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019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是零售市场。

三是批发市场。

四是拍卖市场。

五是招标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它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4.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何?

(1)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将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改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

(2)理论价格,是按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中等成本,即部门平均成本加合理盈利来计算的价格,它大体反映商品的价值。

理论价格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定价提供基本的依据,为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调节价格总水平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是以理论价格为基础,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价格。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上升,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降。

市场价格同理论价格经常是不一致的。

但是,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或生产价格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

(4)市场价格的波动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供求关系,使之不断趋向平衡。

5.价格体系

(1)价格体系,是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价格体系是由商品比价和商品差价构成的。

(2)商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

(3)商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6.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成本。

主要是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销售成本。

这些成本的平均水平发生变动,直接引起价格的变动。

第二,商品供求关系。

供给和需求不同组合的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第三,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

货币发生贬值,即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商品价格上涨。

货币发生升值,即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

第四,垄断。

卖方垄断,一般价格会上升。

但在以战胜竞争者、抢占市场为目标而进行倾销的情况下,价格则可以下降。

买方垄断,一般价格会下降。

但在以垄断市场为目标而提价抢购的情况下,价格则可以暂时上升。

第五,政府的政策。

一是税收政策、利息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税收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

二是价格政策。

政府定价范围的变化,对定价规则和价格管理的改变,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7.价格改革的任务

深化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第二,理顺和管好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

第三,建立价格调控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调节体系、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

第四,搞好市场和价格立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督,以规范的市场价格秩序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8.市场竞争和垄断

(1)竞争,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力图胜过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2)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在生产中推动企业努力降低成本,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做到投入少产出大,使自已生产商品的个别消耗比别的企业更少。

另一方面又推动企业在市场上用各种手段推销商品,扩大市场,力求比别的企业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3)按竞争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二是完全垄断的市场。

三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四是寡头垄断市场。

按照竞争的领域和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4)因为竞争对于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应当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为公平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9.科学技术进步,你认为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何在?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2)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独立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3)我国实现技术进步有以下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只能着重发展为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技术进步的关键是人才,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

10.经济效益提高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

(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2)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符合以下经济条件:

第一,资金占用要少。

第二,成本支出要少。

第三,有用成果要多。

(3)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出更多产品和提供更多服务,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以高投入换取经济增长的状况,这样,才能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

(4)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是互相依存的,一致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有了好的微观经济效益,才可能有好的宏观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为微观经济效益提供外部条件。

宏观经济效益好,能使微观经济获得较好的条件,来提高经济效益。

11.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1)按实现经济增长途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较益较高。

(2)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

在不发达阶段,经济增长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是难以避免的。

到了发达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则以集约型为主。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为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

(3)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供应,但是,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总是有限的,尤其我国,人均占资源不足,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型,就很难支撑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缓解资源有限与经济增长对资源需要之间的矛盾。

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

粗放型方式,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

而集约型方式则投入小,成本低,效益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较快地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高超技术,向国际市场推销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丰厚利润。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则只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档次的产品,不仅价格低,收入少,得不到 更多的实惠,而且在国际竞争中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人民跨世纪的迫切任务。

1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什么?

(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有:

第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第二,各产业部门互相协调。

第三,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

第五,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

第六,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即能够达到投入小、产出大的要求。

13.什么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1)基础产业,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

它是为各部门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或前提。

(2)支柱产业,也称主导产业,它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具有带动其他部门发展的作用。

14.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各有什么特点?

(1)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低,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少,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多。

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较高,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多,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少。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的比重较大,单位产品价值中技术含量较高。

(2)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率的大提高、经济效益的大提高。

当然,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1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应相互协调。

这是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作为生产者,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人作为消费者,人口增长必须与消费资料增长相适应。

(2)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低于生产增长速度。

这是因为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并保证所有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必须使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低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

16.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

如何评价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联合国统计司,根据各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制定了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一种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英文缩写为SNA),另一种是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英文缩写为MPS)。

这两种体系,先后于1968年和1971年公布。

SNA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和广义的国民收入指标。

MPS通常采用社会总产值和狭义的国民收入指标。

现在,随着计划经济各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为了全面反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成果和总水平,及以产业结构,为了便于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经济比较,我国从1985年起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

(2)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联合国承认的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的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包括供人们消费的生活资料,也包括供投入生产的劳动资料。

国民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

①生产法,将各部门的增加值相加。

②收入法,将各种收入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营业盈余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相加。

