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635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docx

养老产业分析报告

 

2016年养老产业分析报告

 

2016年2月

目录

一、养老产业现状:

需求旺盛但给付能力不足4

1、养老产业定义4

2、需求提升使得未来30年养老产业增速有望持续超越经济增长5

(1)老龄化起因:

独生子女政策改变年龄结构5

(2)老龄化趋势:

2050年前持续老龄化5

(3)养老市场空间:

床位数近十年(04-14年)复合增速15.27%,居家养老空间更大6

(4)养老市场催化因子:

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层级的不断提高7

3、给付能力不足为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8

二、静候政策落地,长期护理险或为产业转折点9

1、日本经验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产业转折点9

(1)长期介护险的推出为日本养老市场的转折点9

(2)案例分析:

日医学馆12

2、我国政府已经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具体政策尚需落地13

三、养老模式探索,居家养老优于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14

1、轻资产、需求大、可复制性强,居家养老是当前最好的养老模式14

2、需求持续增长但回报周期较长,机构养老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18

(1)高端养老投入较大,盈利能力有待考证:

以泰康之家燕园为例19

(2)中低端养老收费较低难以实现盈利,以公立养老院为主23

3、日间托老:

群众接受度不高,盈利模式有待完善25

4、各种养老模式比较:

居家养老模式最好26

养老产业现状——需求旺盛但给付能力不足。

1979年出台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老龄化率不断提升,而近期逐渐放开的二胎政策使得70/80后的家庭结构从421向422转变,赡养和抚养压力逐渐增加,专业化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强烈。

根据民政部数据,我国养老床位数持续增长,04-14年养老床位数年均增速达15.27%。

截至2015上半年我国共有养老床位数585万张,按照4.24万元的单床收入估算,2015年我国机构养老市场规模为2480亿元。

预计随着床位数的增长和单床收入提升,机构养老市场规模增速有望长期维持10%-15%的高增速。

与市场规模高增速相反,2012年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仅为2.46万元,远低于4.24万元的平均养老床位费用,而市场上又没有建立统一的养老支付制度,导致我国养老院难以实现盈利。

需求旺盛与给付能力的不足为当前中国养老市场的主要矛盾。

静候政策落地,长期护理险或为产业转折点。

根据日本经验,长期介护险是日本养老市场的拐点。

2015年10月29日,在党中央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出“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支付制度的改革有望成为中国养老市场的转折点,预计随着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相关政策会陆续落地,建议密切关注。

养老模式探索,居家养老优于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

通过以Natali、泰康之家、四季青敬老院、广渠门日间托老中心为例,我们测算了居家养老、高端机构养老、中低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

据测算,居家养老、高端机构养老、中低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市场空间分别为2100、600、2000、400亿元,其中居家养老的净利率约为15%,高端机构养老的净利率约为1%,中低端机构养老与日间托老均难以实现盈利。

居家养老、高端机构养老、中低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人均费用分别为1.0、10.0、3.6、1.9万元/年。

从盈利能力、可复制性、市场空间等方面来看,居家养老均优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我们认为,居家养老的运营模式最好并可以实现盈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一、养老产业现状:

需求旺盛但给付能力不足

1、养老产业定义

定义:

养老产业是指以老年人的生活为中心,为老年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根据行业的不同,养老产业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一是养老护理,包括养老院、日间托老、居家养老等;二是养老医疗,包括与老年人健康生活相关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康复医院等;三是养老住宅,包括养老公寓、三代同堂住宅等;四是养老金融,包括寿险、健康险、年金代管等;五是老年器械,包括拐杖、轮椅、多功能浴池、专为老人设计的智能马桶等;六是老年文化,包括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娱乐活动等。

本文主要从医养结合的角度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进行研究分析。

2、需求提升使得未来30年养老产业增速有望持续超越经济增长

(1)老龄化起因:

独生子女政策改变年龄结构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努力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开始正式推行。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

从下图可以看出,1982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8%,到2014年该数据已经增至13.7%。

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我国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到2050年,届时抚养比将达到27.9%(注:

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100%)。

(2)老龄化趋势:

2050年前持续老龄化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20:

老龄化水平快速提升。

这一阶段内,中国总人口年均增速约为0.66%,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比总人口增速高3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60岁以上人口达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比2000年增加6.7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2021-2050年:

