随,风雅:

文雅,多指才学。

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不能误作褒义。

  含英咀华—咀:

咀嚼,英、华:

花朵。

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

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

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1234下一页尾页

弄清用错的类型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

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

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

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⑥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

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⑤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

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

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

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⑥“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大方:

大道理。

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颠倒

  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

例:

“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

“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

”这是褒义的。

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

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

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③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见猎心喜、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

  ④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

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含贬义。

③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④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这句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是误认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

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不属此列,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情况下,往往加“引号”以加以区分。

  例:

这个政府(******政府)“专心一志”打内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专心一志”形容非常专心,褒义,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4、使用对象配错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

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

“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

“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

“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

“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

(1)老练而自负的人;

(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

(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

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正: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例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复习要点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

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

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

“反顾”指回头看。

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

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

“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

“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

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

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

如“想入非非”和“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

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

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

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

  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使用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

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

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休戚与共—休:

欢乐,戚:

忧伤。

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

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义。

  过犹不及—犹:

如同。

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不能错误得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

不要误解为“原形毕露”之义。

  数典忘祖—典:

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

比喻忘本。

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天马行空—天马:

神马。

马的奔腾如同腾空飞行。

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

形容惊慌疑惧。

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

  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贫困。

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

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重”在这里解释为“难”。

  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子的男人。

  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而不是指不及时感谢。

  具体而微—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

不是指到细微之外。

  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

容易错误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

首页上一页1234

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文言文句式例解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

,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1234567下一页尾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

1>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

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

“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公道: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

(《木兰辞》)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

“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

“大王看见了问道:

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

(《捕蛇者说》)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译文: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译文: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蟹龙说赵太后》)译文: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译文: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译文:

“哦!

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译文: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

夜以继日(译:

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

“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

请你相信。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

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

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

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

“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