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后强化作业11林黛玉进贾府Word下载.docx
《《成才之路》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后强化作业11林黛玉进贾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后强化作业11林黛玉进贾府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宝玉 黛玉 探春
C.宝玉 黛玉 凤姐
D.黛玉 惜春 凤姐
【答案】 C(根据人物个性,推断对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
)
4.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
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答案】 B
5.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答案】 C
6.贾母和宝玉都曾问黛玉读何书,黛玉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其原因有( )
A.因知宝玉厌烦读书,故答“些须认得几个字”,有讨好宝玉之意。
B.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反映,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态度。
C.两处回答说法虽不同,但意思相同,是作者为了避免前后的重复。
D.是为了取悦于贾母,因为贾母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表现了她的聪明和细心。
【答案】 B、D
7.下面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
如详写黛玉、凤姐、宝玉、王夫人,略写贾赦、贾政等。
【答案】 D(文中着力描写了凤姐、黛玉、宝玉等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当属详写,而对王夫人没有作详细描写。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0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
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8.宝玉给黛玉取字“颦颦”,说“岂不两妙”,这“两妙”指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和黛玉的名有联系。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9.宝玉骂“通灵宝玉”:
“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不是个好东西。
10.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说林妹妹“眉尖若蹙”,又写黛玉没有宝玉那块“玉”,这两个细节暗示了( )
A.黛玉日后的愁苦和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B.宝玉和黛玉必然产生爱情而又无圆满结局。
C.封建家庭势必使宝玉和黛玉造成爱情悲剧。
D.黛玉日后处境不佳和宝、黛爱情无果。
【答案】 B(联系全书主旨及人物性格作具体分析推知。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
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
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
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
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史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
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
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但也招致不少异议。
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
“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
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
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
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
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周汝昌曾有诗云:
“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
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
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
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答案】 A、B
1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 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1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 结构上:
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内容上:
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
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1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执着的精神。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
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
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
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
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
《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四、高考热点
15.依照下面材料,从“国家”角度,给“税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它是纳税人遵照国家相关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自己合法、真实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的一种行为。
【答案】 收税是国家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以一定的比率,向纳税人征收其合法、真实收入的一部分的行为。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
“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
”云怨风:
“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
”风怨太阳:
“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不下来,禾苗干死了。
【答案】 (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17.参照所给例句,以“承诺”为话题再写两句话,注意语意以及修辞格式、句式特点。
承诺如同蜂蜜,它的甜是蜜蜂勤劳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苦的代价,也是河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金子,它的光耀是淘金者辛劳的价值,也是淘金者的喜悦;
承诺如同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突围”的意思是“突破包围”,本来是用于军事方面,比如:
盟军顺利完成了突围任务。
如果将“突围”这个词移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也能很形象地表现我们人生的一个场面、一个阶段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突围”,我们也会产生种种思索和感悟。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这样的作文题未必比话题作文难度大。
只是在审读作文材料时,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主旨之后,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个话题来。
提炼话题这一步,是作文是否会离题偏题的关键。
如何才能避免离题、偏题呢?
在审读材料时,注意抓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而核心内容时常表现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
因此,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也就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一般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两类,一类是文字材料,多半讲述故事或者事件,也有引用言论等为材料的,另一类是图画材料。
而这则材料不属前面说的任何一种,这段文字其实就是给考生一个立意的导向与提示,因此,几乎没有审题难度,不难看出,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就是“突围”。
“突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在构思作文时,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如从军事上的突围上升到社会心理的突围、人性弱点的突围、个人困境的突围等等。
【佳作赏读】
人生突围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项羽乌江横剑,一棵伟岸的生命之树瞬间倒下,大写出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我看到,那伟岸英姿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丧父。
然而——
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血性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在于一个自负的霸王不能在自己心灵的重围中解脱。
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
我们的英雄以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
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手中的剑,然后恳切地告诉他: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后,扶他共上渔父之舟,迎着江东父老们企盼的眼光驶去。
可是,我却被时空的困境包围,我是真的不能从中突围,无法为霸王驱除四面楚歌的凄凉,浇灭霸王心中那缕自毁的火焰。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几近面临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打中凄惨哀号;
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蛮荒,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
波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
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没有被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所困死,他从黄州团练的卑微中突围,他从“人间如梦”的悲怨中突围,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演绎人生旷远豁达之篇章。
所以,失望的东坡没有绝望,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所以,困境中的东坡并不悲观,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苦难历程中,对人生的热忱不减,从人性的弱点中突围,尽显男儿本色,造就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
项羽冲不破被突袭的浮云,以至慧心不明,鸿图霸业转瞬间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为后人留下了千年遗恨;
而傲岸的苏子凭借洒脱、旷达的秉性,最终从诬陷排挤他的人为他设下的重重险隘中突围,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增添了闪亮的一页。
【名师点评】
从作文的标题就能看出,作者并非从表象上写“突围”,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来立意的,从中可见作者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
文章构思简单而巧妙。
全文虽然只用了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材料,但是,对材料的引用与分析,不但都能紧扣主题,而且相互构成正反对比,能让读者从项羽因自身狭隘而不能冲破垓下之围的教训中,从苏东坡受害被贬却表现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中,获取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观念与人生启示。
从文章的行文看,作者是一位好读善读的学生。
文章中对诗文的引用,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充实,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全文语言简练隽永,富有表现力。
字里行间,流露着深远的哲理意蕴。
树欲静而风不止
【原文展示】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韩诗外传》
【名句背景】
一天,孔子乘车外出,碰见一位叫皋鱼的人在哭。
孔子问他:
“你又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
”皋鱼回答说:
“我已经遇到过三次伤心的事,一次是年轻时喜欢学习而到列国游历,亲人死了;
一次是我志向高尚,不事奉平庸的君主,至今一事无成;
一次是我与朋友交谊深厚却中途失去了联系。
这些失去的机会再也追不回来了,所以伤心流泪。
【名句译释】
像那树想静止不动而风却不停地吹,子女想侍奉供养父母,而父母却已离开人世,过去了不能追回来的是时间,离开了再不能见面的是死去的父母。
【名句评析】
作者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来形容子女要孝敬、供养父母而父母已离开人间的悲痛,奉劝人们要珍惜当前的每一个机会。
以后,人们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时也用来比喻事不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