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47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资料Word下载.docx

正是汉大赋“劝百讽一”之处。

4、《七发》的文学特点

1.以“巨丽”为美,以奇为美,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

2.题材和内容:

以“铺陈写物”为重点,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

开启了“劝百讽一”的内容模式

3.在体制结构上:

鸿篇巨制,韵散结合,设为问答,分段立题,分类状物

4.辞藻丰富,铺陈渲染,手法多样(《文心雕龙》-“夸丽风骇”)

5、《七发》的历史地位

1.标志汉大赋形成(散体大赋)

2.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3.“七体”开山之作

 

————散体大赋兴盛的时代背景————

1.(散体大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

2.西汉武帝时代呈祥的皇权、帝国威望和气势

3.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的美学方式

4.汉武帝对于”润色鸿业“的文学样式的欣赏,使其成为文士进身之阶

Ⅱ司马相如(汉代最重要的辞赋作家)的辞赋及其特点

《子虚》《上林》是汉赋中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子虚》虚构子虚、乌有、之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以及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

《天子游猎赋》主题内容;

歌颂汉帝国的强大声威,维护中央王朝大一统,体现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又兼讽喻劝谏。

特点:

1.虚构人物,夸大内容,劝百讽一

2.铺张扬厉的手法,博富绚丽的辞藻。

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巨丽之美。

3.韵散结合,多用排比,短句

Ⅲ杨雄

以44岁为界|①前期《蜀都赋》为汉代第一篇京都赋。

另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大赋。

对司马相如多有模仿和突破。

②后期,自述情怀的《解嘲》《逐贫赋》最为人称道。

(晚年对赋产生批判)

Ⅳ东汉大赋代表作家班固和张衡

(1)班固《两都赋》在作品题材,结构规模和形式特点上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东都赋》《西都赋》实为上下章,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他们的谈话即赋的内容。

《西》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故都(西汉都城)长安三代帝京所体现出来的繁华,丰腴,壮丽等巨丽之美。

《东》通过“东都主人”之口,否定旧的京都意识,提出重礼乐文明,法度之美的新京都意识。

①打破“劝百讽一”模式,下篇《东》通篇讽喻,诱导,形成“劝”“讽”均匀布局②作品风格和内容契合无间。

如《西》汪洋恣肆,气势华影充溢其间。

《东》以平公典实账,法度风范随见。

③扩大描写笔触和范围。

(2)张衡《二京赋》(仿自《两都赋》,分为《东京赋》《西京赋》)

《西》假托“凭虚公子”称颂长安的繁盛富丽,,穷奢极欲。

《东》以“安处先生”之口批评西京的奢靡生活,渲染简朴、崇德的礼制之美

《二京赋》以规模宏大、极度铺陈见长,故虽为仿作然突破甚多

————————汉大赋缺陷————————

夸张失实罗列过度呆板滞重

第5节抒情小赋(记行、述志赋)

1.时代:

东汉中叶——东汉末

2.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咏物抒情言志

3.形式:

篇幅短于大赋,一般不用问答体,韵散间行,多通篇四六言,文字华饰有所收敛。

Ⅰ纪实性述行赋

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记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班彪《北征赋》

③班召《东征赋》

④蔡邕《述行赋》代表作记载了从陈留出发到偃师托病不前,一段路途中遗迹众多,秋雨连绵,道路难行,悲愤寄寓其中。

主旨:

愤宦官掌权致民不聊生,借古讽今批社会。

Ⅰ述志赋

①张衡《归田赋》(☆第一部表现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

┌良辰风物

归田之乐├钓射船游

└读书弹琴作文

艺术特征:

1.诗意化优美意境

2.语言清新自如,写景细腻形象,议论意蕴深厚

3.体制短小,四六句式,音韵和谐

②《刺世嫉邪赋》赵壹艺术特点:

开门见山慷慨陈词极具锋芒刚劲有力|形式短小意尽而止

第6节汉赋的地位、影响、流变

地位:

时代意义

影响:

促进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形成,提升文学语言表现能力,丰富词汇及表现手法

┌右赋(正宗,好铺陈,多问答)

流变├俳赋(短小,整齐,多四六,文气重)

├律赋(对仗工整,音律谨平,限篇,定韵)

└文赋(多散文,句韵自由,多才学议论)

第2章两汉乐府诗

┌四言古诗

┌古体诗├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歌行体)

│└杂诗

古代诗歌│

│┌五言律诗

│┌律诗└七言律诗

││

└近体诗│┌五言绝句

(今体诗、格律诗)└绝句└七言绝句

第一节乐府的含义与保存

含义1.乐府:

汉代音乐管理机构,六朝始成为带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

2.两汉乐府诗:

