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26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docx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

6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

有何意义?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客观条件: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

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

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主观条件: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

意义: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初经济繁盛原因及表现:

、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原因概况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长度及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流通七省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开通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唐朝诗人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1)同意。

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

(2)不同意。

可以从开凿大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体现的暴政,结合隋的速亡来阐述。

  

5、比较秦朝和隋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

(1)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2)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3)都兴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修长城、隋开运河;(4)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第二课“贞观之治”

1材料题:

材料一: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

唐太宗常对臣子们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唐太宗本着上述思想治国,有哪些突出措施和业绩?

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

(1)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轻徭薄赋和重视纳谏的思想。

(3)政治上,任贤.纳谏,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二、简介“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

开明治国思想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3、效果: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评价: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从唐太宗用人纳谏,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1)是否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2)要能容人,要善于接受批评意见;(3)应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3、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提示:

科举制的实行为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途径,扩大了选才的范围,能达到有效笼络士人的目的。

但其毕竟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统治者笼络吸收人才上为了扩大统治基础,维护自己的统治。

  

4、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

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

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

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5、简介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为什么武则天墓前立的是无字碑?

  

提示:

(1)结合武则天一生曲折的经历,说明碑文如何撰写成了难题,于是只好立无字碑。

(2)武则天的是非功过,生前世人争论不休,死后也难以盖棺定论。

于是只好立无字碑,任凭后人去评说。

  

7、为武则天写碑文。

  

提示:

(1)生平

(2)政绩;(3)历史局限性。

(碑文实则考察对武则天的评价,应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 

8、表格: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统治)

 帝王  

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加强  

集权  

称皇帝  

设“三公”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剥削列侯爵位  

三省六部  

增加宰相  

精简机构  

统一  

思想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完善科举  

大兴教育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用人有何相同点?

  

提示:

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革新政治。

(再结合2、3课相关史实,一一具体说明)  

第3课 “开元盛世”

什么是开元盛世,有何表现?

1、“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农业方面: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

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

①著名的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

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性因素:

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

社会安定。

③政治因素: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④经济政策因素:

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⑤经济交往因素: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⑥群众作用: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⑦生产力(科技)因素:

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诞生过程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1、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

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

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科举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谈谈你对读书做官的看法。

  

提示:

一方面结合课文关于科举制的作用谈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它便于统治者笼络、控制知识分子,使其成为恭顺的奴仆。

还可以谈谈读书做官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

当然,读书做官,能造福民众,应该肯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为什么不杀颉利可汗,而优待他?

  

提示:

根据颉利屡次骚扰侵袭唐朝的行径,完全有杀的理由。

但在颉利认罪服罪的前提下,给他以适当的优待,有利于安抚和团结其部属,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事实证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包括露颉利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的领袖地位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正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结果。

  

2、历史上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

  

提示:

(1)汉初,刘邦脱白登之围后,汉匈和亲,汉族公主入匈奴嫁给单于。

(2)西汉后期,昭君出塞更是家喻户晓的史实。

  

3、材料分析:

(材料见课本黑体字)  

提示:

(1)材料出自729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玄宗的上书,尺带珠丹如此称呼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文成公主与唐玄宗是兄妹关系,尺带珠丹自认是文成公主的后裔,所以自称为外甥。

(2)唐蕃“和同为一家”,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南

和同为一家: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民族

吐蕃

回纥

靺鞨

南诏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一带

色楞河流域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云南苍山洱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