③支出法,将各项支出(个人和政府购买的物品和服务、投资、净出口)相加。

(3)国民生产总值与几个总量指标不同。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

国民生产,是指本国的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和在国外的生产活动,而不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

国内生产,则是指所有在本国领土的生产活动,既包括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又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的生产活动。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是本国国民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两者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②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

这里讲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含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

社会总产值就是这五年物质生产部门中所有独立核算企业的产值之和。

在各个企业的产值里面,计入了全部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不但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且包含全部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以此为基础而计算出的社会总产值含有不少重复计算的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重复计算的部分越来越大。

所以,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总成果和总水平

③国民生产总值与狭义的国民收入不同。

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它由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劳动分行的价值构成(v+m)。

国民收入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它只计算了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没有计算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因而其中没有重复计算的部分,能真实地反映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成果,反映一国的主要经济实力;

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则反映一国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并反映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计入教育、科技、金融等第三产业的成果,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

④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义的民国收入不同。

国民收入,是同国民生产总值相联系的,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固定资产折旧。

两种国民收入指标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新价值;

其区别是:

同社会总产值相联系的国民收入,只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新价值,而同国民生产总值相联系的国民收入,则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新价值,而且还包括了所有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提供的新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评价。

①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

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各种产品的增加值),而没有计入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在它里面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

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由于有这两个优点,国民生产总值被认为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和整体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的明显缺点是,把一切社会活动都作为生产活动,都创造价值,因而指标计算的范围过宽。

把所有服务的增加值同时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出现重复计算。

③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比较各国经济实力的局限性。

使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际比较时,应注意到各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存在一些不可比的因素。

一是价格有差别。

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同一种服务的收费,各国是不相同的,有的国家国内价格高,有的国家则国内价格低。

因此,各国根据国内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自然就会发生偏高偏低的情况,不完全可比。

二是汇率有偏差。

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是由各国政府自己确定的,它们一般是按照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来确定的,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往往脱节,这使得按官方汇率换算出来的以美元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总之,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17.如何看待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

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的阶级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因而国民收入的分配归根到底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从总体上来说,国民收入能够按照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原则进行分配,归要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

当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国民收入分配在一定范围向少数人倾斜也是存在的。

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分配关系受到国家的调节,归根到底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①国民收入首先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称为初次分配。

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部分:

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和经营方式不同的企业,初次分配的具体情况有些差别。

第一,国有企业的净产值分为三个部分:

向国家交纳的税金和利润,企业留利,以工资等形式形成职工收入。

第二,集体企业的净产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企业利润,职工收入。

第三,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农户的净产值也分为三个部分:

向国家交纳的税金,集体提留,农户收入。

第四,个体户的净产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个人收入。

私营企业的净产值分为三部分:

向国家交纳的税金,雇员工资,企业主收入。

第五,股份企业的净产值分为四个部分:

向国家交纳的税金,股息和红利,企业积累,职工个人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

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内容。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部分的需要。

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第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国家财政既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

财政通过参与初次分配,取得预算收入。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的。

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银行存贷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4)国民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①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即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社会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后两个标准有利用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经济则会不利于平等,不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②收入分配的平等可以用三种标准来衡量。

一是劳动分配率,即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二是洛伦斯曲线与基民系数;

三是工资的差异率。

③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总是则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

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

如果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话,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18.如何认识在国民收分配中必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正确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⑴兼顾国家、企业、个人利益

①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

能否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

②国家、企业、个人都需从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取得一定的收入。

国家为了履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和宏观经济调节者的职能,需要掌握一部分国民收入。

企业要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收入。

劳动者个人为了维持和改善生活,需要取得并增加收入。

但是,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数量是一定的,这方面分得多些,那方面就分得少些。

虽然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企业发展也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但它们当前的具体利益又是有差别的,是不完全相同的。

国家分得少了,财政就会入不敷出;

企业分得少了,就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个人分得少了,生活就不能改善。

因此,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三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

③怎样解决国家、企业、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呢?

兼顾三者的利益,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或某方面,今天仍然是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⑵国家与企业收入分配的方式

①国家与企业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指国家从企业盈利中取得收入的方式,或者说企业向国家上交收入的方式:

同时也包括国家向企业投入的方式。

②在我国,国家与企业收入分配的方式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是密切联系着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直接管理,企业缺乏自主权,在国家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