由朝廷乐府机关收集而流传的汉代诗歌

3.新乐府:

文人自拟乐府

宋元以后,从入乐出发,“乐府”又用于词曲的别称

创作与收集1.汉代汉武帝大兴乐府到东汉黄门鼓吹乐府——《汉书·

礼乐志》

2.从帝王到平民都有相关创作(李延年《佳人曲》)

3.沈约《宋书·

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众多

4.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唐的乐府诗收集并分12类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陌上桑、长歌行)、杂歌谣辞。

其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汉乐府之内容特点[感之哀乐,遇事而发]

1、苦与乐的揭示

1.底层百姓(《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平陵乐》《十五从军行》)

2.富贵人家奢华生活(《鸡鸣》《长安有狭斜行》)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讲析

①矩章之神品——胡应麟

②独到的抒情方式准确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

③清张玉榖编《古诗赏析》:

此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

1.唐敦煌词曲《菩萨蛮》

2.辛恨的痛切:

《有所思》

3.幽怨:

《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蘼花》

4.大胆抗争,反抗嘲讽强权:

《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首长诗]《陌上桑》

5.思念的绵长:

《饮马长城窟行》

3、乐生恶死现象的充分表达

《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

第三节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1、标志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入诗

2.以典型生活片段或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叙事(《十五从军行》)

3.故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①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②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略写首尾始末

4.刻画人物手法多样,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个性化语言)

5.寓言诗的创作(假托动植物之口)

2、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浅白,感情浓郁

3、形式自由多样,推动诗歌演变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一、题目、作者、年代

题目:

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后人以首句为题。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时代与作者:

①两汉说[枚乘→《文心雕龙》]

②东汉说[傅毅,蔡邕→唐皎然《诗式》]

③魏晋说[曹植,王粲→钟嵘《诗品》]

主题:

①寄托说[《文选》]

②朋友说

③游子歌、思妇辞

④厌世、享乐主义[梁启超]

⑤怀疑论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李泽厚]

⑥汉末文人思想的沉沦、觉醒、痛苦[郭预衡]

思想内容:

①游子思乡[《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

②思妇情怀[《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仕途腾达、名扬后世《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

③游子思意与解脱├世态炎凉、知音难遇《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楼》

└及时行乐、慰藉解脱《驱车上东门》《东城高且长》

二、诗歌涉及人生命运的四种关系

①永恒与有限的关系(物长人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②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思君令人老)

③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秉烛夜游)

④来去亲疏的关系(所遇无故物)

三、抒发游子三种独特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东风摇百草)

2.微妙的空间感(天涯咫尺)

3.世态炎凉感(富贵易交,知音难遇)

四、文学成就

1.抒发时人生命意识

2.写出典型感情

3.长于抒情,反复婉转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开启了唐宋文学的大时代,承前启后。

第一节时代特征和文学主题

“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却是思想上最解放,艺术上最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

一、时代特点:

乱世

1.社会动荡不宁(土地财富集中、战乱、瘟疫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2.文人多遭不测(孔融、嵇康、陆机、谢灵运……)

文人们感受到的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和无力感,形成文学悲剧性的基调。

二、魏晋文学三主题[生死、游仙、隐逸]

1.生死主题

分别表现为:

提高生命质量(建功立业)、增加生命长度(修仙、磕药)、增加生命密度(及时行乐)、不以生死为念等

2.游仙主题

表现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乞求长生

3.隐逸主题

歌咏隐逸生活 

陶渊明,隐逸诗文之宗

第二节 

九品中正与文学家族

一、九品中正制

由魏文帝曹丕初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把人分九品,以德行+门第为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PS:

真正打破该制度是在宋代

二、文学家族

魏晋存在大量的文学家族,如曹魏时期的三曹,阮氏,嵇氏;

西晋时的三张、二陆等。

1.文学家族因为其独特地位和艺术素养,对其创作主题和艺术趣味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2.寒士的创作中,“不平”成为重要主题

第三节 

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一、经学衰微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东汉赵壹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 

——曹操《求贤令》

二、玄学兴起

1.玄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汉代儒学衰弱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产生。

由黄老、道家思想演变,是汉末清谈演化的产物

2.玄学及其主要论题

《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

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嵇康

论题有:

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

三、佛道对文学的影响

1.玄佛合流,对丰富文学思想、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①想象世界的丰富

②故事性加强

③天竺声韵影响音韵学产生(如反切法),进而影响诗歌格律的形成

④词汇的多样化

2.道教与文学

①求长生,炼丹影响文学主题

②开发创作想象力

四、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破除执障,还自我以本来面目。

魏晋人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并用言行、诗文、艺术来达到这一目的。

第四节 

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

一、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地位提升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曹丕

