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47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0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全册课时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

(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

(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10课时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课题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嗬!

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

分别在哪里?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

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

在小组内说说。

如:

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

火车钻山洞

讲述:

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

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

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

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

 

课题二比一比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

比较大小、轻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

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

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4)指导看图P4(投影):

图上有什么?

(5)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

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2、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3、出示第5页滑梯图

(!

)要比一比谁的个子高,你有办法吗?

(2)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

(3)学生说一说

(4)做书上第6页题目,哪个高?

在高的下画“√”

(5)汇报结果,集体校对。

4、出示第5页“石榴和柿子”图

(1)你们有办法比较这两个水果的轻重?

(2)介绍天平,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

(3)得出结论,你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4)在重的下面画“√”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教后记:

 

三、分一分。

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课时:

1课时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学具和文具放在课桌上。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分一分”。

(1)你们到超市里去过吧?

超市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

(2)出示商店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物品是按什么标准摆放的?

每一货架上的物品都属于哪一类?

组织讨论进行反馈。

(3)老师小结:

刚才我们把这些物品按照用途分为玩具、书籍和食品。

(4)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2.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请小朋友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

物圈出来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鳄鱼、鱼、河马、螃蟹、海狮)

(2)“想想做做2”.

①图中画了哪些交通工具?

它们各自在哪里行驶?

②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每组分别有哪些文通工具,然后集体交流

(按天上飞的、公路上行的和水里航行的分.)

③老师小结:

这些交通工具我们根据行驶的地方不同,分为天上行

的.公路上行的和水里航行的。

(3)“想想做做3”。

①图中画了些什么?

你可以怎样分?

每类分别有些什么,

②树叶有几种颜色?

你可以怎样分?

每类分别有些什么?

(4)想想做做4

图上有一些小朋友,你能分一分吗?

先仔细观察一下,你准备按什么标准来分,请你自己分一分,分完后请小朋友汇报。

(5)小结:

同样的一幅图,按水果和蔬菜可以分为两类;也可以按红色和绿色分为两类,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法来分,分得的结果也不同。

二、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分一分,分类时可以根据用途、种类、颜色等等标

准来分。

同样的东西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

三、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分一分。

四、教后记

 

认位置

(上下、前后)

教学要求: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

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2、设疑: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

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

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组汇报。

板书: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

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

——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

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