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682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学生复习题1Word下载.docx

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14、回流效应: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本区域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削弱本区域发展机会,产生不良影响。

15、扩散效应: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本地区的产品,原料市场增加,技术改良加快,就业机会扩大,产生有利影响。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7.区域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布署.

18.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9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

20.土地整治:

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21.土地复垦:

凡是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土地整理:

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23.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4.都市圈:

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

25.城市经济区:

具有一定区域意义专门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其根本意义在于各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和内容的均质性。

26.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27.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28.旅游:

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9.土地利用分区:

又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0.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二、问答题

1、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时空规律;

(2)研究各种活动在自然环境背景的地域差异;

(3)探讨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

(一)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

(二)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城市与农村最根本的区别:

经济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城市: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1、从经济结构与经济职能看:

2、从经济循环的几个环节看:

城市是生产、消费、积累、流通的中心

(三)城市是区域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

二、城市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联系的纽带

三、区域是城市腹地,影响城市的发展

1、区域影响城市的性质

2、区域影响城市的规模

(1)影响城市的人口规模

(2)影响城镇群体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城市连绵地区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

3、区域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4、区域影响城市的结构、对外交通、形态

5、区域影响城市的风貌、文化与特色

6、区域影响城市人口的再分配

7、城市问题解决要从区域入手,如风沙、环境污染等。

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决定了城市与区划的关系。

2、上层次与下层次、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指导与反馈怕关系。

3、城市规划的分析研究从区域入手,才能把握大的方向与定位。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

4、新区域发展观.区域空间观、资源观、发展观、区位观、市场观

5、影响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有哪些.

一、区位(地理位置)类型:

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

三、自然资源

四、人口与劳动力

五、区域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商业服务、供水供电、通信、科研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保、文教卫生等

六、技术条件

七、信息化与管理水平

八、生态与环境状况

九、社会因素1、政策:

税收、价格

2、社会秩序:

治安、战争

3、法律

6、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美.罗斯托(1960)《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

(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手工制造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水泥、食品、砖瓦、烟草

(3)起飞阶段——纺织、钢铁、电力

(4)向成熟推进阶段——重工业、机械制造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航空、耐用消费品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文教、卫生、环保

7、GNP与GDP的区别与联系

.1)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2)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

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GNP与GDP的关系是:

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

它属于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内外所获得的净收入是相一致的。

3)绿色GDP:

是以GDP为基础,扣除环境质量恶化成本、资源资产耗减成本后的余额。

4)人文GDP:

人文GDP则是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

充分考虑因素,强调人文精神的发展指标,如分配不均、失业率、犯罪率等,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系。

5)人力GDP:

指所辖区人力资源的存量,增量,质得的开发,量的开发

8、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

(1)高比较优势

(2)高产业关联强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

条件.

9、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0、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因素;

资源因素;

:

人文,劳动力,

科技水平;

基础与传统;

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1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应变能力;

现状产业的结构性效益。

1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

2、组成

A、核心——组织、集散、辐射扩散、传输作用

B、空间网络系数——基础设施网络

C、外围空间——**以外的所有地区

3、空间转移与扩散:

扩散扩张跳跃式转移

4、空间活动的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

聚集与分散

政策

资源与环境

13、战略重点的制定要考虑的因素.

(1)竞争中的优秀领域

(2)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农业、能源、教育、交通)(3)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4)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问题

14、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自主发展战略

2、高速度增长战略(传统战略)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4、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5、出口替代战略

6、信息化发展战略

15、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原因:

A、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B、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潜力增长C、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2)动力:

A、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自由流动B、经济扩散作用C、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作用D、区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平衡

16、五个统筹的内容。

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

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

均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

可持续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本质要求

17、区域平衡发展的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技术的自由流动;

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

扩散与回流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

发达地区劳动饱和时——不发达地区

投资回报低了后——不发达地区

倾斜政策

区际联系

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调整推动平衡

产品生命周期短

发达地区的优势——比较利益,逐步丧失优势——转向不发达地区

18、西部大开发战略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开荒,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摘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19、圏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主张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

杜能提出。

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29、圈层结构理论中的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

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世界城市和周围地区,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1)内圈层:

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圈层:

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效农业;

(3)外圈层:

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30、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

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尤其是我国及我省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

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

我国的大城市比较重视该理论的应用,注重研究城市发展和边缘区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经济圈的许多构想。

南京、上海、石家庄、武汉、广州、北京等地对城市经济圈的模式都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是该理论的应用之一。

卫星城镇依托大城市进行圈层布局,既强化了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又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促进了卫星城镇的发展,进而在较大的范围内促进了经济增长。

20、中部崛起战略战略

(1)全国重要商品粮和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2)能源原材料基地(3)制造业加工基地(4)综合交通运输支撑的大市场和大流通网络

2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XX百科词条,仅作参考)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最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但相比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是慢了些。

