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青奥会是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
②它是国际奥委会于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创办的.
③这项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④这个综合运动会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九龄幼聪敏,善属文。
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
"
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
说自定侍从升中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
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竟不从。
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九龄奏曰:
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上曰: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
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
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
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
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贻:
造成,遗留.
B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故事:
旧例
C竟不从竟:
竟然.
D下诏褒赠褒:
褒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职责.
B.张九龄认为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参政知事。
D.中书侍郎颜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7.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个字)。
(3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②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③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
杜甫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
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
②跃马:
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1)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论语》)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劝学》)
(3),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5)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
天下西湖(节选)
郑骁锋
这是一场预备已久的死刑,杀人者和被杀者都等了很多年。
走向刑场的路上,双方都有解脱的感觉。
他们都知道,片刻之后,随着刀光闪过,那个已被淘汰的朝代便将在秋风中彻底消失,因此对其旷日持久的清剿也将就此终结。
即将被杀的人是南明最后的将领张苍水。
明亡之后,这位宁波人率领义军在东南一带苦苦抵抗了二十来年,直到那个晦暗的黎明,一队鬼祟的清兵突然登上了他藏身的小岛。
作为民族英雄,张苍水的死难,与他仰慕的先烈——如文天祥——一样,表现得从容、凛然。
他是坐着受刑的,因为他拒绝以下跪的姿势退出人间。
而他的遗言,除了一首铿锵的绝命诗,还有一句深沉的赞叹。
“好山色。
”说这句话时,张苍水躯干挺直,目光悠远,眸子里波光粼粼绿意葱茏,枯槁的脸上,慢慢展开一丝柔和的微笑。
刑场设在杭州弼教坊,而弼教坊在西湖附近。
那天,是农历九月初七,整个杭城都飘着甜甜的桂香。
张苍水深深地嗅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拂了拂衣上的灰尘,缓缓盘膝坐下,对身边神情紧张的刽子手笑了一笑。
三百多年后,“好山色”已由沙孟海写成了一块遒劲的大匾,高悬于杭州张苍水祠的正厅。
张苍水的祠堂连同墓冢,位于太子湾公园与章太炎纪念馆之间,紧邻着西湖。
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
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气柔柔地拂面而过。
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
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
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
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
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离开张苍水祠后,我走走停停,已经在湖边踯躅了很久。
过去的几个小时,我一边欣赏西湖由明丽一点点转换为朦胧,一边在思索那个俗不可耐的古老问题:
西湖被赞誉为“人间天堂”,它的独特魅力,究竟在于何处?
诚然,西湖是极美丽的,但令天下人趋之若鹜魂牵梦萦的,果真只是这一脉山水吗?
我细细回忆着西湖的各处景点。
身为浙江人,它们中的大部分,我都已经游赏多次,有一些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了。
终于,我记起了在岳王庙中看到的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诗句篆刻在一块石碑上,笔划开张,朴拙有力。
中国书法最讲究笔划线条,而线条的优劣取决于正反两种力道的互相抗衡互相融合,通常艰涩顿挫、如屋漏痕那样才是虎虎生威的,而圆滑顺溜却往往暴露出轻浮虚弱,软塌塌的死蛇一般。
受袁枚启发,我想到,若以“丹青画图”为喻,西湖之美,秀丽之外,其实另有一股雄劲之气,刚柔相济软中带硬,清爽疏朗,不似其他江南名湖园林那般一味阴柔婉约,容易令人生腻;
或许,这就是“人间重西湖”首要的一个原因吧。
西湖有脊梁。
岳飞、于谦、张苍水等烈士埋骨湖畔,众人皆知,暂且不提;
单是西湖的景点名称,也暗暗隐藏着一股豪气。
花港柳浪之外,有龙井,有虎跑,有狮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杭州都被称为武林;
即便只是孤山,简简单单两个字也似睥睨着冷眼,桀骜而嶙峋。
唯豪气方能容纳豪杰。
难怪狂野磊落如鲁智深,到了钱塘江边便会豁然彻悟,抛开杀人放火的禅杖,将两只跋涉万里的大脚交互叠了,拍手笑一声坐化于六和塔下。
与他作伴的,还有行者武松,低眉顺眼地在暮鼓晨钟声中老去,铁血侠情尽皆隐入了西泠桥头的一抔土。
鲁智深武松毕竟有些虚幻,当年秋瑾却是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片湖山。
一个晚春的黄昏,瞻仰完岳坟出来,她在湖堤上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也能在此长眠,“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
”秋瑾罹难之后,为了达成她的愿望,人们整整进行了十次传奇般的迁葬,由她的故乡绍兴到夫家湖南再转到杭州,迂回了千里万里才终于让她在孤山脚下安息。
如今,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屹立在西泠桥畔,一手按剑,一手叉腰,为西湖又增添了几分秋风秋雨的飒爽。
11.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张沧水临刑前的场景,这些叙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2.文中作者认为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它的独特魅力究竟在何处?