加速老龄化阶段。

这一阶段内,中国总人口开始实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4亿以上,占总人口的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2100年:

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一阶段内,60岁以上人口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率维持在30%左右(注:

老龄化率=60岁以上人口/总人口)。

(3)养老市场空间:

床位数近十年(04-14年)复合增速15.27%,居家养老空间更大

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为585万张,目前处于自1982-1987年高峰后的又一增速高峰。

但从人均角度看,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数27张,而美国为40张。

尚有较大差距。

考虑到居家养老是更符合我国文化的形式,其增长空间将更大。

(4)养老市场催化因子:

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层级的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因素诱导引致的养老需求和“治病”向“治未病”观念变化产生的需求共同确认养老市场尚有巨大空间。

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结构从必需品向更高层级转化的趋势则成为空间实现的保障。

近十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12.05%和12.91%,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4年的37.7%和47.20%下降至35%和37.7%。

3、给付能力不足为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46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0.79万元。

当前,中低端养老院的年费用约3.6万元/年,高端养老院的年费用约10万元/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低于养老院所需费用,因此支付能力不足为制约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方面也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在日本,政府通过推出长期介护险的形式解决了支付问题,在美国,商业养老保险承担了养老的支付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议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出台进度。

(注: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二、静候政策落地,长期护理险或为产业转折点

1、日本经验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产业转折点

(1)长期介护险的推出为日本养老市场的转折点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日本197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比中国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早了30年的时间。

201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25.9%,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期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10.06%,尚处于老龄化的初级阶段。

鉴于中日两国在生活习惯、文化氛围等方面比较相似,日本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介护保险制度介绍:

介护保险的推出为日本养老市场转折点。

在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家庭规模缩小、护理长期化重度化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日本针对高龄者护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于1997年制定并公布了《介护保险法》,目的是对那些需要在洗澡、排泄、进食等方面进行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技能训练、看护及疗养等综合的、多样化的服务。

介护保险将养老与护理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是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保费标准:

40岁以上人群可以开始缴纳介护保险,40-64岁的人群由政府承担50%,个人和单位50%;65岁及以上政府和个人各50%。

具体来说,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介护保险将人群分为6个等级,收入最低的等级只用缴纳标准保费的50%,收入最高的等级需要缴纳标准保费的150%。

赔付额度:

65岁以后如果有护理需求,可以在评估等级后接受护理,个人只用承担费用的10%,其他90%由保险给付。

根据个人身体情况不同,保险将老人分为7个等级,从轻度到重度分别为,需要支援1-2,需要介护1-5。

根据等级的不同,其月度支出上限不同,要支援为约每月5-1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0.3-0.7万元),要介护为约每月17-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0.9-2.3万元),超出部分自费。

资料来源:

日本厚生劳动省,注:

报销点数根据地区和服务类型不同,1点数=10~11.26日元

2000-2011年间,介护保险总支出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2019亿日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5787亿日元。

除2006年以外,各年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

介护保险提供居家服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三类。

具体所含项目如下表所示:

消费能力提升及理念转变推动养老需求前移,居家养老占比逐渐提升。

传统的养老理念侧重疾病治疗及临终关怀,例如将不能自理的老人送入养老院照料,属于基本医疗及护理需求。

新的养老理念侧重日常护理、病后恢复期护理以及老年人的情感和社交需求,例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高端机构养老。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养老理念的转变,养老需求逐渐从非自理型需求向自理型需求转变,需求的前移导致日本居家养老占比逐渐提升,2000-2011年,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占比从28.24%提升至62.07%,这一方面反映了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治病”向“治未病”的理念转变。

(2)案例分析:

日医学馆

日医学馆是日本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

受益于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养老服务提供商,如日医学馆、倍乐生等。

其中日医学馆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73年8月,于1999年和2002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场2部和1部上市。

2015财年实现营收2718.68亿日元,净利润4.16亿日元,受益于介护保险的推出2000-2015年营收的复合增速为7.48%,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近年公司在中国铺展业务,前期投资较大,净利润较低。

日医学馆养老事业增长显著,养老事业十年营收复合增速6.96%。

目前公司业务分为五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