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142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重点

  第一单元复习

  复习重点:

  一、重点句子。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

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

  6.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

  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

  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7.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

  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

  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

  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二、课文重点。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线索:

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友谊之路。

  3.《白杨》的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

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困难:

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顽强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第二单元复习

  复习重点:

  一、生字词。

  1.听写词语盘点。

  2.形近字组词。

  蓑()咀()漠()袍()

  衰()阻()模()跑()

  袄()瓢()祸()绞()

  沃()飘()锅()跤()

  3.多音字组词。

  剥、嚼、还、亡、乐、系、铺

  5.理解词语意思

  弄——逗弄篙——撑船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词牌名。

亡赖——指顽皮、淘气。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二、复习句子。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再看看茅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2.你从下面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体会到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回的忧伤,无限怀念之情)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

例子:

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三、段落复习

  背诵课文重点自然段,默写古诗词三首和日积月累。

  四、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描写了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唐吕岩全诗意思: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全诗意思: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再看看茅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3.《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4.《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

  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5.《儿童诗两首》的作者是张继楼。

  

(1)《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第三单元复习

  一、《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古文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

  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3.杨氏之子的特点:

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二、《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1.《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楚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2.晏子是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3.根据句意写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张袂成阴)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挥汗成雨)

  (3)街上的行人肩擦着肩,脚尖喷着脚跟。

(摩肩接踵)

  (4)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安居乐业)

  4.《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13《打电话》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复习

  复习重点

  一、字词复习。

  1.听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形近字组词。

  役()嫂()挎()跺()

  没()搜()跨()垛()

  硝()篮()谣()狞()

  消()蓝()遥()泞()

  搀()锈()敛()搪()

  馋()绣()剑()塘()

  3.理解词语。

  雪中送炭:

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淘宝网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