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伤仲永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七下伤仲永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伤仲永复习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给划线字注音9-。
邑人()环谒()泯然()称前时之闻(
三、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解释句子。
1.世隶耕
世代以种田为业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5、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才能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才能的特点?
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
泯然众人——才能毫无特色
2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4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最能体现仲永才能衰败,大不如从前的是哪句话?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伤仲永》中的“伤”是何意?
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道理。
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文章阐述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
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伤仲永>
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
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
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不定代词,有的。
或许,或者。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文采或道理。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渐渐。
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
平常人。
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2.省略句
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
“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和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