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46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doc

中医妇科学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

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

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

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

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

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天癸充盛;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月经与天癸的关系;月经与气血的关系;月经与经络的关系;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总督阴阳);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

(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21、了解妊娠生理特点:

月经停止;脉滑充盛;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胀大;体形变化。

22、预产期计算方法:

月经末次第一天计算,月数加9,日数加7(阴历加14天)。

[共计280天,40周]

23、试胎——指妊娠后期腹中疼痛,无其他异常者。

24、弄胎——指产前假性阵缩。

“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出自《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25、见红——分娩或前期,阴道少量血性分泌。

26、离经脉——临产时出现的中指两旁(中节至末节)脉搏。

27、阵痛——宫缩开口期。

阵痛周期自15分钟——5、6分钟——2、3分钟。

28、恶露——产后排泄的余血浊液。

血性分泌3-4天;浆液性分泌7-10天;白色分泌2-3周。

29、恶露不绝——指血性分泌时间超过10天者。

30、断乳期——8个月末。

五、妇科疾病各论

2、传统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年少治肾;中年治肝;年老治脾。

3、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4、月经后期——滞后7天以上,或可3-5个月一行。

5、先后不定期——时提前或滞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

6、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经非时暴下为崩(崩中);月经淋漓不止为漏(漏下)。

8、传统中医‘治崩三法’——塞流(治标);澄源(治本);复旧(调理体质)。

9、原发性闭经——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

继发性闭经——平素月经正常,中断6个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闭经——少女型停经;育龄期停经;围绝经期停经。

11、根据带下特征鉴别阴道炎类型:

念珠菌性阴道炎——带下呈奶酪样变性,臭,伴随瘙痒滴虫性阴道炎——带下呈黄绿色脓性,臭,伴随瘙痒。

细菌性阴道炎——带下呈血样脓性,伴随外阴灼热疼痛。

老年性阴道炎——带下质地稀薄,黄、白兼赤带,或可脓性,阴道灼热。

12、恶阻——妊娠早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间出现少量出血,不伴随腰酸、腰痛。

1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重坠,可伴随少量出血。

16、堕胎——妊娠12周内,自然殒堕。

17、小产——妊娠12-28周,自然殒堕。

18、暗产——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殒堕。

19、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满——妊娠5、6月以上,出现以胸膈满闷喘息为主症,可/或伴随腹大异常、水肿。

21、子肿——妊娠后期出现以肢体、面目水肿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急、痛、淋漓等淋证特征者。

23、转胞——妊娠期间出现以小便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者。

24、子痫——产后出现以神志不清、抽搐为主症者。

25、儿枕痛——产褥期出现与生产有关的小腹疼痛。

26、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

27、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

28、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29、三审——产后诊查‘小腹痛与不痛’(辨恶露)、‘大便通与不通’(辨津液)、‘乳汁行与不行’(辨胃气)。

30、三禁——产后治则‘禁大汗’(伤阳)、‘禁峻下’(伤阴)、‘禁通利’(伤津液)。

31、‘全不产’——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

——原发性不孕症。

32、‘断续’——有受孕史,而后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

——继发性不孕症。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

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

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

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

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

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

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

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

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证:

安老汤;肾阴虚证:

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

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十三、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

十四、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五、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十六、经行头痛:

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血虚证:

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十七、经行感冒:

风寒:

荆穗四物汤;风热:

桑菊饮;邪入少阳:

小柴胡汤。

十八、经行身痛:

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

趁痛散。

十九、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

二、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

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

当归芍药散2气滞:

逍遥散3虚寒:

胶艾汤4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

寿胎丸2)血热:

保阴煎3)气血虚弱:

胎元饮4)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

肾气不足:

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

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

育阴汤;气血两虚:

泰山磐石散;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

1)脾虚:

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

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

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

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

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

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

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

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

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

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

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

1)血虚:

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

1)血虚:

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

独活寄生汤3)血瘀:

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

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

保阴煎3)血瘀:

生化汤

六、缺乳:

气血虚弱:

1.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2.肝郁气滞:

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

1)气滞血瘀:

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

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

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

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