(6分)
13.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西湖三月的景色,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14.本文写作对象为西湖,但题目却在“西湖”前加了“天下”二字,请探究其中的深刻底蕴。
6、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
陈平原
传统中国的书院教育,跟今天我们实行的大学制度,无疑有很大的差异。
站在中文系的立场来观察,首先,以前的书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时何处,都是以人文学为中心的。
到了晚清,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中文”或“文学”逐渐蜕变成众多科系中的一个。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整个世界都如此,18世纪以前的大学课程,都是以人文学为主导。
直到19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继崛起,人文学科才逐渐从中心向边缘转移。
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声光电化(自然科学)、经济法律最有用,当然受到主事者的高度重视。
只是在“拷贝”整个西方大学制度时,“文学”作为众多学科中一个小小的分支,也被纳入其中。
某种意义上,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日渐专业化。
以前有一句话,“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晚清以降,谁也不敢这么说了。
因为,同是读书人,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彼此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这一大趋势,使中国语言文学的教育,呈现两个方向:
一方面,它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范围及功能大大缩小;
但另一方面,它又掉转过来,逐渐变成一种“修养”或“趣味”——就好像画布上的“底色”,虽不显眼,但不可或缺。
在我看来,作为专家之学的“语言”/“文学”研究,必定是小众的;
但若从“通识教育”入手,则前途无量。
如何看待通识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与专业教育的矛盾,目前中国学界仍在摸索中。
人的求知欲望和可用时间之间,本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既希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修养,又要求其获得足够的专业训练,很难协调。
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你永远学不完,在短短的四年里,不可能真的“博览群书”。
“博”与“专”的矛盾,永远无法协调,就看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人文学被如此地边缘化,这是目前中国教育过分市场化的结果。
等到国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那种将“求学”等同于“谋职”的趋势,会逐渐转变。
整个社会弥漫着拜金主义,家长的期待、媒体的渲染、再加上大学的失职,导致学生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毕业后的薪水,而很少坚持个人兴趣。
我不敢提倡“安贫乐道”,我想说的是,目前这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实在不可取。
表面上,人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但这些年仍在平稳发展。
那是因为,传统的人文学科适应面广,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现在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即把大学当作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来经营,宣扬“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忘却了大学的责任。
大学教育,是为你一辈子的知识及精神打底子,而不是职业培训。
很多东西只需“岗前培训”,根本用不着你花好几年时间来学习。
当然,学校性质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我批评的是那些本该志向远大的大学或院系,走上了“经济实用”的职业培训之路,那绝对是一个失败。
15.现代大学中文与传统人文教育相比,有什么改变?
16.中文教育目前面对的困境是什么?
17.人文学被边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7、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开复从博士毕业留校起,到创办新工场前,现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当教师并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而后经历苹果、SGI、微软、谷歌四家顶级公司的高管生涯。
一直行走巅峰,再追问他有什么成功经验时,李开复的回答是:
“追随我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诗歌除外;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