这几年,国家逐步正式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振兴战略。

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和行动。

首先,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战略。

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兴东北地区的关键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这些基地产业均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或跨国公司的日益强烈竞争。

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采取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但总体上来讲过去主要是就工业论工业。

因此,振兴东北地区必须跳出就工业论工业、就产业论产业的思想,借鉴国际经验,从丰富和传递东北地区“钻石体系”力量高度,去建立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巩固和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地位和功能,实现东北振兴。

这就是说,要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地区战略。

东北地区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富裕,国有计划经济条件优越,利用这种资源和条件具有相对高的比较利益。

由于这种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转向依靠知识、技术和发展非公经济的转换成本很大。

因此,振兴东北地区战略关键在于降低转换成本。

要鼓励民间自主创业,通过民间创业推进产业和城市转型。

建议调整国家资金投入方式和方向,实施国家东北地区创业专项支持计划,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特别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东北民间创业或国内外创业者与东北民间的联合创业活动。

要进一步从强调项目投资、技术改造和脱困向强调企业改制的思路转变,把最大限度降低转换成本、增加转换收益作为国企转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特别财政政策的配套支持下,采取股份制改造、租赁、并购等多种途径,改制国有企业。

22、谈谈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

以及国家现在有哪些相对的策略。

将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将区人均实际GNP在时间序列中有所增长。

对于中国来讲,中西部落后省份应该适当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区域协调发展定义为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内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动态协调;

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没有标准答案)

23、简述比较成本说。

比较成本说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种国际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24、简述资源禀赋理论。

简称:

H-O理论、H-O模型。

资源禀赋理论的关键假定包括:

第一,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也即劳动生产率没有差异,而且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第二,各个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第三,各国的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利用的;

第四,各国有着相同和位似的偏好;

第五,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25、集聚的作用。

A、促进生产分工的细化和专门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B、减少?

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C、利用形成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网络——外部经济效益

D、产生巨大的现实现场和潜在市场(扩大市场影响)

26、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所以空间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到一定折“门槛值”,可能会出现的交通费、公共设施边际效益递减,生态质量等一系列集聚不经济现象。

因此,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为城市最佳规模。

从不同角度考虑有不同的规模。

原因:

A、普通因素:

关键设备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优经济规模,任何企业的规模的“度”,过了以后变成不经济。

B、地方因素:

   地区劳动力与资金供应:

资金充足,效率低,劳力不足,工资高的区——效                                           

        率低,反之不宜。

 

   市场规模:

太大会增加销售距离

   原料与燃料的分布:

如资源分散

   交通

   该地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

26、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空间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扩大而递增,当规模大到一定坎值时,可能会出现交通费、公共设施、边际效应递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集聚不经济现象,因此,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城市最佳规模。

27、点轴渐近扩散理论。

28、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内容与意义.

(1)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

点:

区域各级中心城市轴:

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

(2)开发步骤:

A、确定若干有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轴予以重点开发;

B、在轴线上确定若干点作为重点发展城市C、再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3)重点开发轴和发展点的选择

A、“轴”的选择:

a、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工业带b、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c、自然条件、建设用地条件、农业生产水平高d、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B、“点”的选择:

地位、规模、城市空间结构

(4)点轴开发模式的意义

A、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B、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C、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D、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31、新形势下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

(1)提高区域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战略措施

(2)国家对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3)是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技术保障(4)从更高层次把握规划体系的变化趋势

32、观光农业一般选择布局在哪些地方.

大中城市的郊区、特色农业基地、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度假区周五或内部

33、观光农业现在存在那些问题?

•A、数量众多,效益低下

•B、项目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鲜明

•C、重复建设,功能雷同

•D、季节性强,旅游观光旺季短

•E、建设水平比较低,缺乏精品工程

34、高新技术区的区位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智力密集程度、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功能、开发技术能力

35、旅游规划按规划的内容可分为哪几类?

旅游业规划:

把旅游做为产业来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等

旅游市场规划:

做旅游市场研发,客源

旅游保护系统规划:

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保护

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旅游线路与旅游地线路

旅游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与专门设施。

旅游人才规划:

管理人才与服务人员等

36、旅游资源的分类.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

遗址遗迹;

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

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古迹与遗址类;

消闲、求知与健身;

购物类

按实用性分:

区域旅游规划:

以发展战略为主、规模大、时间长、综合性、对重要项目进行安排

旅游地规划:

战略与设计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综合性;

位址规划:

对景区与景点进行规划与设计;

详细规划;

短期;

综合性不强

按旅游规划内容分:

37、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应该调查哪些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调查:

特征、性质、位置、质量、数量、可开发利用程度;

开发条件

•评价: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珍稀奇特程度;

•规模与丰度

•完整性;

•知名度与影响力;

•适游期;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38、全国土地分类(2007年的标准).

•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39、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内容。

(1)认识现状特点与问题

(2)确定城镇职能结构方针(3)划分职能结构的等级序列与类型(4)选择重点发展城镇(5)确定主要城镇职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