*作品整理 

萧统《文选》、钟嵘《诗品》

*文学理论繁荣 

刘勰《文心雕龙》

2.文学成为单独门类

3.对各种文学题材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曹丕《典论·

论文》4科

陆机《文赋》10类

萧统《文选》37类

4.对文学的审美有了自觉追求(如刘勰)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诗文写得更美,并在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文学创作的自觉

1.新题材的开拓

2.文学形式的演化

3.追求修饰华美

4.文学与哲学结合

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1.建安文学 

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建安七子]

2.正始文学 

正始元年至魏末[竹林七贤]

3.太康文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三张二陆]

4.玄言文学 

晋室南渡至刘裕篡晋

5.田园文学 

晋末宋初陶渊明

6.南北朝文学 

刘宋起至陈末[山水诗、永明体]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地位

1.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2.对文学规律认识更深刻

3.题材、体裁更丰富

第1章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建安文学

一、建安[196-210]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但一般“建安文学”延续至魏明帝末年[239]

二、建安文学繁荣之因

1.思想的解放

“迨至建安,渐尚通脱”——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2.社会动乱

“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鲁迅”

3.文学内部发展规律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典论·

论文》

4.领导的倡导

三、建安风骨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三曹、七子]表现出的:

政治理想高扬,哀叹人生苦短,强烈个性表现,浓郁悲剧色彩。

由此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2节 

曹操曹丕

一、曹操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

时序》

文学观念主要是:

务实、尚朴、通达

2、曹操的诗歌内容

1.悯时伤乱,汉末离乱

作品:

《蒿里行》《苦寒行》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 

钟惺《古诗归》

2.霸主情怀

《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3.游仙诗

《秋胡行》《气出唱》三首

4.咏史诗

《善哉行》

三、曹操的文学贡献

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2.为四言诗注入新活力

3.沉雄古直,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

4.建安文坛领袖

一、曹丕

邺下文人集团之核心

二、曹丕之诗歌

主要有四、五、六、七言诗及杂言诗,约40首。

1.宴游诗《芙蓉池做诗》

2.抒情言志 

《黎阳作诗》

3.征妇思夫 

《燕歌行》

曹丕文章语言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强,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

三、曹丕的文学贡献

1.《典论·

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2.《燕歌行》是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3.注重文人化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形成

便娟婉约,工丽绮练

第三节曹植

“建安之杰”“才高八斗” 

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为界,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期:

建功立业(《白马篇》)

感时伤乱(《送应氏》)

后期:

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与不平,感情凄婉,含蓄蕴藉,代表作《赠马王彪》

《洛神赋》

一、写作背景

洛神赋是赋中名作,这篇赋受宋玉《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赋创作于《赠白马王彪》的同时,曹植从“君王”对洛神的追求和幻灭过程中曲折的表达个人的政治失意和理想幻灭。

二、文学成就

1.浓郁的主体意识和抒情性

2.语言优美

3.意境优美,诗情画意

4.艺术形象鲜美生动,既有神的灵性和飘逸,更有人的个性特征

5.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表白心迹《七哀诗》《美女篇》

6.直抒胸臆,抒怀言志《杂诗》

7.游仙情怀,因现实险恶而产生的隐居避世的向往

三、曹植诗歌风格

1.风骨文才完美结合,风格独具

2.诗歌善用比兴,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精选辞藻,注重炼字,善警句,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四、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1.文采富艳

2.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第一人

3.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七子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风格特征,七子中王粲,刘祯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七哀诗》

真实的再现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象,和生者的无可奈何。

风格属于典型的建安风骨:

反映战乱,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登楼赋》进一步抒情化,兼具诗人和赋作者的身份,标志着诗赋交互影响的神话,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刘祯

今存20首,分为赠答诗,游乐诗

蔡琰《悲愤诗》

建安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

全诗分为三部分:

1.写董卓之乱中被掳去匈奴途中的悲惨遭遇

2.写起边地念亲的痛苦,所到被赎消息的悲喜交集,及迎归时不忍弃子,去留两难的悲愤

3.叙述归途及归后的所见所感。

艺术特色:

①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②真实感极强③语言浑朴,晓畅,无雕琢斧凿之迹,喜用表示痛苦的极端词语④激昂酸楚,感情强烈

第五节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泛指从240到26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学风以何宴,王弼为首,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开创了玄学清淡的风气,淡玄析理,放荡不羁,各世风流,始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文人心态的变化:

政治高压,政治理想落潮,危机感

诗歌内容的转向:

抒发个人忧愤

文学风格的转变:

慷慨悲凉变为词旨渊求,寄托遥深。

阮籍

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曾为司马氏僚属,关内侯,散骑常侍。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咏怀诗十二首。

非一时一地所做,内容广泛,风格艺术手法相近,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给中国诗歌史抒情诗的显赫

诗歌主题:

强烈的忧生俱祸之情

其二

通过对桃李盛衰时的景象的对比描写说明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流露出对朝代更替的忧惧,认为人应该及时隐退,保全自身。

其六

1.倾诉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诗人的孤独焦虑以及生命难保,处境险恶的悲愤和哀伤。

2.对现实的批判与嘲讽。

“志在刺讽”

3.借隐居,游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

4.理想壮志,及其破灭

艺术特点:

1.隐约曲折(风格),常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情感,寄托怀抱多用典故。

增强多义性。

2.反复凌乱,兴寄无端

3.不事雕琢

嵇康“嵇志清峻”

因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今存诗50多首,以四言诗为主,占一半以上。

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

1.鄙弃世俗,归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2.抒发理想与抱负

艺术特色

1.锋芒毕现

2.淡薄悠然

3.多用双音词的对偶句式、语言清新

第2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西晋文学

一、太康诗风特点

Ⅰ拟古

Ⅱ繁缛:

1.语言由朴素走向繁饰

2.描写由简单走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走向骈偶

Ⅲ柔弱

Ⅳ某些诗歌写景时致力于体物

二、太康诗人

三张(载、协、方)二陆(机、云)一左。

著名者有晋初傅玄与张华、晋末刘琨、郭璞。

潘岳(字安仁)

1.貌比潘安

2.人品缺陷

3.诗赋双才

诗歌特点:

绮丽、多铺写,深与炼字

陆机(世称陆平原)

诗歌特点1.内容多模拟

2.文辞繁缛

3.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比

4.重修辞,雕琢过重

左思

《咏史》,多为寒士不平,对士族蔑视。

主题深刻,情调高昂,笔力矫健,辞采壮丽

刘琨(字越石)

当晋末乱亡之际,书写英雄失路之悲。

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3、郭璞及其游仙诗

身处乱世,才高位卑,在诗歌创作上他选择游仙题材。

今存游仙诗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1.借游仙诗的形式书写作者的怀抱与感慨仕途失意与壮志难酬之情。

2.文采富丽。

第2节东晋文学

玄释合流,喜谈玄佛的清谈风气遍于朝野士林。

世人追求宁静闲逸的生活与脱俗潇洒的风神。

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玄言诗兴盛于东晋。

玄言诗的特点:

1.内容多为玄言与山水的结合。

2.形式上没有诗味,缺乏形象。

增加了哲理性,孕育了后世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

孙绰、许询

王羲之与兰亭诗

兰亭聚会的缘由:

修禊

兰亭聚会的目的:

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兰亭聚会的成果:

37首诗歌编成《兰亭集》,王羲之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诗或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书法玄理,但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它展现出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预示着山水诗时代的到来。

第3章陶渊明

一、生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私谥“靖节”

二、性格与思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

其思想的特点是自然

1.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的矫饰,安贫乐道,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

2.自然,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崇尚自然,哲学思考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类型[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弃官之前,欢欣愉悦,带有了宏观成分和玄言的痕迹。

1初期:

《归园田居》为代表,心情闲适自得,语言质朴自然,对后世影响最大。

2.遭受火灾,生活困顿,诗歌情调由明朗转向晦暗,仍坚持自食其力。

保持心情平静,

3.晚年:

以《饮酒》诗30首为代表,带有若干消沉情绪,悲凉意味,仍具有坚定意志,旷达精神

二、咏史诗,咏怀诗

游仙诗的积极性,有避世的消极性,有浓厚的幻想,也有深刻的矛盾。

3、行役、哲理、教子

第3节陶渊明诗歌艺术

1.平淡自然与诗意纯美的统一:

平淡见警策,朴素见绮丽,语言锤炼而不露痕迹

2.情景事理的浑合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与地位

1.人格

2.诗歌艺术:

①开创了田园题材②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

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这一时期社会总的特点是南北对峙,政权更迭频繁

南方:

420-289宋39年齐23年梁55年陈33年

北方:

鲜卑族北魏的太武帝统一了北方(534年)分裂成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二、从社会背景来看,南朝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呈现繁荣的局面

2.南朝社会的矛盾复杂

3儒佛玄三家思想进一步合流

三、南朝文学的特点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

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

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缘情”,因此重词采之美,抒情色彩

南朝文学也带来一堆不足:

格局狭小,气格悲弱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

1.经济背景:

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2.时代风格;

南朝是一个耽于声色的社会,从民间到贵族普遍崇好风情小调

3.统治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